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杜甫文集1
42837900000005

第5章 长安时期(746—755)(2)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咸阳桥:即渭桥,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水上,是当时长安去西北的必经之途。爹娘妻子都来送行,踏起的尘土遮蔽了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家属们牵着亲人的衣襟、跺着脚号啕大哭,哭声震天,冲上了九重云霄,其状悲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过路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说是频繁地点名征兵。点行频:指按户籍名册点兵抽丁入伍之事十分频繁。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从这句以下是行人的答语:有的人只有十五岁,就征去驻守吐蕃侵扰的黄河。到了四十岁,还得到西边去屯田驻防,又种地、又戍边。唐玄宗时,常征调兵力驻扎黄河(今甘肃、宁夏)一带。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里正:当时每百户为一里,百户之长称里正。当年出发尚年幼,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守卫边境。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即汉武帝,这里指唐玄宗。边境上的战士血流成海,而皇上扩张领土的心意仍然没有满足。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汉家:汉朝,此处借指唐朝。山东二百州:唐代华山潼关以东有七道共二百一十七州,这里泛指关东地区。荆杞:荆棘和杞柳。千村万落,处处长满了野草和荆棘。这里是说穷兵黩武破坏了生产。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纵然有健壮的妇女耕地,庄稼也依旧长得横七竖八,连东西阡陌也难分辨。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指关中士兵,关中古为秦地,所以称秦兵。秦地的士兵们能忍耐吃苦,与被驱来赶去的鸡狗没什么两样。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役夫:行役之人的自称。长者虽关切地问我,我哪里敢说出心中的怨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未休:未曾放归。关西卒:指函谷关以西的秦地士兵。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县官:这里指天子、朝廷、国家等,泛指统治者。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信知:现在才相信真是如此。犹得:还可以。生女儿还可以嫁给近邻,生男儿却战死在外埋进了荒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头:青海湖边。唐与吐蕃常在这里发生激战。天阴雨湿:古人传说鬼常在阴雨天哭泣。啾啾:呜咽声。

【经典品评】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为历代所推崇的名篇。诗歌旨在讽刺当政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灾难。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大军急急出发、家人痛哭送别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从“长者虽有问”至结尾为第三段,通过士兵对这种不义战争的议论,表现了百姓强烈的怨恨之情。

全诗注重客观场景的生动描绘,并让当事人现身说法,使诗歌的效果非常逼真感人。在文体上,杜甫化用了乐府诗体,采用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做法,不再像其他诗人那样利用乐府古题来写时事,而是自拟题目,这样可以不再受古题的束缚,更直接地反映现实,其实这正是对汉乐府的最好继承。诗中大量借鉴了乐府民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反复重叠,多处采用顶针格等,具有明显的民歌韵味。整篇诗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曲折多变,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这种在文体上的发展创造后来为白居易所称道。《兵车行》标志着杜甫诗风的根本转变。即由原来的为个人啼饥号寒、嗟叹呻吟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将个人遭遇与人民痛苦紧密结合的时代画卷的真实、深刻的书写者。

前出塞九首(选二)

【导读】

《出塞》是汉乐府旧题。内容为描写边塞将士的军旅征战生活。杜甫先后写过十几首以出塞为题的诗,分为两组。先写的九首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这里选的是《前出塞》之三、之六,写于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诗歌谴责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详解详析】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磨刀等四句就从这首民歌中点化而来。这句是说,蘸着呜咽的水磨战刀,看到水色变红才发觉是刀刃伤了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本想不理会这断肠的声音,可心绪早就乱了。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这句是心情矛盾的自我宽解之语:大丈夫发誓以身许国,怨恨的心情哪里还会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只要能建立功名将我的画像放在麒麟阁中,哪怕尸骨很快腐朽也值得。

【经典品评】

这首诗通过途中一个役夫磨刀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将一位役夫内心的矛盾与痛楚写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心中痛苦才想用磨刀来转移注意力,但分明没用,因为刀伤了手还不知,可见这乱糟糟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只好自我宽慰,但越宽解心情便越激愤,要么成功,要么成仁,一个“当”字更使人见出沉痛。诗人以多变的手法写多变的情绪,有举重若轻的效果。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详解详析】

“挽弓当挽强”四句——挽:拉开。拉弓要拉强弓,用箭当用长箭。射人先射他骑的马,擒贼先要捉住首领。

“杀人亦有限”四句——杀人应该有个限度,各国本来就有各自的疆界,作战的目的重在保卫自己的疆土,只要能制止敌人侵略就行了,又何须过多地杀人呢?

【经典品评】

前四句套用了民间流传的民谣谚语,也是讲克敌制胜的经验。后四句诗为议论,表达了诗人的战争观:人们应当各守本土,相安无事;不能借口“反侵略”而对外扩张领土、滥杀无辜。全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怜惜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全诗立意高,富含哲理意味,语言浅显流畅。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导读】

慈恩寺塔即今天的西安大雁塔,是唐高宗在做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名“慈恩”。寺院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建成,寺内的慈恩寺塔则建于永徽三年(652)。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秋,此时杜甫第二次落第,正在长安闲居。一同登塔的还有诗人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五位诗人一同登塔,相互唱和。诗题中的“同”就是“和”的意思。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邱。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详解详析】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高标:此处指高塔。跨苍穹:高耸天外。苍穹:即蓝天。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旷士:超然出世。翻百忧:旁人登高是为解忧,而杜甫说自己登高却在内心翻腾起种种忧思。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象教:指佛教,佛教以形象教化世人,故称之。追冥搜:探幽寻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龙蛇窟:喻塔中的狭窄曲折。枝撑幽:指塔中楼板的纵横交错。以上八句写登塔的过程。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以下八句讲登塔所见。七星:北斗。河汉:指天河。形容人在塔中的感觉,好像北斗星近在塔的北门口,能听到天河的流水声,极言塔之高。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羲和:太阳神的御者。鞭白日:是说秋天的白昼变短,就像羲和用鞭子抽着太阳下沉一样。少昊:白帝,掌管秋天的神。行:主事。主管清秋。这四句写人在塔上仰观的感觉。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秦山:指终南山。泾渭:二水名。渭水自西向东,过长安城北,东入黄河。泾水由宁夏流来,流经今天的庆阳、彬县,入渭水。泾水浊,渭水清。不可求:难分其清浊。皇州:指长安城。这四句是说,在太阳西沉的昏暗光线下,望山河破碎,泾渭二水浑茫一体、清浊难辨,更看不清长安城的模样。诗人此处表面写的是眼前看到的景物,实际有暗喻唐王朝政治局势面临危亡、前途渺茫之意。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虞舜:古代理想的帝王,这里隐指唐太宗。苍梧:山名,在今湖南。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云正愁:白云为舜帝的死而悲伤。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邱——瑶池:原指昆仑山西王母的宴会,这里指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骊山上的饮酒作乐,迷醉声色。晏:晚。日晏:从白天到夜晚不停止。这四句以舜墓隐指唐太宗的昭陵,有慨叹今世没有贤明君主之意。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黄鹄:天鹅,一种高贵的鸟,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随阳雁:随冷暖阴晴而迁的候鸟,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稻粱谋:为生存而谋划打算。最后四句哀叹自己身不逢时,胸怀大志却无处投身。而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又只知道为私利打算。表现出诗人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经典品评】

文朋诗友同题赋诗作文,可谓文学史上的盛事。难怪相隔九百年之后,文人王士祯还羡慕地说:“每思高、岑、杜辈同登慈恩塔,李、杜辈同登吹台,一时大敌旗鼓相当。恨不厕身其间,为执鞭弭之役!”

五位诗人中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名垂千古自不必说,就是储光羲和薛据在当时也很有名气。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同样的所见所闻,由于诗人的禀赋各异,写出的诗却差别很大。薛据的诗已散佚。岑参和储光羲的诗,更关注佛寺中的浮图,注重对佛家的教义进行阐释;高适诗中表现出的济世态度比他们二位要积极些,但也未涉及现实危机,更多的还是关注着个人的前途。单从艺术成就看,高适和岑参的诗确与杜诗“旗鼓相当”。但若论思想深度,杜甫的诗便明显地更胜一筹。

诗的起首,便用语奇崛,展现出高塔凌风、超拔天外的气势。诗人仰观于天,便见北斗、天河、日车;诗人俯视于地,又见秦山、泾渭、城郭;意象纷呈,感染力极强。一切景物,都被现实的愁云惨雾蒙上了暗淡的色彩,映衬出时局飘摇、天下将乱的危机。真正的诗人是民族的先知。当许多人还沉浸在大唐盛世的表面繁华之中时,杜甫却以一个诗人的敏感和直觉,朦胧地预感到了乱世将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丽人行

【导读】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三月。当时杜甫居住在长安。诗中描写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时任右丞相)兄妹春游时的华丽场景,揭露了权贵们势倾朝野、骄奢淫逸的恶行,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详解详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日:上巳节。古代的风俗,在这一天要到水边去祭祀求福、驱除不祥,后来便成了春游的日子。水边:指长安东南的曲江。丽人:泛指贵妇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些美人姿色浓艳、神气高远,肌肤细腻、身材匀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蹙金:即绣金。绣花的绫罗衣裳映衬着暮春的美景风光,上面有金丝线绣成的孔雀和银丝线刺成的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头上有什么?翡翠片做的花叶垂到鬓角边。(è)叶:妇女头饰上的花叶。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腰衱(jié):裙带。缀满珠宝的裙腰稳当合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就中:犹其中。云幕:瑰丽如彩云的帷幕,借指后妃居住之处。椒房:汉代皇后居室用椒和成泥涂抹墙壁,使其有香气,故后世称皇后为椒房,称皇后的亲属为椒房亲。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紫驼之峰:骆驼背上的肉,是名贵的菜肴。翠釜:有着翠玉颜色的锅。水精:即水晶。素鳞:白色的鱼。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厌饫:吃腻了。鸾刀:带有小铃的刀,这里指御膳房的炊具。空纷纶:白白地忙乱。这几句形容虽有名贵的菜肴,但吃腻了山珍海味的犀角筷子久久不动,让那些用鸾刀精工细切的厨师们空忙了一场。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黄门:指宦官。鞚(kòng):马笼头。八珍:泛指精美珍奇的食品。太监们骑马回宫飞快地报信却扬不起一点尘土,御厨们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杂遝(tà):杂乱。要津:重要渡口,这里比喻朝廷的要害部门。笙箫鼓乐缠绵婉转能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皆是在要害部门掌权的达官贵人。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逡巡:欲进不进,大摇大摆。轩: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锦茵:织锦垫。姗姗来迟的骑马者是丞相杨国忠,他踌躇满志,大摇大摆下得马来便踏着锦垫钻进有帷幕的华美小车中。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了浮萍,使者像传情的青鸟一样勤送红手巾。这里似是实写眼前景物,其实是暗喻杨国忠与其堂妹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后多用来指传递爱情消息的媒介。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丞相的权势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人们啊,千万不要走近前去惹怒了丞相。

【经典品评】

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通过描写杨氏国戚之骄纵荒淫,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之腐败。开首十句描写上巳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具体写出丽人中的虢、秦、韩等皇亲国戚酒宴的豪华排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后六句为第三段,写杨国忠的权势显赫,意气骄横,不可一世。

虽是讽刺诗,但诗人采取了像《陌上桑》那样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正面咏叹的方式,用工笔画细腻地描写了美人们衣着的鲜艳富丽,场面的金碧辉煌,意态的娴雅优美。没有油滑的笔墨,也没有漫画式的夸张,这种真实反而更具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难怪浦起龙赞赏此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