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07

第7章 “心病”瓦解人体健康(6)

C.偏执和自我牵连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不利影响。有些偏执现象众所周知。如自己走进办公室时,几个人停止了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他们在议论自己;领导不批评某种不良现象,首先想到领导在批评自己。这种现象一般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影响其生活、工作时才属病态。

D.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反复或持续出现错觉要考虑脑器质性精神病。

E.幻觉:正常人在期待的情况下,如等候朋友和等约会,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确认后,自己能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3.正常性格变异

人的性格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有些人的个性没有达到常态人格的程度,但为人处事或在某些方面又和很多人不一,属于正常性格变异。性格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不能轻易地给予病态人格的诊断。我们常说的“二百五”、“十三点”、“糊涂虫”等除智力低下和人格障碍外,大部分属于脑功能协调欠佳。医学上难以概括,仍属正常范围。

A.自笑、自言自语、自恋: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于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影响,属正常范围。

有些人有明显的自恋倾向,自我欣赏,每天反复多次照镜子,甚至于请亲友欣赏自己的容貌、服饰等,但能自我控制,属正常范围。

B.“怪异”行为:有些女孩子剃光头,男孩子扎辫子,有意穿破衣服,行为明显脱离社会常规,但结合所处的生活圈子来看又可以理解,属正常范围。

“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常人可以有某些“异常”行为,精神病人可以保留部分“正常”功能。我们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不可追求“完美”和“绝对”的心理健康,因为这种状态不可能存在。

生病时更要保持心理健康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实,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快乐地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任何人都不愿生病,都希望“有啥别有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健减少疾病,却无法完全避免疾病。一旦生病后,一方面必须积极进行治疗,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努力保持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但彼此又有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发生和存在于生理器官,后者主要取决于精神因素,被主观意志所左右。前者需要物质医疗,后者依靠思想调节。

俄国的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为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疾病,既受自然界生物学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人体的生理、生活改变固然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也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活的变化。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而形成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它的发生过程是:外来刺激→心理波动→功能障碍→脏器病变。可见适当的心理调试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所以身体生病的时候,心理仍然要保持健康状态,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首先,要正确认识身体生病的原因。任何人身体生病,总是有着一定原因。无论是什么病因,我们都必须正确认识,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看看饮食起居是否合理,运动锻炼是否得当等等,即使发生了“人祸”,也要遵循科学规律来分析查找原因。如果信神信鬼,胡思乱想,那么既不利于康复治疗,还会无谓地套上精神枷锁,带来心理负担,加重病情。

其次,要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人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需要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情绪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不能否认,生病是痛苦的,面对疾病的折磨,是每天为疾病缠身而抱怨、苦闷,还是直面生活,寻找精神的家园,找到好好活着的支点,这是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也是征服疾病还是被疾病征服的分界线。只要树立勇敢的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就有可能战胜疾病。近年来,大量抗癌明星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看到或自身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巨大,良好的情绪甚至能产生奇迹。首先,好情绪能够替代使人饱受压力影响的坏情绪;其次,好情绪会令脑垂体受到影响,致使内分泌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愉快而宁静的情绪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保持体内各脏器组织系统的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一致,还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当我们不自觉地说“感觉好极了”时,说明此时自己没有身体上、精神上的不适应症,这时体内的各种分泌物都达到最佳状态。

由此可见,不但平时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即使生病时,健康的心理对病情的缓解和改善也大有益处。

养生必须先养心

人到了老年阶段,由于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活动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比如,观察迟钝,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减弱,情绪容易焦虑抑郁,性格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心理的变化,相应也导致了人体衰老。经研究,人的衰老与能力的减退,一个主要原因是心理活动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的老化对衰老的影响要比自然老化更为突出。

养生必须先养心,只有将养身与养心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满意的养生效果。这是因为:

心者,心理精神状态也。养心就是通过各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好坏,对其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这个系统则决定一个人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系,能否保持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人体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从而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素作出有效应答等。例如,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无论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可见,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完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

1.老年人通常有哪些心理需求

(1)健康长寿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希望社会加强老年医疗保健,做到就医方便,病有所医。

(2)工作与学习需求。老人突然离开工作岗位,会感到不适应,仍希望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沉默的情绪。

(3)娱乐需求。老年人生活闲适,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娱乐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尽情舒畅、精神愉快。如果长期不出门,不参加集体娱乐活动,会使老人变得孤僻、焦虑,甚至积郁成疾。

(4)安静需求。人到老年大都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嫌吵怕乱,如果环境嘈杂、吵闹,就容易出现心理烦躁,甚至爱动肝火、发脾气。

(5)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与融洽的环境。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幸福。

(6)受尊敬的需求。老人在家庭中希望受到子女的尊敬,在社会上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照顾,离退休的老年人还希望受到原单位同事的尊敬。否则,就会产生“老而无用”等自卑感,情绪消沉,容易患病。

(7)求偶需求。丧偶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尽管吃喝、看病等没有问题,但有些时候子女仍然不能代替老伴。所以,子女们应支持老人的选择。

(8)关照需求。人到老年,由于体力、脑力、精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有的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希望子女和社会能够多加照顾。

(9)安全需求。老年人常担心会发生意外或车祸,担心患急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和治疗。因而希望居住环境安全,有一定的医疗保障条件。

2.老年人有哪些精神寄托需求

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他们具有圆满的精神寄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老年人有以下8个方面的精神需求:

(1)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自己对待自身的基本态度。

(2)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

(3)希望自己能像过去一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

(4)亲密忠诚的关系,这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标之一。

(5)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6)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总结和回忆自己的一生。

(7)希望有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以回顾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

(8)希望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爱抚和关怀,不遭到社会遗弃。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老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12个方面:

(1)感觉、知觉还好。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稍有衰退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进行弥补。

(2)记忆良好。该记住的重要事情不需要经常有人提醒,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7位数字。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会颠三倒四,考虑及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

(4)想像力丰富。想像不局限于现有的框框。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不会事事感到紧张。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会轻易冲动,情绪也不抑郁,能经受悲痛与欢乐。

(7)态度和蔼可亲。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帮助他人,也倍受他人欢迎。

(9)学习能力基本不变。始终坚持学习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

(12)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