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内接受你的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以便于听者接受。
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某售票员见一孕妇上车便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因为“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很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铁凝:“铁凝女士,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铁凝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铁凝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这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从而使交往能够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时在某大学作讲演,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和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很好。”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说话要委婉也要懂得含糊,不必太直白,因为太直白极可能伤害对方自尊,也因此得罪别人。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更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例如:
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意不言自明。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作出回答:
“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着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绝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但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的心声。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