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37

第37章 辅治鲁国(6)

一次,一对父子吵吵闹闹,争得面红耳赤地来见孔子,要评一个理。原来,这对父子在为家中的田地而争吵,父亲年老,却不肯把田地传给儿子,儿子不服,于是就与父亲争执起来。在孝道为先的古代,这件事换了其他人,多半都会先治那儿子大逆不孝之罪。于是左右弟子们都纷纷劝说孔子,尽快按章处理。

然而孔子却没有直接判决,命人把父子俩一同关进了牢房里。大家都不知道孔子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在私底下议论起来。这时一直隐居在鲁地、久不见人的奸臣少正卯也露了出来,他先大力鼓吹孔子的虚伪,在中都城一年的政绩全靠子路的武力镇压,然后又说孔子歪曲常理,不辨是非,自己说了要父是父,子是子,现在却父子不分,尊卑无序。连季桓子也被流言飞语影响,怀疑起孔子来。

孔子一切都听在耳中,没有理会,依旧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时间一久,弟子中出现了一些异动,其中一部分对孔子的信心产生了动摇,都悄悄离开,只有一些极为忠心的弟子一直守候在孔子身边。

而那一对可怜的父子,各自怒气冲冲地来到司空面前想争一口气,可刚一说完,司空连审都不审就直接把父子俩都扔进了牢狱中。从此两人就一直被关在了同一间黑暗的牢房里,不见天日,又惦记着家里的人和事,心里又是懊恼,又是后悔。两人的怒气逐渐消除,都开始后悔自己的过错和冲动,想起为了一些身外之物而弄得父子情断,真是太不应该了。一天狱卒送饭来的时候,两人终于忍不住了,叫住了狱卒对他说道:“麻烦你告诉司空大人,我们不告了,快让我们离开吧!”

孔子知道后,这才把两人放了出来,叮嘱两人要回家好好过日子,告诫他们说,身为长辈,要为后世子孙做榜样,现在这样父子相争的行为,是一种后世败裂断绝的不好表现。两人恭敬地受教,回到了家中。

孔子对身边的弟子们说:“惩罚一个人很容易,可教化一个人却很难,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和后果出发,不要顺着自己的意欲,也不要只看法规办事。就像军队打了败仗,不能全部都杀掉一样,案件不合理,也不能只用刑法来处理。百姓做错了事,很多时候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于我们没有好好地教育好他们,当权者从来就很少将周礼和仁义的学问传播给人民知道。《尚书》曾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日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说的就是我们要首先用道德说服他们,不行就慢慢教导他们,再不行,就可以把他们革职查办,把田地没收,最后不行,才能用刑法来惩治他们。像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心人回归本正。这就是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啊!”

弟子们听了,恍然大悟,都深深地表示出敬意。消息传开来,鲁国上下无人不服,季桓子知道后更是对孔子大加赞叹。没多久,孔子就被委任为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全国司法教育,开始了以礼治国的全面实施。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