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教育育英才
42432400000031

第31章 创新教育(3)

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相比面临着双重的差距。从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来看,根据国际上关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估标准,对人均标准,对人均GNP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都有要求。而我国在一些主要指标上都存在着差距。面向新世纪,如何尽快缩小中国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双重差距,这只能选择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齐头并进,以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的道路。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化体系,才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高。同时在现时代,中国只有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大趋势,努力在高新技术和知识创新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业化任务,并能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方面尽可能地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才能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跨越之路。也正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个路子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很难走,但我们坚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发展科学技术,走科技创新之路,就能够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3.科技创新是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重要品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创新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面对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现实,当代大学生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高举起创新的旗帜,不畏艰难,自觉承担起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注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进取,敢于创新,因而,科技创新是成为一位合格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修养。

4.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创新教育的落脚点

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项任务抓住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部战略目标并向第三部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没有杰出的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人和群体,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背后则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比任何其他资源都重要。“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尤其强调青年在创新过程中的特殊优势。他认为,年轻人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又最少包袱、敢想敢干、再加上其他的有利条件,所以新的发现,新的创新出在青年时期居多,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因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高校是出人才,出科研成果的场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的素质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次十六大又强调了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支持各项改革,具有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还具有全面的科学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只有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在高校突出科技创新的目标基础上,通过创新思维发展为核心和内在逻辑要求,以高校的创新中营造一种激励探索、鼓励创新的氛围,在科学实践中努力塑造良好的科学精神和遵循科学精神,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气质及实际创新活动中创造新的作品和新的成果的开发、转化,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大学生作为中国今后出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须从现在开始尝试着进行实际的科技创新实践。

大学校园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大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科技创新的过程对培养广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和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为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要以开发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1.科技创新教育的宗旨和内容

(1)科技创新的宗旨

实施科技创新,旨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促使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

①推动科技成果的生产与创新。通过评选科技创新奖,设立科技论坛、讲座等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在校园,以创新为主题,以广大学生为主体,以科技成果普及及探讨为基本内容,在校园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通过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节、“挑战杯”等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及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兴趣爱好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依托学校科协、科技处、教务处等有关单位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网络,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工作,成为联系科研院所、其他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营造有形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络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库,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会。

③促进科技人才与项目的对接。帮助有志学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选择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组织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④建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把大学生科协、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在校园内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部门。制定青年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争取有关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