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36

第36章 辅治鲁国(5)

消息传回了朝中,朝野上下都很叹服,唯独叔孙氏露出不屑的表情,道:“这不过是孔丘的弟子吹嘘而已,中都年久贫困,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复兴呢?”南宫适和他打赌说:“如果中都城真的太平兴旺呢?”“我就把掌管国家法治的司寇一职让给他!”叔孙氏回道。

于是,鲁定公就携同一干贵族们身穿便服,坐在马车上前往中都城巡视。到中都城门,只见守城士兵个个朝气蓬勃,在子路的训练下迈着沉稳的步伐,在城中来回巡逻。往里一走,沿路穿过街道,只见商贩买卖络绎不绝,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交易热闹。经济在子贡的管理下也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马车上的众人赞叹不已,都说孔子治城有方,这时正好有一个妇女掉下了一袋钱币,同时有三四个人看见了,他们不约而同地上前想要把钱币捡起?叔孙氏正要大贬中都城的歪风,却见那几个人捡起钱币,擦干净后交给了一个小孩,小孩子屁颠屁颠地追上了妇女,恭敬地将钱币递还给她,嘴上还说着什么。这时车里的一干贵族们都竖起了耳朵,想要听听两人到底说什么。妇女好像很高兴地要赏给孩子一个铜币,那孩子却摇摇手,躬身做礼,然后一副满足的表情跑开了。

叔孙氏仰叹道:“孔丘真是个治国良才啊,我都深深佩服了。”鲁定公笑着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爱卿司寇的位置可得让贤咯!”叔孙氏无话可说,只好点头道好,又说:“司寇一职掌管我国刑法,事务繁多,还是先让孔丘暂任司空一职,等到熟悉运作之后再上任司寇吧。”

不久之后,孔子果然接到了鲁定公的任命,提升为司空。于是孔子将中都城交给了弟子们打理,将子路安排到季氏的家中做家臣,然后自己返回鲁都,开始参与朝中的政事。

【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启示】

孔子说,事情本身不正,说起话来就显得理由不充分;理由不充分,自然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治理国家的制度也就不能兴盛;国家的制度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一定要有理,且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不能马马虎虎对待的。名正,所以言顺,只有事情本身是在合理的位置上,才能够最有效地处理事情,这和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同样的道理。

四、以礼治国

孔子自上任执法以来,一直在思索着“治”的根本,到底应该是依法而治,还是以礼而治。他想起昔日周公,以礼治天下而大同,轻刑法,重感化,得天下人心,自己很想向周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