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挫折分析及应对
43664100000012

第12章 优化性格(1)

优化性格——个性发展中的挫折及应对

(一)性格及其可塑性

性格在希腊语中又有“面具”的意思,它表现为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在各项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内容,而个性又是区别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志。所以青少年在成长中要塑造什么样的个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性格起着决定作用。

我们在待人处事的时候,总有一定的态度,有人真诚,有人虚伪,有人直率,有人拘谨。其中有的是一时性的、偶然出现的,有的是经常性的、一贯的态度,我们从事各种活动,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人认真负责,有人粗心大意,有人干脆利索,有人拖泥带水。同样,这些表现也有一时性和习惯性之别,性格是指那些表现为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那些表现为一时性的态度和偶然性的行为,则不属性格范畴。一个人在某次劳动中积极肯干,还不能说他勤劳,只有在每次劳动中都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才能说他具备了勤劳的性格;同样,一个人只是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出能够克服困难,也不能说他具备了坚强的性格,只有在许多场合下都能克服困难,才说明他具有坚强的性格。即使是同一性格特征,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也不尽相同。如张飞和李逵都很勇敢,但张飞是“有勇有谋”,而李逵则“有勇无谋”。

另外,性格也包括一些中性的特征,如粗犷、顺从等。其好坏由具体情形而定,如为了集体、国家利益,少数服从多数的顺从是好的、正确的,而在真理和谬误做斗争中,屈从谬误、放弃真理则是不应该的、错误的服从。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虽与遗传有关系,但并不是天生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从孩提时,不断经受家庭的熏陶、教育的影响和社会实践逐渐培养起来的。曾有一对孪生姊妹,外貌特征完全相似,成长环境也是一样的,但性格上却迥然不同,姐姐好交际、果断、勇敢、独立;而妹妹则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角色的差异。姐姐从小就被责成照管妹妹,事事以身作则,成为妹妹的榜样,而妹妹却养成了事事听从姐姐意见,一切服从姐姐的习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娇生惯养的话,长大便不会养成勤劳、自立、勇敢、善解人意的性格。

虽然性格是指那些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客观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在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中,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更是纷繁复杂。所以性格一经形成虽然稳定,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浪荡公子,可以经过教育的感化和改造变成自食其力、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公民,这充分说明了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性格特征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此称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还应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经过数十年的培养形成的,稳定性是主导,可变性是从属,改造比塑造难得多,改变一个人的稳定的性格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在青少年,对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的同学来说,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改掉不良的行为表现,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还是来得及的。

青少年的不良性格主要有猜疑、嫉妒、怯懦、依赖等。这些不良性格的特征有哪些,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加以改造呢?

(二)猜疑、嫉妒及其调节方法

1.猜疑。

猜疑就是多疑敏感,不相信他人,闷闷不乐,易感委屈、挫折,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对他人缺乏同情和热情,常怕被人欺骗、暗算、讹诈,处处对人加以提防。

猜疑是青少年时期的不良性格表现之一,不仅妨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干扰其正常的人际交往。猜疑性格的成因是较复杂的,一般说来猜疑与遗传素质有关,如胆小、体质差、神经弱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

猜疑性格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种性格的人总认为别人在胡说,怀疑他人又在迫害自己,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同学、同事和亲友,拒绝教育者善意的说服劝导,因而改变起来不容易,但对猜疑者应该主动抓住内外两种因素进行有效的调节,调节的方法建议如下。

(1)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针对猜疑产生的原因,父母、教师彼此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轻易责备、侮辱青少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和避免冲突,一旦发生争吵,应尽快疏散围观者,离开是非之地,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

如果家长、老师和青少年长期注重良好人际环境的培养,处于和谐的环境中的青少年猜疑敏感、把别人好心当暗算的情况就会逐渐得到好转,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因此,父母、教师要积极地为有猜疑性格的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多疑人格,如默念“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老师、同学交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同学、老师的任何意见,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就会使同学、老师感到自己难以商量;因为固执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同学、老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从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误会。自己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同学、老师的意见,多听听同学、老师的意见,对自己总是有帮助。有些意见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同学、老师能干,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同学、老师的意见,而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相信他们,整天与自己过不去的同学总是不太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怀疑他们在搞鬼,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因此,自己一定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同学、老师,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最好都能这样默念一次,坚持一段时间,猜疑的性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对于这种自我暗示,要充分相信其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同时尽量运用想象,这样自我暗示的效果就会更佳。

(3)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逐步减少和消除无谓的猜疑。例如每当自己怀疑同学或老师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说了不利于自己的话时,就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了“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如果是,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再陷进去。世界之大,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一有摩擦就怒火中烧,难免会晕头转向,把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扩大化是最愚蠢的做法。又如当自己出现对同学、朋友有不信任的思想时,就来分析一下是不是又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如果是,就要及时提醒自己,不要再盲目“自我信任”了,要知道世界上还是好人、朋友占多数,不能因为遇到过一两个骗子、坏人就对任何人失去信心,相信大多数朋友、同学、老师、家人都是可信赖的,不应该存在不相信他们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同学、朋友、老师的信任。通过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可以减少猜疑的程度。有时也许会再犯猜疑的毛病,事后要及时反省自己,分析当时的非理念,再加以纠正,以免再犯。

2.嫉妒。

所谓嫉妒是指对他人优于自己或是可能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担心、害怕或愤怒、憎恨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其产生的基础是严重的个人利己主义和强烈的虚荣心。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以“主动进攻”和“消极防守”两种形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嫉妒。所谓“主动进攻”,就是时时处处寻找机会,不择手段地去给他人的成功制造各种麻烦和障碍,或是千方百计、采用种种伎俩去诋毁他人的成就。而“消极防守”则是将他人的成功和成就归于客观条件,怨天尤人,并因此萎靡不振、碌碌无为。这种嫉妒心理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损害,而且是青少年性格中的一大缺陷。

但是,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嫉妒虽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某种情况下,嫉妒可能会激发人的上进心,使其发奋图强,如好胜心理。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同学学习成绩的嫉妒。

这种嫉妒心理是青少年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嫉妒表现形式,不仅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能产生嫉妒,而且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也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其结果是一些善于用理智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同学不甘心落后,积极主动,努力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另一些同学则可能自甘落后,消极悲观,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还有一些同学由于争强好胜,但又觉得自己的能力难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便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干扰他人的学习。

(2)对同学各种荣誉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