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娃哈哈从经销商策略、专业化定位到组织结构、人事等变动甚少。而且,该公司1987年上儿童营养液、1991年上果奶、1996年上纯净水、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2001年推出茶饮料,每一个产品,娃哈哈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做营养液的时候,调研人员的结论是市场饱和、退出竞争。后来做水、做茶,都在“旭日升”、“康师傅”之后。“非常可乐”,更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最威风的时候推出的。但娃哈哈做一个赚一个,现在,除了碳酸饮料仍屈居两乐,茶饮料还追赶“统一”、“康师傅”外,其他产品都保持行业第一的市场占有率。这正应了迈克尔·波特的一句话:“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发生游离的企业,才能赢得胜利。”
(3)政治上积极稳健
浙商们的政治立场稳健可靠,态度谨慎。不过激,也不过火,宁可委曲求全,也不争一时之短长。浙商在领会贯彻政策时重实效而不赶时尚,与地方政府保持有距离的融洽关系。同时,浙江地方政府也比较开明、理性、务实。因此,浙商因为政治上、政策上出问题的相当少见。
(4)亏损少,失败率低
在全国有影响的浙商破产案几乎没有,在谨慎保守的中小业主那里,就是小企业破产比例也不高。在义乌这个工商业集中的城镇,问起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有歇业停产的,好像没听说谁破产倒闭了。
(5)长寿企业家多
浙江各地有一大批操持企业二三十年的常青树,经营非常稳健。鲁冠球、白骅、吴少华、叶雪康等经营几十年竟能做到年年不亏。宗庆后更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退休,除了干不动或不愿干了。
微利是途
钱,一厘厘地赚;事,踏踏实实地做。许多浙江商人是从很小的商品开始做起的,做鞋子,做纽扣,做五金……浙江富豪排名前10位的人物创业,大多相当贫寒:鲁冠球打铁为生,徐文荣躬耕田亩,南存辉摆摊修鞋,吴鹰执三尺教鞭,胡成中一介裁缝,楼明出身军旅,李如成是农民,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
不少学者破解浙商的致富“密码”是:没有靠山,白手起家,再加上吃苦耐劳、精于算计的品质。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现在戴的手表才花了68元,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至今仍住在公司的仓库里。
据粗略统计,浙江与江苏目前拥有民间资本过万亿元,其中又以浙江居多,自1995年以来,浙江有7000多亿元民资进入了各个投资领域,居全国之首。
民资的充裕,使得浙江老板尤其是富豪无需冒风险搞非法集资,或玩拆东墙补西墙的非法借贷把戏,只需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办好自己的企业。
利不在多有点就行,重庆总商会浙江分会办公室主任杨俊,是个重庆人。他有个姓章的朋友,曾斥资数百万开办电脑城,却无可奈何地以失败告终。杨俊当上这个办公室主任后,因为每天都要和浙江商人打交道,以至商会500名会员相识大半。经过长期交往,杨俊从这些老板会员身上,总算找到了自己朋友章先生失败的原因。
浙江人创业,吃苦耐劳是他们经商的基本素质。他们大多数以提着皮包推销剃须刀、计算器等小玩意儿干起:整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们与各种客户接触,从中得到各种供求方面的信息。由于浙江人众多,他们又定期联系,因此交换信息之后便互通有无,想方设法将生意做成。待发展到有了基本原始积累时,便开始摆摊。
如今很多大老板都曾经有过在市场里摆摊儿的经历。
杨俊说,章先生却刚好相反:以前从未做过生意,却要从大生意干起,一下子投资数百万元开了个电脑城,每天守着店,从不迈出大门一步,我卖我的,哪管客户的真正需求?其实土生土长的章先生有许多关系和朋友,但他们直到章先生的电脑城垮了,才知道哥们儿原来卖过电脑,而他们不久前才给单位进过一大批呢。如此自我封闭信息,如何赚到钱?
给杨俊很大触动的还有一件事情,那是商会刚刚成立时,需要一些金箔画等小礼品,总计也不过万把元钱。然而一个远在河北保定的浙江礼品商人在得知这个信息后,连夜坐硬座赶到重庆接这笔生意。这种情形让杨俊有点不敢相信。以前他与别人欲合伙做一笔生意,两人算来算去,辛苦个把月只能赚一两万,当即决定不做了。而这个浙江商人马不停蹄赶到重庆,大概只有几百块钱的利润!
商会有位林姓浙江会员,开着个电器城,资产几千万,却每天为卖一台只能赚5块钱的洗衣机、或赚20块钱的电视机而到处为客户送货。
杨俊真是服了。想想自己的朋友章先生,原来预计一台电脑要赚个千八百的,利润少一分他都不卖。这样的电脑城不垮谁垮呢?
从小打小闹到四面出击,当成功拿下总投资规模达20亿元的新疆上海城之后,家饰佳集团董事长王张兴的扩张步伐没有放缓。除了启动重庆项目,家饰佳将武汉、成都、辽宁、黑龙江均纳入公司下一步的开发计划。突破创新、大胆闯荡是浙商一贯的作风,而新浙商更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在地域上进行突破。正如老浙商当年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们在上海的闯荡;新浙商们则把自己的脚步迈向全国各地。从3000万元资金起步的家饰佳,仅用4年时间,便发展成评估资产达30亿元的大集团。而王张兴透露,家饰佳在重庆开发的大型社区瞄准重庆房产市场,一年来利润颇丰。同样,新疆上海城的建设也成为当地最大的房产项目,人气旺盛。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揭示的,新浙商敢于突破、乐于突破,寻找新的“奶酪”,寻找新的机会。
其次是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从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包飞机创业中,折射出浙商的一大特点:胆大包天。近年来,新浙商拓宽了投资领域,将眼光看得更远。浙江企业的投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饮、贸易领域,而是全面进军上海一二三产业的各行各业。眼下,现代制造业成为新浙商的重头戏;而在原有的强项——建筑业中,新浙商的品牌打进了重大工程,也打造了房地产精品。此外,新浙商还积极在上海开办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医药公司、教育机构等。产业领域宽了,发展的空间也广了。
“小产品大市场。不要因为产品小而小看了它所能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在浙商大会中小项目分析和推介会上,二十多个城市分别带来他们的拿手项目,浙江中大集团总经理胡小平一边客串主持,一边精心推介他的投资经验。
浙商偏爱三类项目,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市场,总份额占到99%的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投资商们关注的热点。那么,这些手握充裕的资金、但又无力介入大型投资项目的浙商们需要钟爱的是哪些项目?在中小项目推介现场,杭州市温州商会秘书长陈旭明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目前浙商青睐三大类项目:房地产、资源类和技术类。
现在二线城市一些房地产建成后,却闲置销不出去。此时,如果寻找浙商合作、重新整合,借用浙商独特的运营思路来开发,“这将是浙商钟爱的,”陈旭明解释说,“这样的项目一方面投资相对节省,而且浙商对房地产投资有着丰富的经验。”浙江省的资源相对匮乏,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浙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当一些省市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却又因为纯粹的开发往往难以体现资源本应有的价值,陈旭明认为,浙商的介入会带来双赢。而思维敏锐、爱创新的浙商,更看好有技术含量的项目投资。
如何选择投资项目?现场,二十多个城市分别端出了各自的拿手项目,如山东枣庄带来了二甲醚生产项目、合肥东岗招商打造家用电器配套工业园、成都彭州的医药园区招商……面对琳琅满目的推介项目,如何从中挑选出最适合自身的项目?中大集团总经理胡小平说:“最重要的是要选好产业,以中大投资比较成功的两个产业来说,就是小产品大市场!”中大集团成功投资了两家业绩优秀的公司“大东南”和“三花”,胡小平说,“大东南”做的是薄膜,“三花”的产品电液压元器件等也都是小器件,“但是往往小产品的市场消费量是巨大的。”
重商精神
在浙商形成的众多营养液中,地域文化被认为是浙商大面积活跃的最主要的深层次文化基因。经济力背后的实质是文化力。浙江文化元素中最强有力的是重商价值观。
南宋期间,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崇尚功利,主张务实,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批评“贵义贱利”、“重本抑末”,提倡“农商一体,发展工商业”。永嘉学派对推动后世浙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陈立旭认为,从宋代的永嘉事功学派,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到清代浙东实学派,重商思想一以贯之。基本观点大体都没有脱离“经世致用”、“义利兼容”、“工商皆本”等重利重商的实用范畴。浙东学派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功利、重商的基本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浸染,已经渗入浙江人的血液骨髓而浑然不觉。
在这样的人文土壤里,浙江的广大民众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欲望和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民间经济细胞有活力、有韧劲,有浓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百折不挠、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的精神。
浙商群体的精神支撑,就是这个“重商价值观”。
对于为什么又是浙商取得成功,哪怕是在IT浙商当事人中,答案也是众说纷纭。郭羽首先强调的是文化因素。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浙江的地域文化就是重视工商业,并且敢闯敢干,老一代浙商有的优良品质,新生代浙商也同样具备,所以当新的机会来临时,他们立即抓住了。”
郭羽说,浙江传统的重商主义传统文化,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事民营企业活动的商人多数学历较低、多来自农村,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哪怕是在浙江,有其他当官、研究研究学问等出路的人,未必就会选择做企业。但是,重商主义文化愈演愈烈的浙江,哪怕是新生代拥有高学历、家境颇好的年轻人也放弃了其他选择,开始了商业生涯。
对于浙江人的重商主义文化,郭羽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感悟来说明这一点,郭羽说,“《琵琶行》当中有两句‘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毫无疑问,白居易这首诗对商人这个职业是讽刺揶揄的,但在浙江人看来,一个成功的商人,娶了个老女人,还为她抛家离子到外面做生意养家,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孙德良对于经商传统也十分强调,他说,“在我眼里,浙江商人总体比较踏实,图的就是实实在在,并且很努力,很能吃苦,又有智慧。其实,互联网产业和许多新产业一样,从本质来讲也是可以赢利的经营事业,所以浙江商人在该领域取得成功并不奇怪,如果再冒出个新产业,可能浙江人也能取得成功。”浙江商人改造着陈旧观念,在我们异口同声赞扬和夸奖浙江商人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当年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针对温州商人提出来的。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以打击假冒伪劣为名对温州和浙江商人的围追堵截言犹在耳。浙江商人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是与他们的顽强生命力和对抗全社会的不屈精神分不开的。打击假冒伪劣,为什么会选择温州?现在假冒伪劣遍及全国,为什么不再拿出某个地区作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只有温州代人受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温州和浙江商人为自己的生存乃至为全国商人生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凭这一点,他们得到世人的尊敬当之无愧。
其实中国人在经商的能力和智慧方面,一直很强。古往今来,只要有一丝缝隙,都能成为商人们生存的空间。商朝的后人、齐鲁盐商、范蠡、吕不韦、秦朝的寡妇清等等,都出现了很多经商故事和佳话。到了近代,徽商晋商人们耳熟能详。再看看世界各地,哪里没有华人经商成功的故事?
华人被西方称为东方犹太人,我倒觉得可能应该把犹太人改为“西方的华人”。
但是有经商能力是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商业精神的排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何必言利”,等等则造成了另外一个严酷的现实。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极“左”思潮的疯狂,才会有前面我们看到的对浙江商人的残酷打击。中国直到目前还远远没有消除对商人和商业的歧见。浙江商人的低调,我以为并不全部来自他们的优良品德,而是现实告诉他们的自我保护之举。今天仍然有人把经济学直接称为“小人之学”;
而“无商不奸”、“买的没有卖的精”,就是这些思潮在百姓中的表现。
商业的本质,是互惠互利,成交双方都是自愿的,因此成交双方并不存在欺诈。但是成交时的信息不足,和在以后肯定有很多机会获得相关信息,就会令人觉得,当时成交本来可以提出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但是绝大多数人不想承担自己当时不了解更多信息这个责任,而是希望交易对方无条件提供这些信息。由于交易对方没有提供这些信息,就迁怒于对方,认为对方欺诈。今天我们知道了获得这些商业信息要付出成本,知道了获得信息的过程永无止境,知道了交易对方没有义务给你免费、无偿提供这些商业信息,知道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交易条件。然而理智归理智,我们能因此就会心平气和的对待商人吗?恐怕不能。
买的没有卖的精。买方永远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这是很多普通人觉得不能接受商人、认为商人奸诈的一个原因。因为他没有去经商。商人们之间则会把彼此的交易看得很平淡,他们会认为这种信息不对称,这种人家了解而你不了解的状态,就是你需要付出代价的地方。
所以,全社会要接受商业、商人,改变“无商不奸”观念,可能只有一个办法:大家都去经商。
十亿人民九亿商。这是前些年人们的一个顺口溜。真正做到不容易。
但是很多年前,广东很多地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市民”就是小商人,他们在为别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享受别人提供的商业服务。笔者亲眼见过,在这些城市里,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摆满了“货摊”,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成为“卖家”,成为绝对优势的信息占有者。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公务员,可能是教师,他们下班之后,也能心平气和的摆出一个茶点、一种特色菜肴,对他们来说,做生意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里,人们不会认同“无奸不商”这样的陈腐观念。
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官员和官府,都已经被商业观念征服了。温州和浙江的官员自不必说,那里经常传出来弃官而去,下海经商的故事。在这样的地方,那些仍然为官的人,一则受到氛围的约束,不能像其他地方的官员那样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另一方面也对经商有成的人士表现出尊敬,心有戚戚焉,这个社会已经趋于正常了。
把握最佳经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