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25

第25章 向不良情绪开战(2)

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崩溃点在哪里,你就要尊重它。不要逼迫自己超越极限,不要为了向别人证明你能力非凡而超越你的极限。为你自己做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即使有些素质低下的人可能会讥笑你。这时候,你只要这样想就可以了:你只要做你自己的主人,不必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毁灭原来的自己。

3.不要认为自己能力非凡

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超级无敌的大英雄或圣人。我们只是这个茫茫世界的一个普通人,那种超人只是作家们想象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一个“人”。人就有七情六欲,有高兴欣喜,也有悲伤失落;既有失败,也有成就。有时困难和阻碍会接踵而来,使你绝望得想放声大哭。有时辉煌和荣誉也会在你灿烂的心田里添上一笔。如果每一个人对任何挫折都表现得毫不动摇,毫无痛苦,视其为无物,这种表现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坚强”,而只能说明他对这个社会已经麻木了。那么强烈的刺激他都能无动于衷,那不是麻木是什么?不要觉得自己能力非凡,除非你是在做白日梦。把自己从这种思维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你会发现自己活得轻松自在。

4.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十全十美的想法也是人思想的枷锁。与其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长吁短叹,倒不如巧妙地利用或淡化它。化腐朽为神奇才是正确的想法。别对自己过分苛求,你会在自己的苛求里掉进压力的漩涡。你应该去掉那些会给自己心理留下疤痕的肤浅想法。

5.真诚对待自己

你的身边有这种朋友吗?在我们意气风发时对我们媚笑,当我们困窘落魄时却逃得无影无踪。相信你肯定不喜欢这样的朋友。因此,你对你自己也要真诚相待。如果你羡慕自己的长处,痛恨自己的短处,那么你对自己就不真诚。你的自我评价将永远无法获得稳定,你也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接受你的一切现状,即使你跌入低谷,仍然相信自己还有成长的基础。

我们说坦然接受压力,并不是要你在压力面前退却或向自己的压力让步。而是要你意识到自己有了弱点时,不要因此而产生困扰和压力。你要做的是充分了解你的极限,然后你就可以很乐观地策划你的日子,接受压力,战胜压力,你的力量将由此而产生,你也将因此而走向成功。

认识自己的弱点才能够排除压力,只有当我们弄明白自己到底“弱”在哪里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压力才能够得以克服。

能力越强,压力感越小

压力与能力有关,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能力愈强,压力感会愈小,反之亦然。对于一个会开汽车的人来说,开车是小事一桩;对于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来说,让他把车移动半步也是一件难事。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压力来自于对事物本身的不熟悉、对事物规律的不掌握、对事物发展前景的不确定。一旦“懂了”、“会了”、“掌握了”、“可预见了”,压力感就会小得多。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活得踏实的人是获得“个人安全感”的人。个人安全感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胜任。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的确,当你对工作高度胜任之时,你的面前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即使有压力也能坦然面对。一个第一次上课的新教师上课前肯定紧张不已,而一个专家型教师上课前则是谈笑自若,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不同,由此而派生的安全感也不同。

所以,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所以,我们要接受“终身教育”。

所以,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能力状况,不断地去改善它,使之日臻完善。

当我们工作能力强了以后,过去认为是压力的情境,现在看来就不是压力;别人看来是压力的情境,我们也不认为是压力。工作能力不是静态的,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知识爆炸”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新的人生课题:主动管理自己的事业。

有人说,能否保有现时的工作可能并非你自己所能控制,但能否使自己有市场价值绝对是你自己可左右的事;被动地让市场决定你的前景,不如主动迎接挑战,首先要做的便是管理自己的事业,定期检讨自己在公司和劳动力市场的位置、所拥有的技能是否在现时和将来为市场所需。光靠吃才老本,可能有朝一日会后悔的。

另外,“能力”这个词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不少误解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的压力就来自于对能力概念的误解,所以有必要作一番科学解释。

根据心理学家的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应是: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除重度弱智者外,人人都有能力,但其优势点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譬如:有人能歌善舞,有人擅长运动,有人长于宣传,有人善于管理,有人记忆力特强,有人观察力敏锐,有人思维缜密……即使就同一种能力而言,不同的人表现也不尽相同。以注意力为例:有人注意范围广,有人注意稳定性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能力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以相对稳定而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强求自己的能力与某个人一样,我们也很难一定要形成某种想象中的特定的能力类型。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独特的能力结构。我们肯定不是无所不能,我们只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即可。所以,我们不必羡慕他人,更不必模仿他人,因自己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而感到重重压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就是这个你所崇拜的人,也一定有不如你之处。肯定的,不会错的!

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能力作为前提与条件;一个人的能力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例如,一个人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一个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也主要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发展起来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当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结构最相匹配的工作作为我们的事业,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也不要以为能力就是天生的,不干某项工作,不高度投入进去干某项工作,能力也不可能从天而至。

能力不是完成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是完成活动的必备条件。没有它是不行的,但仅有它也是不够的。比如说,音乐家没有较强的乐感、节奏感和曲调感,无法从事音乐活动,但有了这些能力,也不一定保证活动就能成功。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谦虚、骄傲、活泼、呆板、热情、冷漠、坚持性、独立性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成功。

这给出我们的启示是:从事某项工作,没有过硬的能力是不行的,但活动最终没能完成或完成得不理想,还可能是其他一些内部心理因素的原因。仅仅从能力角度去追究,有失公允。这就是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所在。

家庭压力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

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然而,你是否想过家庭对我们而言到底有哪些功能?

首先,为孩子提供“庇护所”。社会期待小孩都能被抚养在家庭结构中。家庭可以有很多形式,但单身妇女却不适合养育孩子,因此社会还是期待孩子由已婚的夫妇来生育、教养。

其次,家庭能提供经济的支持。家庭的成员可以提供衣、食、住等,并在不同的工作和功能上,互相帮助。

最后,家庭还可提供很多情感需求的满足。它提供爱、减少疏离感、培养归属感,并且让你知道有很多人关心和照顾你。在家庭中,你能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因为就算你表现不佳,家庭也不会排斥你,也仍然让你觉得你是属于这个团体的。家庭成员可能会不喜欢你的某些行为或决定,但你仍然在家庭成员的心里占有重要地位。家庭也可以在你面临危机的时刻,助你顺利渡过难关。家人也能与你一起讨论你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你不被这些烦人的问题所困,而造成身心的不健康。

家庭可以说是所有人类的避风港,人人都想把这个避风港经营得红红火火,但是家庭为什么会产生压力呢?这些压力来源于何处呢?

1.离婚

现在离婚已经变得像恋人分手一样的随便,很多人把婚姻视为游戏,对此不负任何责任,想离就离。但有些人还是相信它并不会变得更糟。因为他们认为,很多家庭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平等,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担家务,女性有较多的机会在外面工作,有良好的教育中心来提高小孩子的素质,而且对于成天吵架的夫妻而言,离婚其实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甚至有些人真的认为家庭已渐渐地变成一个更有效益的单位了。

而实际上离婚对于当事人来说伤害是巨大的,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孩子的伤害却是悄无声息地埋进了孩子的心里,会影响他今后的性格形成及整个人生。

2.再婚

随着离婚人口的增加,再婚人数也相应增加。在所有的婚姻状况(离婚的女性和男性、首次结婚的男性和女性)中,以离婚的男性其再婚率最高。离婚男性再婚的比率是一般女性再婚比率的3倍。

再婚以后的人们对于婚姻都会抱着一种审视及谨小慎微的态度,这对于再婚的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很大压力,而且对重新组合的家庭中的孩子无形中也会产生很多伤害。

3.单亲家庭

由于分居、离婚和在婚姻生活结束之后才怀孕等等原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以女性为首的单亲家庭呈增长趋势。单亲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4.双亲生活的家庭

目前有很多的妇女,结婚有了孩子之后,还要在外面工作。职业妇女会因诸多的责任而感到压力,同时会烦恼她所失去的。例如,一个为经济在外面奋斗的母亲,她说:“找一个保姆对我而言是相当难过的,因为我看到的是另一个母亲在抱、在爱、在照顾我的孩子,而我只能付钱,请她来做我很希望做的事情!”

丈夫也必须调适他的生活,来应付因为太太在外面工作所带来的新的家庭生活形式。他必须做更多的家务和承担更多教养小孩子的责任,这些改变,对他而言,已足以造成压力了。

最后,小孩子也必须去调适自己,去适应没有母亲在身边照顾的日子。他必须去面对保姆,并且小小的年纪,就必须学会如何去自我满足。

这些问题并不是说妇女不应该或不需要到外面去工作。一个受过职业训练的妇女,如果她没有发挥这些能力,可能会产生比有工作而又兼顾家庭的妇女更大的压力。而如果她感到压力,那么她的丈夫和小孩子也无法幸免地受到影响。因此,双亲生活的家庭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压力源。

5.孩子

当一对夫妇有了一个小孩之后,所增加的压力相当于两个额外的大人。我们知道有小孩是件很好的事,但他们确会带来一些压力。要适应改变是具有压力的,虽然我们也有一些改变,但小孩的改变是更快速的、反复的和戏剧化的。小孩子的身体会变化、心灵会成长、社会技巧和生活空间会扩充,这些改变都是具有压力的。

当小孩改变时,家庭也会随着产生变化。例如他们渐渐能承担一些责任,做更多的工作,变得较自我满足且较固执己见,而这些改变也影响到家庭里的其他成员。

父母亲看着孩子渐渐的成长,变成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令人头痛的问题便产生了。因为年轻人可能有药物、性、暴力、行窃、车祸或旷课等等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难以规劝、沟通或时常不见人影,但是他们也可能是个朋友、帮助者或可以谈话的对象。他们可能很有才气,坚持主见并且愿意坚持达到目的。

在孩子的成长岁月里,也可能会对父母亲和孩子造成压力。孩子与双亲的关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结合、分离和重聚。在结合期,小孩子从家庭中学习爱、认同和接纳。在分离期,小孩子学会独立和较少依赖家庭。重聚期,则发生在小孩能独立且能保护自己之后,再回来与家人结合在一起。结合是20岁以前的阶段,分离是20岁左右的阶段,而重聚则是20岁以后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压力和快乐。

6.经济上的忧虑

组建家庭后,每月要付的房租或者房贷,为孩子储备教育基金,必不可少的医药费,孝敬双亲的费用以及物价上涨和收入减少的挫折,可能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人们饮食习惯必须改变,度假必须延期等等。这些问题和其他的调适必须一件件地面对,而在所预期发生的压力源中,又增加很多变项。

反之,如果家庭经济非常富裕的话也会使你产生一些压力,因为你要担心如何运用你的金钱投资、如何进行不动产交易等等。害怕财富,使得你必须花更多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而且你可能会去买新车、流行的服饰、换大一点的房子或安排假期。虽然这些生活方式令你感到舒适、兴奋,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压力,因为改变本身就会产生压力。

7.其他的压力源

家庭的压力源是非常复杂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压力源,比如说,管教孩子会产生压力,如果父母双方意见不合,也可能会导致压力。要将年老的父母亲好好安置或接来住在一起,更会产生压力。另外有一些家庭在性生活方面也有压力。还有些家庭则有家庭暴力或虐待小孩子的问题。家庭生活是动态性的,它经常在改变,任何的改变都会引起压力。

静坐把压力从脑中踢出去

静坐是一种流行且易学的放松法,因为现代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想要逃离压力的人愈来愈多,所以学习静坐的人越来越多。

静坐是利用心灵的活动来影响身体历程的一种方法。就如同运动也有益于心理健康,而静坐也有助于身体健康。静坐的目的是使你可以掌握你的注意力,让你不被外在多变的环境所控制。

学习静坐其实很容易。首先,要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环境)。但是当你对静坐熟练之后,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静坐。例如飞机上、咖啡厅、大树下甚至公共汽车上,任何地方你都可以静坐。

当找到安静、舒适的地方之后,初学者还必须再找一张适合的椅子。因为静坐不同于睡觉,为了防止睡着,就要坐在一张直背的椅子上,它可以帮助你把腰挺直,并支撑住背部及头部。

接着,坐上椅子让屁股顶着椅背,双脚略为前伸,超过膝盖。双手放在扶手或膝盖上,尽量让自己的肌肉放松。闭上双眼,当吸气时,在心中默念着“1”,吐气时则默念着“2”,不要故意去控制或改变呼吸频率,要很规律地吸气、吐气。如此持续20分钟。通常,在静坐过程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产生,但若感到不舒服或头昏眼花,或者有幻觉的干扰,只要睁开双眼,停止静坐就可以了。不过,这些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静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件事:

1.静坐以每天两次为宜,每次20分钟,起床后以及晚餐前是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