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07

第7章 多方求学(1)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不能进入官学进行正规学习,但他自幼深受母亲的教诲,为学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勤奋好学,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的学习志向,开始走上了四方求学的道路。

他的许多学问是他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问过有名的学者,也问过普通的农夫;他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梳者小辫的孩童;他还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能够“不耻下问”。从这当中,他体会到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科学发展飞速的今天,自己不懂的会更多,注意向身边的人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太庙问事

当时动乱已久,盛周王朝的许多典籍都已失传,一些有特异技艺的乐师等也都散落四方。比如,鲁国的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为第二餐奏乐的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为第三餐奏乐的乐师缭逃到了蔡国,为第四餐奏乐的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乐师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乐师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乐师襄也入居海边。这样的情况,为孔子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孔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住,他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凡是有在某一方面学识高于自己的人,他都不管对方地位高下,屈身向对方学习。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

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被旁边的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叫作“入太庙,每事问”。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启示】

孔子说,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敏而好学,就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就是遇到不懂的事,虚心向人求教,不要怕丢面子、不懂装懂。这是我们应有的学习精神。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更要有虚心求教、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

二、问学郯子

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纷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理国家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鲁昭公。 在接待郯子的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问道:“我听说郯国的官职都是以鸟名来命名,不知道这个做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