2.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
(1)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开展科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开办《科学方法论》、《创新学》、《科技文献写作》等理论课堂,开办科技创业、就业讲座,聘请相关老师、教授成立学生业余科技创新发明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学生业余科技创新进行指导。
(2)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生产实际中去汲取开展科技发明创新的源泉。
(3)以大学生科技节、“挑战杯”等活动为龙头,创新条件,积极扶持。开展大学生科技节、“挑战杯”等活动组织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易于争取学校领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科技活动办实事、开绿灯,易于对确有科技学术成果的学生的政策倾斜。
(4)进一步加强学生科研基金的管理和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意义,鼓励更多的学生能以此为契机,直接接触科学研究。指导学生开展从项目立项直至项目结题的科学研究流程。
(5)要引导学生协调好各种关系。要帮助学生解决好科研与学习的矛盾,不至于因参加科研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解决好科研和专业相结合的问题,使科技学术活动起到促进专业学习的作用。
三、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教学质量的初衷,我校大力提倡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创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有新思路、新构想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
1.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科研状态,我校取长补短,在“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使创新、创业、创优成为师生员工的重要价值取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无禁区、研究无权威、成果无水分、真理无止境的科学态度,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争鸣,繁荣学术园地。构筑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探究氛围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把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塑造大学精神,彰显“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理念。
目前,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下:
(1)大学生科技节系列活动;
(2)“挑战杯”系列活动;
(3)大学生科研基金的管理和发放;
(4)“科技之光”、青春创业大讲堂等大学生科技、就业、创业系列讲座;
(5)参加其他地方有关单位、兄弟院校的科技创新报告会,汲取经验和方法;
(6)聘请专家教授做相关科技创新报告会;
(7)校内外专家、教授、导师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
(8)大学生个人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
(9)大学生科技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各种学生学术沙龙;
2.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我校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积极为大学生创新研究性学习环境、开放性科研训练环境和实习实训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创新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004年5月,我校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协会成立后,先后聘请了校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交流活动50多次,同时还成立了“创新学会”、“绵阳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绵阳师范学院分会”等学生组织,并于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这些机构的成立对我校的科技创新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校团委还成立了科技部,各系(院)团总支设立了相应的科技实践机构,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创新的距离,使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创新的舞台。
我校在抓紧科技机构建设的同时,也着手抓紧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队伍的建设。目前在学校上下形成了教授开讲座、专业教师专业指导,学生工作老师做支撑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
3.我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激励措施
有关创新研发基地对我院大学生开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
目前我校一年一度开展的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科技节”大型系列活动是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在近年来科技节活动中,先后开展了科普文化展、大学生科技成果展、课件制作大赛、主题讲座、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个人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启发的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许多学生的作品立意新颖,取得了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了给我校学生提供更多与科技创新相接触的机会,还先后开展了校内大学生“挑战杯”选拔比赛,先后推荐了多人、多个项目参加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挑战杯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时,学校科协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小组,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先后组织我校学生参加了四川省第十九届、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科协、科技处在网站开辟了学生科研专栏,向全校学生介绍本校的各项创新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深入在学生中间开展的各种学生自发组织的科研组织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又一主要阵地。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各团总支成立的科技实践部通过开展小规模、广泛参与性的业余兴趣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关注科技创新、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普教育,开展科学研究。
4.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
学校在办学模式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绵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计划》、《绵阳师范学院关于实施创新学分的实施细则》、《绵阳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见》、《绵阳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奖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组织开展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各级各类实践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搭建创新学分制度、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度、大学生创新教育奖励制度和社会实践等四个平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舞台。学校从2006年9月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计划,设立两个学分,认定学生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调查、文学艺术作品创造、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创新教育成果;实施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度,2004~2007学年共计投入10余万元专款用于大学生科学研究资助;从2003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2004年以来,学校连续举办了四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三届大学生科技节、四届大学生社团节,先后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科技文化体育活动100余场,学校举办学术报告、讲座300余场。另外,组织了100名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创业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学生还跟踪参加“中华校园诗歌节”、“大学生公益文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综合素质得到锤炼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优良风和校风的形成。学生共获得国家、省、市级竞赛奖励326人次,68个学生集体和班级获得校级及以上的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2140人次获得共青团系统校级及以上表彰。现有校级学生团体30个,参加学生人数30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约21.84%。其中,青春文学社被中国文联表彰为“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社团”,人与自然协会被团省委表彰为“明星社团”,行知学社等五个学生社团被团市委表彰为优秀学生社团。2004个以来,我校共计上万名学生积极投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分别被省、市教育、宣传部门、团组织授予“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6支志愿服务团队被评为省级先进团队,12名学生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195名学生和7个集体获得校级表彰。2007年7月,学校组织100个队共1000名大学生到6个省开展“百县千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近年来,学校共授予43位大学生创新奖;2004~2007学年度学生共获准科研课题立项458项,立项资助经费10万余元,结题390项,其中音乐学院2001级本科学生杜贤良在校期间共获得2项专利;我校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326人次,其中省挑战杯竞赛获奖9人次,数学建模比赛获奖18人次;我校体育学院学生参加四川省第二届体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获理论基础知识团体一等奖、运动技能技术团体才等奖,我校学生原创作品获得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四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76篇,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在《人民文学》(副刊)发表文学作品共277篇。资源环境科学系学生罗隆诚获得绵阳市首届市长创新奖(在绵高校学生仅此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