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公安部曾联合发布《禁止利用计算机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去年11月1日,公安部再次向全国警方发出《关于查禁收缴反动淫秽内容激光视盘的通知》。
最近,全国各地又掀起扫黄打非的热潮,文化部、广电部发出禁止营业性放映激光视盘的通知,电子黄毒成了过街老鼠。但若从根本上加以清除,还必须社会各界紧密配合,常抓不懈,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之无萌生之源,无流通之径,无立锥之地。只有这样,“黄祸”泛滥才会得到遏制,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更多的青少年才能得以拯救。
学生仔扮“酷”当杀手
1998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四川省成都东郊一个厂区的宿舍楼5层,一个黑影从床上坐起来,迅速地穿戴好一切,他走进厨房,拿起菜刀揣进衣装内,戴好面罩、手套,用钥匙轻轻打开家门,悄然溜出,回身轻轻掩好门,快步下楼。他来到另一个相邻单元,脱下鞋子,赤脚翻上防护栏,沿天然气管道爬上三楼,经厨房窗户进入室内,穿过客厅见一间卧室门开着,床上睡有一人,黑影径直进入卧室,来到床边,伸出手往下拉床上人盖的被子,被子被拉到肩头上,睡觉的人是一名中年女性,床上的人觉出有些不对劲,翻身一看,惊喊道:“干啥?
”黑影双手挥刀向床上人头部砍去,女人尖叫起来,另一间卧室灯猛然拉亮,黑影跪上床,向床上人又砍去几刀,随即跳下床,向大门跑去,床上女人挣扎着追向黑影,黑影打开房门仓皇下楼。黑影回到家把刀放回厨房,扒下面罩、衣服,跳上床躺下。在楼外面一片喧闹声中,他已然入睡。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未遂案,作案人是一名年仅18岁的在校高三学生,叫李晓东,他与受害人虽相识,但无任何瓜葛,他此次挺而走险,是自己想要扮“酷”,充当一名冷面杀手,做一次让编导们都要叹服的大案。使他未曾料到的是,几日后他便从书声朗朗的教室进入了戒备森严的高墙之内,请听他归案后的交代摘录:
问:你想杀谁呢?
答:我想把他们母女俩都杀死,原打算先杀死孙某(母),然后再杀死她女儿。
问:为什么要她们?
答:主要就是看你们警察能不能破出来(案)。
问:你们有仇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要致她死命?
答:不砍死,她就会出声,我就容易被抓住,砍死她,我就不会被人发现,警察就破不了案……我戴面罩是怕人见我的脸,戴手套是怕留下指纹……听到这些视人命为草芥的话,令人不禁脊梁骨发寒,而这些话的确出自一位涉世不深的高中学生之口。李晓东平时沉迷在武侠书和暴力恐怖的录像片中,以至于血淋淋的镜头充斥在他脑海之中,时刻想着“杀人真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在这个念头的不断刺激下,他挥起了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造成当前青少年犯罪严重的客观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和社会影响三方面。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一、家庭原因
在现代社会里,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职能同自然经济历时相比虽然有所削弱,已不再是社会生产单位,但仍然是人类生存单位,保持着两种基本职能;生衍与养育。因此,家庭对儿童少年的成长,尤其是他们的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
孩子在社会化开始以前和社会化开始阶段,接触最多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学来的。父母的身教是孩子行为的榜样,父母的言教是孩子行为的指导。
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是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
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子女(所谓“溺爱型家庭”)和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所谓“粗暴型家庭”)。放弃教育也许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它常常出现在所谓“缺陷型家庭”(指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者只有父亲,或者只有母亲)。据对44名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其中56%的人犯罪与家庭直接有关。有这样4种情况:第一种家庭成员中有劳改劳教释放,道德败坏,思想作风不正之人,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有的青少年犯罪就是在父、母、兄、姐教唆下进行的。有一对夫妇作风都不正派,在他们的影响下,5个孩子除两个还在小学读书以外,3个大孩子都有流氓和偷盗行为,特别是其女流氓成性,竟和其兄也胡搞两性关系。他家盖了两间房子(分上下两层),材料多数是其子偷来的。青年聂××在外偷盗,当其母阻止时,他就揭其母亲作风不好的短,其母自认管不了,以后就甩手不管了。第二种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家庭的破裂,给子女幼小心灵带来深深的创伤;这些被遗弃的子女生活上无人关照,思想上无人教育,性情孤僻,一遇坏人引诱,极易上当变坏。在犯罪青少年中,缺父,失母或后父、后母占有很大的比例。第三种是在父母管教方法不当。有的对子女要求不严,放任自流,或过分溺爱骄惯,特别是对独子、独女则爱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使其从小养成贪图享受,唯我独养的恶习。某市秦××生育××,发现女儿有作风问题,晚上将其女领至市区广场处打骂。象这样的家长多数是文化较低的工人。第四种父母是双职工,将子女寄养在外,放弃教育,对子女的学习、思想、品质很少过问,子女作恶全然不知。具对两个少年犯管教所和两个劳动教养场所的1100多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三项调查资料统计,其中父母用打骂等粗暴方法进行管教的占35%;放任不管和溺爱放纵的分别25%,和20%。
一胎化带来的新问题,例如儿童“溺爱综合症”,社会对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的不规范和偏私性造成了它的局限,如何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起来等等。这些都是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原因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为了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培养一代新人来填补老一代人因自然规律而产生的空缺。如何使一个基本上是自然的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严肃的历史使命主要由学校来承担。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数量浩大的合格劳动者和许许多多的优秀建设人才。但是,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造成或促使学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为数相当可观的学校实际存在的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颇。国家要求学校把青少年培养成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久建设人才,然而某些学校在某些时候对这一方针并没有全面加以贯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各级各类学校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思想教育常常没有放到学校工作应有的位置上;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长期规划;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力量配备不足;思想教育的内容贫乏,形式单调,等等。由于不少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社会上的剥削思想和不良风气随着坏书刊,坏录像和社会交往而无阻拦地侵袭青少年的心灵。如果所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切实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那么会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善社会风气,预防违法犯罪作出巨大贡献。
2、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普通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一问题的造成既有历史原因,也同上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有关,并且又进一步削弱了思想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要恶果是把学校工作的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做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被视为负担,后进学生被视为学校的“包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学生成绩不好,不守纪律,品行不良的学生做工作时不耐心,不细致,方法简单化,常常用纪律处分代替艰苦的思想工作,开除学藉和变相开除(诸如设法迫使学生主动退学等)就成为对付某些落后学生的“法宝”。其直接后果便是增长了辍学率。辍学率增长,也可能有家庭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学校。北京市1985-1990年的6年间平均每年中学的辍学生达50000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辍学青少年犯罪中占有高比例。
表现不良的学生在学校是少数,夹杂在全体学生中他们是分散的。一旦离开学校大集体,回到社区聚合在街头巷尾,他们集中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消极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群。这种亚文化群同青少年犯罪有直接联系。
3.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有了教育好学生的出发点,如果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一些教师不注意掌握和研究教育学生的规律,不善于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不了解他们的客观环境,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具体分析,诚恳帮助。特别是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后进生,往往是简单的批判,粗暴的训斥,嫌弃仇视,有的还动手打骂,有的甚至还搞经济制裁。例如,某子弟中学,在一次上课时学生大声喧哗,老师不作调查就认为是一位后进生捣乱,他立即打了该学生几个耳光,并且宣布罚款5元。这个学生不服,竟与老师骂了起来,老师再次宣布加倍罚款15元,学生不敢向家长要钱,外出偷了40元钱以交罚款。当把钱给老师时,老师又说不是他的错误。这件事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从此,他没有钱就偷别人的,最后终于导至违法犯罪。某学校制定了一个罚款条例,具体规定是,上课迟到、早退、说话各罚1角,搞小动作罚两角,旷课罚3角,身上带烟罚5角,打架(一次)罚两元,带大点的刀子(看作凶器)自动上交者罚3元,不上交者罚5元。
青少年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品德形成的时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耐心教育严格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严是爱,宽是害”,这是人类对青少年教育长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严格管理不等于简单生硬,更不是动辄处分。对学生管理不严是学校职责未尽的表现。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是培养学生纪律性的重要环节与必要保证。
三、社会原因
社会、也称生活小环境。本来,家庭和学校也应包括在社会这个概念之内;由于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成长和青少年犯罪的特殊关系,单独列出进行叙述,所以这里“社会”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青少年生活(劳作与娱乐)空间,主要是工作单位,邻里街坊和社会风气。
(一)工作单位
青少年成长到一定时期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社会劳动。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远比家庭和学校的人际关系复杂得多,当青年刚离开学校步入工作单位时常常感到环境不适应,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最容易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如果工作单位不尽教育青年职工的职责,或者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或者招工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这些因素都可能对青年职工违法犯罪活动起促进作用。
(二)邻里街坊
青少年来往于家庭——学校或工作单位之间,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活动空间便是邻里街坊,由于小学和初中基本上按地段上学,加强了青少年的地区联系网络。青少年成长同邻里居民结构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邻里街坊的管理工作不健全(这有相当普遍性),活动在这个家庭、学校中的青少年就有可能滋生犯罪因素。社会上的一些犯罪分子趁机向他们介绍打群架、掏钱包“拍婆子”,撬门扭锁,销赃灭迹以及对付公安机关的方法和经验。在他们言传身教下,一些本来就有劣迹的青少年,耳濡目染,经不住声色的诱惑,沿着“跟着转,试试看,大胆干”的三部曲步入犯罪的深渊。青少年犯罪之所以广为蔓延,经久不衰,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公害。多与坏兄姐、坏亲戚,坏朋友、坏同学、坏邻居的勾引教唆有关。
(三)社会风气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淫秽书刊、物品、录像的泛滥在学生中,尤其是中学生中传看淫秽书刊(手抄本)的歪风相当普遍。据××市对20所中学的调查,就有15所中学有淫秽书刊流传,其中三个中学的65个班级中,传看传抄淫秽书刊的就有37个班组,传布面达56%。这些内容下流,诲淫诲盗,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腐蚀性。一些青少年看了淫秽书刊后,意志消沉,无心学习,早恋成风,乱搞两性关系,甚至发展到强奸,轮奸妇女,或者卖淫。由于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有钱就等于有了一切”,以及“生活就是吃穿享受”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一些学生的腐化享乐思想极度膨胀,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或获得高档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享受欲望,最后堕入犯罪的泥坑。
青少年犯罪案例
“合同”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