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甫文集1
42837900000030

第30章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13)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上句说诗人久久等不来兄弟,焦急地嗔怪起喜鹊来。“嗔”:责怪。一个“嗔”字将诗人盼亲人、担心亲人安危的焦急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鹡鸰:水鸟名。《诗经·小雅·常棣》云:“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是说鹡鸰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因而飞鸣求其同类。后以“鹡鸰”比喻兄弟在困境中当互相救助。杜甫与兄弟十年音讯隔绝,只能空羡鹡鸰之相亲。而这里的“抛书示鹡鸰”,意思是说,将弟弟的信抛给鹡鸰看,我们兄弟即将团聚,不用再羡慕你了。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乌鹊尚在枝头高兴地不肯离去,这是喜;我们兄弟就像鹡鸰在原一样,都曾经处在急难之中,这是悲。此联是以鸟喻人的象征手法,形容悲喜交加的情绪。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登上江边楼阁眺望,但讨厌的柳阴总要遮挡视线。青青河边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衬托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过了许多风帆仍不见弟来,不禁暗暗计算他一路上要经过多少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惺惺——愁绝:愁得要命。惺惺:苏醒。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后,一定会详述十年来的颠沛流离之苦,经过了发愁得要死的阶段,会苏醒过来的。

【经典品评】

这两首五言律诗,感情真挚,爱心炽烈,写得极为精致。两首诗都从弟弟的来信说开去。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后一首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全诗格律精当,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诗歌贵在以真情动人,以“情圣”著称的杜甫,其笔下的兄弟情谊更是手足亲情,情浓似血,感染力极强。诗人接读兄弟来信后悲喜交加的感情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鹡鸰等具体形象,用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这就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晨雨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时。

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详解详析】

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闪”是视觉,给人以动感;“闻”是听觉,雨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小雨、晨光、叶片,组成了一个鲜活的画面。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雾仿佛也是活泼有生命的,刚落地,旋及又随风飘向云天。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柴荆:小树。刚改变了小树的颜色,又轻轻沾湿了飞禽走兽。可见是如雾的细细雨丝。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麝香山:在夔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处,以产麝香而得名。那远处的麝香山只能看见一半,到中午还未能全看清呢!

【经典品评】

杜甫的这首小诗以赋体细腻地描写了晨雨的美妙景色。不用比兴,只是正面描写,而能写得出神入化、独有情致,确实不易。读者似能看到山中小雨来时那湿雾迷蒙的样子,像一幅水墨写意,令人心旷神怡。

日暮

【导读】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滚西期间。通过日暮景色写衰年思乡的凄婉思绪。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详解详析】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首联化用《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门。一个“久”字,使人感受到山村傍晚的宁静气氛。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风月徒然装点着瀼西的清夜,景色虽美,怎奈它并非自己的故乡。淡淡的语气中,蕴含着多少悲凉!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了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这两个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愁怀。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泉水从幽深的石壁上潺潺流过,晶莹的秋露从草根上一滴一滴地坠落。多么凄清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花烬:灯花。白发与明灯交相辉映,足见老相;民间认为结灯花是有喜事降临,诗人却见灯花繁而更加烦恼,为什么?因为客居异地,老病穷愁,归乡遥遥无期,所以诗人用“何须”二字,表达出言外那欲说还休的辛酸和叹惋。

【经典品评】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诗人晚年老弱多病、怀念故园的愁绪,并未在诗中正面说出,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便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说得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又呈吴郎

【导读】

此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于夔州。这年秋天,杜甫迁居东屯,把原来居住的瀼西草堂让给了刚来夔州做司法参军的表亲吴郎借住。不久,那位以前常去滚西草堂打枣的老寡妇来向诗人诉苦,说新主人一来就插上篱笆,不让她再打枣了。杜甫便以诗代柬,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吴郎的年龄比杜甫小,此处用“呈”,是表示尊敬和客气,为的是让对方易于接受。因此前杜甫曾写过《简吴郎司法》一诗,故这篇题为《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详解详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首联以诗人自述的语气说,我从前住在这里时是任凭这位邻妇来打枣的,因为她是个没有生活来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寡妇啊。扑枣:打枣。任:任凭,不加干涉。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颔联说老妇人若不是穷得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才更应当和气些。“宁有此”是反诘句,说老妇人来打枣也是迫不得已,言外含有哀怜之意。宁:岂能,哪会。此,指打枣的事。缘,因为。恐惧:指打枣的贫妇怕被人发现。转:反而,更加。亲:友好地对待。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颈联以委婉的口气劝说吴郎。说你刚到草堂住下就插上篱笆,老妇人便疑心是你不再让她打枣。诗人在这里不说吴郎却反过来责备老妇人“多事”,是为了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可见杜甫为劝吴郎真是煞费了苦心。即:马上。防:戒备,猜疑。远客:指刚从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远道而来这里的吴郎。甚真:过于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尾联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千万百姓,指出她们的贫穷是由于官府“征求”各种苛捐杂税和时局战乱造成的。言外之意是:如今万方多难、民不聊生,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何必要吝惜几颗枣子呢?已诉:指贫妇平时已对杜甫说过。征求:官府征收的各种赋税。思戎马:“念及战乱”之意。其时吐蕃入侵,西北边境不宁。诗人联想到战乱中不知会有多少像老妇这样可怜的人,于是泪下沾巾了。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语言通俗易懂。诗人劝说吴郎不要阻止邻家妇人打枣,一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爱博大的胸怀。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并非是一般的恤老怜贫,他由一个穷苦的寡妇、一件打枣的小事,联想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兵荒马乱、千万百姓的痛苦流离,这是诗人爱国怜民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他在开导吴郎,告诉他在这万方多难的大背景下,要想得开一点,不必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令人尤为感动的是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对于一位普通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如果不是内心有着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如果不是真诚地关心和理解黎民百姓的疾苦,如果只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一点怜悯,这首诗就不会如此感人至深而流传千古。

全诗情真意切,措辞委婉,语言质朴。在遣词用句方面,诗人运用了许多散文中常用的虚词,如“不为”、“只缘”、“宁”、“转”、“虽”、“却”、“已”、“正”等,化呆板为活泼,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平易相结合,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更灵动飞扬。是以口语和虚词写作律诗的典范之作。

九日四首(选一)

【导读】

这组诗写于大历二年(767)重阳节。因吴郎爽约未至,杜甫登高独酌,作《九日五首》。吴若本云缺一首,赵次公以《登高》一首足之。故未尝缺。此为其一。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详解详析】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首联写客居异乡的诗人,在重阳节之际一时兴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却无饮兴,于是掷杯登台。江上台:指江边的高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颔联诗笔陡转。重阳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诗人今日“抱病”登台,却是因病戒酒而无缘饮酒,也便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喝令:“菊花从此不须开!”这带有主观情绪的诗句,如神来之笔,妙趣横生,任性的语言背后,透露出诗人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这一联中,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十分巧妙,是沈德潜所说的“真假对”,被称为杜律的创格。无分:是说没有缘分。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颈联进一步写诗人触景生情的万千愁绪。殊方:远方,此指夔州。诗人独自漂泊异乡,在日暮时分听到黑猿的啼哭声,不禁泪如雨下。霜天秋晚,白雁南归,更易引起诗人怀乡的情思。白雁:即今日之雪雁。《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称之‘霜信’。”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上句感伤弟妹音信杳然,下句抒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经典品评】

此诗抒发了悲秋伤乱、渴望归乡的心情。艺术上全篇皆对,语言苍劲有力,很有气势。工于诗律却又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但不使人感到枯燥。写景、叙事与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感情浓烈,性情凸现。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登高

【导读】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可能为《九日五首》之一。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广为后世传诵的七律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解详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由写景开头,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晴空如海的深秋,诗人登高望远,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天高”;夔州一带,山林茂密,常闻“猿啸”,空谷悲音不绝,所以说“哀”;台高因此风大,故说“急”;风大则鸥鹭低飞盘旋,故说“回”。诗中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这些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被作者随手拈来人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如亲临其境,而且境界雄浑高远。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渚:水中的小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渲染秋天气氛:无边无际的落叶,在风中飘然而下;汹涌澎湃的大江,滚滚奔腾而来。这都是远眺之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江,交织出一幅生动的三峡秋景图。“萧萧”使人如闻落叶之声;“滚滚”使人如见江河之貌。“无边”状其境界之阔大,“不尽”见出大江之无穷。双声叠字的运用,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萧飒荒凉中,有一种浑厚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为作者自况,说自己满怀悲秋之情在万里之外的异乡客居,一生多病今日独登高台。百年:犹言一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有抑扬顿挫四声,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叠韵,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能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生活困顿潦倒,鬓边白发如霜,因病戒酒停杯,这些都衬出时世的艰难和自己的孤苦寂寞。全诗在悲愤的感叹声中收结,寄慨遥深。

【经典品评】

前半首写景,有悲秋之意,却不用“悲秋”的字眼。那滚滚长江、萧萧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哀哀的猿啼,都在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心境又反过来给予了景物以感情色彩,主观感受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了和谐统一,因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后半首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而言,是“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而言,是“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全诗有一种雄浑苍莽的阔大气象,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内心的郁结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艺术上很见功力。

此诗历来享有盛誉。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金性尧以为它“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胡应麟认为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导读】

此诗当是大历二年(767)冬作,当时杜甫约退居夔州的王将军来作客畅谈,因风雨阻隔,久等未至,诗人内心深感失望寂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追述了将军昔日的骑射生涯与未能报国立功的遗憾,寄寓了自己的一腔感慨。

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

忆尔腰下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

前者坐皮因问毛,知子历险人马劳。

异兽如飞星宿落,应弦不碍苍山高。

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骨皆尔曹。

走平乱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郁陶。

恨昔范增碎玉斗,未使吴兵著白袍。

昏昏阊阖闭氛祲,十月荆南雷怒号。

【详解详析】

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风雨天寒将自己阻隔在小草屋里久等王将军不至,空空的山中没有什么能慰藉我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锐头将军:原指白起,头小而锐,故称。这里是比喻王将军,说他迟迟不来令自己心中焦急。

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等得无聊,便看天上的乱云黄雾,听寒风摧折树木。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猿狖(yòu):猿猴。泉声泠泠夹杂着猿猴的叫者,泥地上有饥饿的鸿鹄在徘徊。衬托出阴森的气氛。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在这穷困不堪的岁末的阴雨天气里,更感叹人生会面之难。以上十句都是写久等之苦。下边引出回忆。

忆尔腰下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追述王将军当年的英姿。他腰插铁丝箭,在林中射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