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15

第15章 开坛讲课(2)

孔子登上石坛,对众人说道:“各位,此地以后就作为我传授周礼六艺的地方,起名为‘杏坛’!凡愿学习仁义礼道、六艺技巧的人,不论年龄,不论地位,都可以前来听讲。”所有的人知道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来学习后,心里更是激动,纷纷回家奔走相告。不多久,鲁城上下都知道杏坛树下有一位博学多才、又什么人都肯教的孔夫子了。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周全的系统。他设立了“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又严立了“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为学、立身、处世的大宗旨。具体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达到“智、仁、勇”三德。孔子的教学又分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阶段,以德行为首,语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学最末。

孔子的教育很快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每个在杏坛下的弟子都学到了自己未曾学过的知识,最终结出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丰硕成果,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其中学有所成而取得较大成就的有七十二人。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雍也》)

【启示】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知识,他却不能用这个知识去推知其他的知识,或解决问题,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主张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即在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如果学生还没有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则停止教授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二、有教无类

一天,孔子正在杏坛给一些贵族出身的弟子们讲述君臣相见的礼节。一辆华丽的马车从远处急驰而来,在杏坛前缓缓停下。从车里走下的正是孔子的旧识南宫适和孟懿子两兄弟,他们继承了父亲孟孙一族的权力,在鲁国中地位仅仅次于鲁王和季孙氏,两人的到场无疑使众人惊讶。

孔子上前迎接,只见两人一挥手,身后的家臣们马上抬出了十几只肥美健壮的贽雉(贽雉是春秋时代拜师礼节所必备的动物,为飞禽类)和若干牲畜,排放到孔子跟前。接着两人上前作揖道:“孔先生,我们一向佩服您的博学和才识,家父曾有遗愿让我们拜先生为师,所以我们一直想正式行拜师之礼,在杏坛前受教,今日备好礼节,前来拜师,请先生收下。”

孔子让大家帮忙把礼物都放到坛旁,亲自为南宫适和孟懿子挑选了座位,让两人坐下。

刚欲转身,又见弟子颜路和曾点突然搀扶着一个人缓缓走来。颜路首先向孔子行礼,然后说道:“老师,他叫禾兔,和我经常一起上山砍柴的,刚刚爬上了围墙的另一边听您讲课,结果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