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54

第54章 耳顺之年(6)

沈诸梁恭恭敬敬地问:“我作为叶地的主宰官,怎么从政才能把辖境内治理得更好?”

孔子问了叶地的情况之后,聚精会神地思考了一阵子,神态凝重地说:“叶地并不富裕,乱子也多,要治理好这个较穷的地方,需做好多方面的事儿。”

叶公问:“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

“从政,最重要的事儿在于赢得民心。得民心者知天下,得民心者亦能治理好所管辖的地方。”稍一停,孔子接着说:“近者悦,远者来。”孔子还对这句话作了补充:“‘近者悦,远者来’,也适用于治国:与邻近的国家和睦相处,邻国黎民喜悦,而距离远的国家也愿意来交往。”

叶公激动地说:“圣人一言重千金,在下一定按夫子的要求去做。”

孔子与叶公自由地交谈起来,一问一答,十分得体。

叶公还提出了一个事关孝道的问题。他说:“有一件事,时常萦回脑际,亦请夫子赐教。我的家乡有个很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他便去丢羊的人家通报。这个很正直的人是孝还是不孝?”

“父子关系是最亲近的特殊关系,按现在社会上公认的道德标准,这个很正直的人做法应视为不孝。”孔子进一步以肯定的口气说:“我们家乡的正直人跟此人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对,对!”叶公连声赞同,而坐在孔子身旁的子路听了却感到很不舒服,但碍于面子,没吭气。

事后,子路走进老师的居室,直截了当地问:“老师,您对叶公说,正直的标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觉得这话说得不对。正确的道德标准应当是非分明,而不应互相隐瞒过错。不然,怎么理解这些名言——‘闻过则喜’、‘有过则改’、‘大义灭亲’呢?”

孔子被子路问得语塞,但并没生气,仔细思考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仲由啊,你真不愧为一个正直的好人! 这次,又是你直接指出了我失言之错。请你转告叶公,就说我说的那八个字: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错了,应予纠正,勿让错言流传误人。”

子路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翘起大拇指,转身离去。

子路对叶公说:“子高先生,我老师让我转告你,他说,他说错了一句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夫子还特别提醒,‘勿让错言流传误人’。”

“夫子正视己错,有错即改,这也是圣人的高明之处啊!”叶公敬叹之余,又问子路:“我只感孔子伟大。但我很想具体知道孔子的为人。您长期在夫子身边学习、生活,您觉得,夫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子路沉思了一会儿,感到难以用几句话评价老师的为人,闭口不答,转身去问夫子。

孔子抱怨说:“仲由啊!你为何不对叶公说,孔丘就是这样一个人:发愤勤学,废寝忘食,诲人不倦,乐而忘忧。甚至,他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啊!”

子路点头赞同。

【子曰】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