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预习,才能听好课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同学会有这样的体验,学的是同样的课本,面对的也是同样的老师,可自己听课的效果就是没班上的同学好;同学们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自己还在云里雾里;同学们当堂就把课本知识弄通了,自己却还要花很长时间在课后慢慢琢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上课时听不懂老师所讲,理解不了课文所囊括的知识,很可能与课前没预习,或者没有预习好有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很重视预习,北大环境学院2002级的蔡俊从初一开始就养成超前预习的习惯,在一个学期刚开始,甚至在学期开始前的寒暑假,他就借来课本进行预习。起初,他试着预习数学,发现效果很好。于是他把这样的习惯推广到所有的科目,成绩上升很快。
超前预习使学习不再是负担和受罪,反而能激起预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率,增加自信心。因为进行了超前的预习,就会基本知道这门课将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这门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带着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听课的效率自然而然提高了。
也许有些同学会疑惑:“我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呀,我每天都抽出时间来提前看课文的呀,但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呢?”要找到这其中的原因,就应该检查一下平常自己的预习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使预习成为一种“走过场”、“摆空架子”,这样的预习是没有效果的。
“学而不思则罔。”在预习的时候,要调动全身心去思考,比如思考教材的主要内容,思考一本书的重点章节、重点课,思考每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等等。
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在预习中有所获,才能在随后的听课中提高效率。
预习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能在上课时卓有成效地听课,顺利地识记知识。因此,我们除了在预习中思索课本知识,也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预习习惯,才能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
二、这样预习最有效
通常,我们把预习分为学期前预习、阶段性预习和课前预习,这三种预习要求不同,各有侧重。交叉运用,可使预习更有效。
1. 学期前预习应该这样做
每个课本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各知识点间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对整本教材做一个宏观把握,对本学期即将学习什么心中有数,避免知识在学习中七零八落。
学期前预习就像在心中织一张知识的网,把课本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以便在今后的课文学习中不断探索它们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有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每一个学期开学发了新书之后,我也总是把书翻一遍的,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呢?
要做到有效地预习,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期前预习从何时开始?
对学生而言,每年都有寒假、暑假两个较长的休整期,很多人认为这是专供学生娱乐、玩耍的,是紧张的学期学习的彻底放松,以至于经过紧张的考试之后,马上抛开书本,彻底地松懈下来,玩得不亦乐乎。其实,这种做法对学习是不利的。
假期的适当休息放松固然重要,但利用这段时间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准备则更重要。如果寒暑假就开始学期前的预习,不仅时间宽裕,心态也会更从容。虽然我们不是笨鸟,可先飞总不会有错。
问题二:没有新课本怎么办?
对于这一点,有些同学可能有些犯难,没有课本怎么预习呀?
唯一的办法只有借或者买。如果有认识的人刚刚升上了高一年级,找他们借阅课本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他们的课本上一定有学习中做的笔记,而这些笔记在你预习的时候能起到解惑的作用。
当然,如果没有办法借到,那就只有买新的。
总之,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课本的准备是必须的物质前提。
问题三:怎样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在寒暑假里,没有老师的督促,家长的要求也会相应降低了一些,许多学生的心思放到玩上收不回来,就算是人坐在了书桌前,心仍然是浮躁的。这样的学期前预习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反而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心态上的疲惫:一天都拴在了书上,又毫无所得。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严格的假期时间表,把假期的前几天单列出来,彻底地玩个够,比如和父母出去旅游等等。其余的时间就应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静下心来好好地预习。
问题四:学期前预习需要做笔记吗?课本的知识量是很大的,如果走马观花地读一遍,回头会发现知识是零散的,理不出头绪来,不容易把握整本书的内容,此时,就应该做个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记下书中的知识要点,找出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就可以。这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就很清楚了。问题五:需要参考资料吗?
学期前预习接触的内容是全新的,因此有时候需要相应的参考资料。特别是文科类科目,有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需要参阅其他的文章和材料才能读懂。但是参考书不要过多,一本足矣。
2. 阶段性预习应该这样做
阶段预习也可以说是章节预习,是指预习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初步建立起这部分的知识结构。阶段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
一位北大西班牙语系的学子升入初中时,在猛然增多的课本知识面前感觉十分茫然,即便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还是感觉一团乱麻。这时,他按照章节和知识块来进行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将每一章的知识在心中构成一张条理清晰的网,记下不太懂的问题,再去听课。经过课堂的补充,整个网就丰富起来了,他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
只要我们把握好阶段预习的方法,北大学子的成功体验离我们将不会很远。
那么,做好阶段预习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问题一:周末最适合预习吗?
与学期前预习相比,阶段预习的内容没那么多,但却需要更深入一些,因此也需要有相当充分的时间保证。在周末休息时,可估计下周老师能否进行新单元的教学,如果有可能,就应该提前在周末进行预习,以不变应万变,以免当老师开始讲授新单元后,自己抽不出时间来预习,或者只能匆忙地进行预习,影响了预习的质量。
问题二:阶段预习只要掌握各课的重难点就够了吗?
如果只满足于掌握各课的重难点,那么,对于这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就像一片散沙,不利于识记。
阶段预习要注重找出本单元各课的联系,理清各知识点的层次关系,也就是说,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些课文能放到一起,它们有什么共通点。比如在语文课本中,会分出议论文、小说、诗歌等单元,在预习议论文单元时,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找观点、找论据等手段阅读,这样,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就算掌握了。
问题三:如果有疑问,需要记下来吗?
阶段预习面对的是具体的知识,预习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一些疑惑,此时就应该用铅笔标示出来,在老师的讲授中寻找答案。
不明白的问题最好记下来。带着问题上课堂,学起来会更有针对性,而且在自己找到答案时,信心会不断增强,进入良性学习状态。
如果在预习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可能是因为预习没有做到位,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只有思考方能有所收获。
3. 课前预习应该这样做
课前预习是指在每一节新课之前的知识准备。它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提前,也可以是课程进度上的提前准备。那么,课前预习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问题一:用课间十分钟来预习好吗?
课间十分钟是用来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们身心得到适当放松,以便以好的状态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课间时间不能被学习所占用,可以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况且,课间十分钟对一篇课文的预习来说,时间的确太短了。如果上课铃响了,自己还没看完,则会加重自己的紧张,打断思路,效果更糟。
问题二:课文中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幅图都不放过吗?
课文一般都图文并茂,有文字、图、表格等等,都是组成课文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联系,是组成一篇课文、说明一个道理的有机体。预习时要在细、透、深上下工夫,要仔细地阅读,遗漏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会造成理解的困难或是偏差。
北大德语专业的金怡在做课前预习时,会把书本内容全部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的注释等都不放过,效果很好。
问题三:遇到绊脚石可以绕道走吗?
在新课的预习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新词语、新公式等,也会时常遇到之前学过的而现在又模糊了甚至已经遗忘了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绊脚石”,这种现象在英语学习中特别容易出现。
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越多,对于我们的学习影响越大,预习的时候就必须把它搬掉,不然,石头越积越多,最后变成山,我们就翻不过去了。比如在预习英语新课时,遇到新的单词,就应该随时利用手边的工具书,弄懂它的意思,为理解整篇文章扫清障碍。当遇到已经遗忘或者模糊的单词时,就要及时复习,弄清楚其意义及用法,及时弥补知识的缺漏。
问题四:课后练习有必要做吗?
课后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针对基础知识设计的,一般不会很难。我们认真预习之后,再认真地把课后的练习题做一遍,就能巩固我们对新知识的识记及理解,提高预习效果。
对于个别很难的题,我们不一定非要解答出来,可以认真思考,记下想不通的地方。等到老师讲解时再做个对照,找出当初自己思考时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评估与发展
表2-1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
表2-1
自测对照描述及格 良好 优秀
·主动阅读新课,保证每课课前都能预习过
·明确要学习的内容,能描绘出知识网
·能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补习旧知识
·能做一部分反映基础知识的课后练习题
·按时进行预习,至少保证有两种预习方式
·对文章有整体把握,并能初步找出重点、难点
·能及时阅读与新课相关的知识,扩展知识面
·能较快速地完成基础练习题,主动思考较难的题
·保证充裕的预习时间,三种预习方式交替使用·系统提出新课的重点、
难点,对疑点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能分析、概括新课内容,对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思考、讨论能做好全部课后练习题
自我
评估
整改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