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男孩心灵的困惑:
我是一个18岁的高中男生,一个困惑的问题最近缠绕着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的同学取笑我,说我有点女孩气,像个女孩子。这让我非常痛苦。
其实,我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不正常,也不乏男子汉的气质,只是有点感情细腻,常常多情善感,甚至看电视也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掉泪,做什么事考虑的比较细致,有时候喜欢和女孩子一起谈笑。这有什么不好?我不同意片面地把粗犷甚至匹夫之勇当成男子汉的标志。难道男子汉就都应该如同李逵一般?
我知道同学们也没有什么恶意。平时我的善解人意,也是很受大家欢迎的,这让我有不少朋友。但是,一句“像个女孩子”还是让我有不小的压力。您说,我的自我感觉对头吗?我应该理直气壮地接受自己的性格吗?
“与教师一思考”男孩的问题,实质涉及到一个性别气质特征问题。
近年来,心理学界有人提出了“双性化气质”概念,认为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还建立了一项心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男女双性化到底好不好?贝姆等人在研究中总的看法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有女性气质又有男性气质。就是说,男女双性化的人在性别角色心理特征上,往往占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个方面的优势。至少,在心理特征上男女双性化的人没什么不好。如此说来,男孩不过是具有了双性化的气质特征,是应该欣慰的。
在回答男女两性为什么始终在相互寻找,不可遏止地要结合为一体的问题时,柏拉图有过这样的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我们也许以为这是幼稚的戏言,其实有着深刻寓意: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两性气质的区分仅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入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气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在人格上就越完美。柏拉图的寓言与心理学的结论竟如此地不谋而合。
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不仅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大多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都较低,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且追踪研究发现,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社会生活里更多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必再固守传统的定型化的性别角色模式,而应给男女双性化气质多一些宽容和肯定。这并不妨碍男孩成为一个好男人,女孩成为一个好女人。正是顺应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新理念,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日益流行着一个崭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这个双性化气质特征的问题上,我们教师应该怎样面对?
首先,在观念上不宜将气质特征区分过清。不少性格气质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都须具备的,因此应指导学生兼收并蓄。
其次,鼓励学生向异性学习。不论男孩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再次,增加男女孩接触的机会。学生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我们应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要注意支持和引导男女孩的交往,这是健全人格的一条必由之路。在鼓励他们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最后,避免学生走向极端。鼓励学生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与培养双性化气质特征的初衷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