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31

第31章 因材施教(8)

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没有研读过《周南》、《召南》,那不就像面对着墙壁而呆立吗?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可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甚至人生,读者在阅读了这样的作品后,可以从中汲取到巨大的能量,催人思考与奋进。反之,如果没有阅读了这样的优秀作品,就像一个面对墙壁呆子,即无用的人。

八、教导原宪

孔子发现弟子原宪很会理财,就让他做了学馆里的总管。

有一年春节,原宪准备回去与家人团聚。孔子见原宪平日十分辛苦,便决定给他一些小米带回家过年,原宪却坚辞不要。

孔子就说:“不要辞退了,如果你家用不完,就送给你家乡的穷人吧!”这样,原宪才接受了孔子送给的小米。

原宪学习刻苦勤奋,孔子的许多思想都被他全盘接受了。

最后因为孔子的一句话,决定了他终生安贫乐道,矢志不移。

那是一次师生间的闲谈,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告诉他:“你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领俸禄;如果国家政治黑暗,就躲开不干。”

原宪把孔子的话,铭记在心。孔子死时,他才三十多岁,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他看到四方各国都是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形势,找不到一处清明的做官场所,于是隐居到卫国的草泽之中,过着自食其力,孤灯苦读的清贫生活。

十几年之后,子贡做了卫国国相,当他打听到同学原宪的住处后,便乘坐十分豪华的马车,率领大队人马,来到草泽之野。子贡见没有通向原宪住处的道路。就派随军砍伐荆棘,清除地面上的草藤污泥,铺设出一条宽阔的道路。然后,子贡乘车,前呼后拥地来到原宪的茅舍。子贡下了车,趾高气扬地嚷道:“屋里有人吗?”

原宪手捧书本,衣衫破烂,鞋帽不整地从低矮的茅屋里钻出双眼无神地盯着子贡。

子贡见状,惊奇地问道:“原宪你怎么了?不是有病吧?”

原宪鄙视地说道:“我先前听咱老师说,没有多余的财富是贫穷;学习了仁义道德,而不行仁义的人才是病态呢。我原宪虽贫穷,但乐于孔子之道,不是我病了,而是你病了吧!”

子贡听了,想起老师的教导,知道自己的德行不如原宪,无话可说,不禁惭愧而又尴尬地向原宪告辞走了。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富有与显贵,是人人都想拥有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来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弃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摆脱它,君子也不是接受的。君子如果放弃了仁德,又何以称其为君子呢?君子不应有片刻背离仁德,即使在是仓促、急迫的时刻,或受困于颠沛流离的境地,也必定谨守仁德。孔子在这里讲明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追求成功与财富,是人之常情,但追求的手段一定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否则,不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更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