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06

第6章 “心病”瓦解人体健康(5)

创造和享受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成为快乐的劳动者,我们也有理由成为快乐的劳动者。而一个快乐的劳动者,是懂得“奖励自己”的。

小时候,爱劳动的孩子往往会得到一朵小红花,高高地挂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是最令人羡慕的孩子;长大一些,参加比赛获得名次,可以捧着奖杯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享受大家给予的鲜花和掌声;走上工作岗位,业绩出色,就可以得到超额的奖金或者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这些不同形式的奖励都来源于外界,是别人用外界的标准对你加以衡量、加以评价的结果。你曾经试着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来奖励自己吗?

约翰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学习用功,可是他从来也没有获得过考试第一名,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和父母的夸奖,以及同学们的羡慕。每当看见同学们因为考出了好成绩从老师那里领取奖状、老师露出奖赏式的微笑的时候,每当看见同伴们在球赛中表现出色而被父母爱抚地拍着额头夸着“宝贝儿真棒”的时候,他总是低下头默默走开。他想,自己从来都不会有哪件事情做得出色,从来都不会因为表现突出而得到大家的赞扬。

有一天,就在他独自伤感地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时,忽然看到湖边有一个钓鱼的老人。他就静静地坐在老人旁边,看着湖水发呆。老人仿佛看出了约翰的苦恼,便关切地询问约翰。听完他讲完自己的故事,老人笑着对他说:“孩子,当你10岁的时候,你觉得最大的奖励和幸福,不过就是同学们为你的一次鼓掌,不过就是老师偶尔一次微笑的赞扬。当你得到这些的时候,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最幸福的人;当你没有得到这些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最不被别人看重的人。可是孩子,不要忘了,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看看我吧!虽然一生中我从没有获得过奖杯,也没有得过什么荣誉称号,现在,就连人们平常认为所应该具有的名誉、地位、金钱,我统统都没有。可是我还可以气定神闲地坐在这里,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看着浮云来回变换,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每当钓起一条小鱼,我想这就是给自己的最大奖励。”

何必总是去追求外界光鲜的奖励呢?何必总是去追求别人的一句赞扬呢?何必总是依赖那一张红纸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呢?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意义所在。如果总是等待着外界的肯定,那么可能连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奖励自己,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不懈地追求、奋斗,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给家人幸福,为了建立自己不朽的事业。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要做成一件事又不那么容易。外在的阻碍、自身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心灵要承担的压力等,这一切都需要勇气和智慧,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一旦成功的花儿绽开了,给自己一个奖励,就是对这种努力的肯定,也是最好的慰藉。它表达的是一种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奖励自己,是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加油。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次成功的表现也许在济济人才中并不突出或者给别人带来了多么大的意义。只有自己奖励自己,才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奖励自己,不是骄傲自满,更不是得意忘形,而是促使自己在成功面前保持理智,把自我奖励变成自我激励的动力,鞭策自己跃马扬鞭,更上一层楼。于是,小小的喜悦可以驱走忙碌和压力带给你的烦躁,也可以给你一次难能可贵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偶尔地奖励一下自己吧!哪怕只是一个冰淇淋或者一串糖葫芦式的小小零食,哪怕只是一件新衣服或者一个新的小物件所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哪怕只是忙中偷闲赖在床上睡一个下午,哪怕只是坐在书吧静静看一会儿闲书。奖励自己,让你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你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炼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不管别人的标准是怎样的,不管外界对于成功的定义是怎样的,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吧!从现在开始,为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奖励自己,为每一次辛苦的付出而奖励自己,为每一番努力的拼搏而奖励自己!你会因为得到肯定而充满信心!

千万别让你的心灯熄灭

作为女性,谁不想自己的皮肤亮丽,容光焕发?谁不想自己娇媚健美,仪表动人?然而,仅仅靠涂脂抹粉并不能使青春常驻,容颜不衰,因为这只能起到暂时掩盖的作用。而心理健康、心情舒畅,才是青春焕发的秘诀。正如古医书《长生秘诀》里所说:“人之心思,一存和悦,其颜色现于外者,伊然蔼美。”

对于女性而言,美的前提是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对于美是直接的、表面的,而心理健康对于美是内在的、根本的。

容貌,首先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心灵、气质及生命活力。容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各种不同的容貌只有通过心灵、气质才能表现自己的美。

女性要想保持容颜美,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是发生了不顺心的事,也要极力摆脱情绪的影响,千万不要受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活力,增强人的体力、精力,驱使人去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人的生活活力,减弱人的精力。要时刻牢记,人只有在笑的时候,才是最美的。

真正的美丽是来自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境,科学对待和积极避免情志过激,就能保持美丽的容颜。反之,如果心理不健康,夺去的不仅是女性的美丽,还会侵蚀女性的生命。

美国学者芮格利提出:老年女性的诸多衰老征象有可能是心理冲突、痛苦与防御累积的结果。他在治疗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时,发现她明显的衰老并非是躯体器质性的衰老过程,而是压抑在她内心的10多年的心理创伤所致。芮格利指出:“这位病人,现在假使存在着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但经神经病学和放射学检查都无任何器质性改变,也没有证据说明她患有脑血管疾病,其精神状态很明显地随压抑在内心的隐情的起伏而波动。”

有人对50—80岁患者所作的调查和检查亦表明,她们的性欲和记忆力并不像我们传统的认识那样,有很大的衰退和丧失。许多衰老患者并非是生理年龄意义上的衰老,而是心理、社会年龄意义上的衰老,是后者导致了直观上的老态龙钟,加速了生理衰老过程!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懂得精神保健是重要的一方面。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人老还是不老,与其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精神上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女性,就不易衰老;相反,时常忧虑、悲观的女性,会使衰老提前到来。

追求美丽健康、渴望幸福生活的现代女性,绝不能让自己的心灯熄灭,这是对生命的负责,也是对生活的承诺。

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

有一位心理学家从大量的青年人中挑选出一批日常看来“最正常”的人,这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端正,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通过心理测验却发现半数以上的人具有不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有些还比较严重,因此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精神病理象,只是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障碍的标签。

1.类神经症表现

A.疲劳感:感到疲惫不堪,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没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可消除和减轻。

B.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一些特定状况进行适应的反应方式,正常的焦虑反应通常有其现实原因,也不至于反复出现,属正常的情绪反应。如面临高考,有些学生坐立不安,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高考过后,一切烟消云散。

C.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甚至威胁要自杀。另外儿童可有白日梦和幻想性谎言,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并绘声绘色地描述,这是由于中枢管理机制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D.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晚上难以入睡,反复思考今天做了什么事或明天计划做什么,尽管自己意识到这种思考没有必要,但还是反复地想而通宵不眠。

E.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向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就属正常范围。

F.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的疾病,特别是在亲友、邻居因某病死亡之后容易出现。经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G.失眠:正常人有时会通宵不眠,但有现实的原因,如一个人失恋了、考了零分。但持续一周以上的失眠,应找心理医生就诊。

2.类似重精神病现象

A.抑郁: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心境的波动。灾祸突然降临会使人处于急性悲伤之中,通常持续30—60天,有的达到重症忧郁程度,但一般不超过6个月,否则应视为病态。

B.易激惹性:正常人有时会暴怒、冲动、毁物,但这有促发事件而且能较快地恢复平静,事后常感后悔并能向他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