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42891700000004

第4章 (三)现代化的动力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布莱克在其所著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作了这样的阐述:“如果必须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它是历史形成的各种机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一定适应过程,这些功能因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空前激增而处于迅速变化之中。”显然,布莱克是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在于快速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知识。马克斯·韦伯等人认为现代以来的人们追求理性的精神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有人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学者殷根哈特将以上三种关于现代化动力的阐释分别归纳为“经济发展决定论”、“文化发展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

我国学者何传启就现代化的动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整个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认为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和政治民主;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则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

上述各种观点自有其独到之处,但是,任何人类社会历史的大变革都不会是单一的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因素有:

1.科技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从二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着“火车头”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以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由于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由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转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著名的论断,邓小平则更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必然首先建立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整个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之上,舍此而谈现代化的动因,无疑是痴人说梦。

2.内部变革。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来阐明社会发展理论,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可否认,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单纯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完全改变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运动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最早导源于科学技术革命的话,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谋求国家民族独立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往往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手段来改变束缚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内部变革就成了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因,成为内源型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

3.外部冲击。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世界性是现代化区别于前现代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显著标志。这一特性来源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始于英国的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日益分工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无情地打破了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屏障,酿成了一股世界性潮流。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这种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同样冲击、荡涤着世界上最落后最偏远的国家和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即使是非工业化的国家也和工业化国家一样被逐渐卷入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它迫使其他落后的、野蛮与半野蛮的国家与地区,在那里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景象:“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取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使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并且形成了由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内忧外患的压力和挑战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这些国家中,现代化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内在发展和传播发展的统一。当今的世界,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孤立于全球化之外。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先进水平,必须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借鉴其发展经验,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自己的发展。这就是外源型现代化发展模式。

英国著名的世界文明史学者汤因比先生曾经指出:“看来文明好像是通过活力而生长起来,这种活力使文明从挑战通过应战再达到新的挑战,而这样一种生长过程有内外两个方面。在宏观世界里,生长的本身好像是一个对外部环境的逐步占有力量;而在微观世界里,却又像是一个逐步自决或逐步自己调整的力量。”这则是汤因比历史哲学的精华所在。任何文明、国家、民族、社会,都是处于不断遭受挑战的环境之中,这种挑战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只有对各种挑战作出成功的反应,才能维持它的生存和发展。各国现代化也是如此,它同样是在一系列的挑战与应战过程中不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