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精明、敢干、务实、灵活,具有“犹太人”的天分和商业细胞,因此人们就这样认为,天才商人“温州佬”。
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他们是天生的生意人,有一种超前意识,这个超前,不是超前消费,而是超前实践。在改革开放前期,许多外地人还在争论不休、犹豫观望时,温州人已在默默地探索实践了。有多少事,都是温州人“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然后推向全国的:例如股份合作、浮动利率、第二职业等等。
温州人商业头脑特别灵光。在温州人眼里,到处都是钱,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取。温州人不在乎干什么,只要赚钱的事,不管自己以前熟不熟悉,就要干,什么看好就推销什么,并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温州人务实苦干。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都由温州人做起来。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慢慢地,他们把产品由小变大了起来,这当中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
温州人精明而超前。他们很善于从别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两位温州人看中了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精明的上海人窃笑这两个大傻瓜。可是,温州人自己心里有底。根据掌握的信息,他们认为杨高路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这就是一笔大财富。果然结果如其所料。
和温州人做生意的戒律。(1)注意他们的胆大和灵活性,小心他们的惊人举动,做好生意场变化的准备和对策;对他们的只要什么赚钱,什么都干的策略,既要防备又要利用。(2)温州人一旦发现你这里有钱可赚,肯定会四处出击,进攻你的地盘。因此,你必须坚守商业秘密。(3)在货到付款时,应留一手,防止付款后质量不合格,无法追回。
有人把善于交际的浙商和当年的“绍兴师爷”联系起来。确实,浙江人善于交际。这一特点在商场上往往使他们很快获取市场信息,圆润光滑的处世之道为其赚钱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善于交际的浙江人常常成为商场老手。这当以绍兴人为最。
俗话说:绍兴师爷湖南将。自古绍兴出谋士,绍兴一直以出足智多谋、灵活圆滑的谋士而名扬天下。当然在当代浙江,师爷已不复存在,但头脑灵活,善于交际却是浙江人的传统。
经商实质是利用各种关系来获取自身的利益。绍兴人善于根据对方的身体、地位、来历等及时调整策略。他们拍马屁时,常拍得恰到好处,拒绝别人时也委婉动听。因此在与他们做生意时值得警惕:(1)透过其甜言蜜语、讨人欢喜的现象,看到其头脑灵活、见风使舵的商场老手本质。(2)应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自己无意中把商业秘密泄露出去。(3)用其善于交际的特点,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立商会
浙商的商业本领之一就是团结立会,当然设立商会组织是工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清朝末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了鼓励工商业发展,倡导设立商会,在当时由于长期的贱商陋习和抑商政策及工商业不发达,致使工商业同行不通声气,漫无组织,“不特官与商隔阂,即商与商亦不相闻问;不特此业与彼业隔阂,即同业之商亦不相闻问。”由于认识到“东西诸国以商战角胜,实皆得力于商会,”商会便应运而生,在保商振商方面发挥了历史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几乎各地都设立了商会,在地区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作为工商业者自己的联合组织,商会的社会职能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深化,以便对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更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是浙江人入川的第一个高峰,那时在江北建有浙江亭,作为下江人团聚、沟通的场所。”重庆新维美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新云,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进入重庆的新一代浙江人,对下江人来渝的历史也有所耳闻,“西部大开发,让又一批浙江人加入到西进的行列。”据统计,目前在重庆经商的浙江人约有18万人,其中5万余人是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主要集中在服装、皮革制品、眼镜、建筑装饰、通讯器材、金银饰品、摩托车配件、房地产等行业,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流,完全融入了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经济中。
到20世纪末,这些浙商在重庆的经济圈已形成一定影响,但他们更多地还处在自发、单干、各自为战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创业的良好氛围。新世纪伊始,当几个来渝的温州商人酝酿成立自发的民间组织商会时,几乎所有的人心里都犯嘀咕——这帮“中国的犹太人”会折腾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温州商人喜欢抱团结伙,这是他们的一种商业本领,以致“温州商会”这个品牌在全球都颇有些号召力,数量超过180多家。而这帮重庆的温州商人却起了一个跨越地域色彩的名字——“浙江商会”,据说这样的字号全国也只有四家。说是浙江商会,开创时商会成员大多是在重庆完成初期积累的温州商人,他们更多地缘于血缘、乡情、邻里关系、行政隶属关系等熟悉的社会关系中凝聚在一起。“我们希望所有的浙商都把这里当作温馨的创业者之家,大家在这里交流、联谊、相互切磋、相互提携。”陈新云说。
另一方面,此时浙商绝大多数还是弱不禁风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单靠企业自身无法解决,政府出面又有诸多不便,纯粹经济性的市场中介则缺乏相应的公信力,企业公共决策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浙江商会的成立有助于维护在渝经商的浙江商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联系。”浙江商会会长叶定坎说。
“浙江商会就是我们的娘家,通过商会,大家增加了接触,认识更多的朋友,作为合作伙伴。”在2004年岁末的浙江商会年会上,重庆锦天置业公司总经理卢志红动情地说,这位来自浙江东阳的地产商这次被增选为商会的副会长。短短几年间,浙江商会不仅走出了地域的限制,会员队伍也日益壮大,成员上千名,新入会员也十分踊跃,分会组织也从菜园坝、璧山扩大到铜梁、万州、南岸、彭水等多个地区。
“浙商凝聚力强,团结互助,互相提携。”这让重庆商会会长尹明善很是羡慕,“浙商是华商的先锋,是重庆商人学习的典范。”面对生意场上的同行,尹明善一点也不吝惜褒扬之词。
200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志海怀揣着从亲朋好友中筹集来的万元钱,第一次踏上南京这块陌生的土地,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仅仅知道在南京,有许多浙江人在这里发了财。“当时真的是两眼一抹黑”,如今已是百万身家的王志海,回想起当年站在南京街头不知所措的情景,感慨万千。
在旅馆呆了两天的王志海,无意中走进了金桥大市场。在这里他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还和几个同乡聊上了。同乡告诉他,浙江人创业大多是从做小商品生意起家的,建议他尝试一下。
在同乡的帮助下,王志海的第一站就在金桥大市场落了脚。由于缺乏“生意经”,王志海一开始亏得一塌糊涂。
2002年3月,王志海回乡筹集资金再次“杀”回南京。又通过同乡的引见,结识了南京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的秘书长郭昌茂,在促进会的帮助下,王志海在玉桥市场扎了根。有了铺位,但经营什么呢?有过一次失败经历的王志海再次陷入了迷惘之中。
这时,促进会几位负责人及一些事业成功的同乡主动上门为他出谋划策,通过市场分析,王志海最终找准了经营定位,而后又通过促进会认识了许多对他生意极有帮助的同乡,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一开始,80%以上的生意是通过老乡介绍的”,王志海回忆起当初的创业时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诚如所言,在南京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的章程里就有一条:“为宁波在南京经营的企业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浙江商人、南京康利石材公司总经理王刚是这条“宣言”的受益者,他说,不论是经营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难,找到促进会基本都能解决,在1万多名会员中,只要谁有能力,都会通过促进会主动为你提供帮助。
宁波向阳渔港餐饮公司负责人坦言,没有这些同乡组织的帮助,向阳渔港在南京的发展不会像如今这么顺利。浙江在宁的各种商会,在经营活动中促进会的力量起了很大作用,80%的企业会员通过促进会成功运作了经营项目,90%以上的企业会员接受过促进会的帮助。“抱成团,我们才能成为巨人”,曾经是浙江财经学院教授的张国安表示,成立浙江商会就是为了给浙商在南京做大做强提供一个更大的合作平台。
笔者从南京市工商联了解到,浙商在南京成立的经济促进会、商会等社团组织也最多,达到了6家,而目前外地在宁经济促进会和商会等社团组织总数却只有9家。
“南京企业的无序竞争给江苏企业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在同行业中,南京企业为了争夺某一个客户或者某一个项目,可以相互挖墙脚相互拆台,而浙商不同,他们常常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新华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目前在南京,一些企业老板的心态十分浮躁,在对于市场的争夺上往往是在赌气和斗狠,而相反,如果大家相互合作,不仅可以避免恶性竞争,而且可以解决在大部分企业身上出现的资金不足情况。
浙江的同行曾经对他说过,你们江苏人具有农业传统,农民只要打理好自家的土地就可以了,不存在什么合作不合作的问题,而我们浙江以渔业为传统,渔民们不合作就打不到鱼,所以我们在骨子里就有合作的精神。
苏商缺乏合作精神,大都单打独斗,宁可独吞一条狗,不愿合吞一头牛。陈奕熙毫不掩饰他对浙商开拓精神的赞赏:“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地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南京温州促进会陈贤兴副会长对此表示,现在凡是在南京规模稍大的浙江企业,股东都是由好几个浙江人联合投资的。他总结说,浙江经济其实就是百姓经济。因此,宁商概念的重新塑造,最大的意义是推广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加强宁企之间的合作,为企业谋求最大化的利益。
把商会当作“娘家”,在浙江本地尤其是在温州,商会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民间组织,仅温州就有130多个商会和行业协会。同时像蒲公英一样,飞往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经商办厂的500多万浙商,也在全国各个省份以及大中城市建立了无数个商会。目前,欧盟、美国、阿根廷等地也建立了浙江(温州)商会。可以说,浙江商会遍布海内外。2004年,喜欢抱团的浙江人,在宁成立了南京市工商联浙江商会,这是继南京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南京温州经济建设促进会之后,浙江人在南京成立的第三个以维护浙江商人在宁利益为核心的同乡组织。据介绍,浙江商会主要承担了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六方面的任务。尤其在企业的诚信方面,商会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在浙江,如果哪个企业弄虚作假、不讲信用,一经商会公布,这家企业就很难在当地发展下去,会员企业有事就找商会商量。
准确判断,紧抓商机有人说,哪里有足球,哪里就有金子。世界杯是只金桶。目前,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而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球”,更是体育经济的“宠儿”。
早在上一届的韩日世界杯,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就主动出击,接了英国茵宝公司的40万件球迷服订单;这次的盘子又增加了一倍多。
至于是否继续打“世界杯算盘”,这位负责人不假思索:“世界杯商机真的很大,我们还在继续争取,目前在与各方面商谈。”事实上,结缘世界杯只是浙江制造闯入众多体育赛事的渠道之一。浙江工商大学营销专业一位教授说,国际性的赛事,不仅考验着企业产品品质和管理,也是他们提高知名度、走向世界的有效平台,蕴涵着不可估量的商机。像世界著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借助体育赛事一鸣惊人、享誉全球的。
如今,浙江企业加盟体育产业的意识和热情都在不断高涨。在期待2008北京奥运会盛事的同时,浙商通过各种形式纷纷挤上了这块“跳板”。截至目前,全国仅有5家企业获得奥运吉祥物的指定生产权,其中有3家来自浙江,分别是均瑶集团、万事利集团和贝发集团。同时,在奥运吉祥物生产开发的外围市场,以生产小商品闻名的浙江企业也迅速捕捉到商机,温州的曙光印业集团就得到了“福娃”的定点承印权,而浙江金牛工贸有限公司则揽得多个吉祥物工艺品的加工批发生产权。此外,义乌还有多家企业在积极和奥运“攀亲”。
2006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正酣,除了球迷的呐喊,就是商家的期待了,浙江商人更是不甘落后,紧抓商机。
来自钱江晚报的报道称,球场上的较量尚未开始,商场上的大战已经热热闹闹地打响。经常比别人领先一步的浙江商人,从世界杯落户德国之日起,就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商机。浙江朗莎尔·维迪服饰公司揽到了225万面呐喊旗的业务,温州打火机首次成功“打入”了世界杯,而很多球迷身上的球迷服则出自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1)浙江制造闪耀球场
北京时间2006年6月10日零时,绿草如茵的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全球亿万观众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将在此开幕,许多德国球迷将身着整齐划一的球迷服为主队呐喊助威。而这些球迷身上的许多队服出自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这批球迷服订单有85万多件。“当时索要这笔大订单的企业很多。”
宁波狮丹努集团回忆这次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订单。而他们的法宝是价格、交货期有优势,最终得到这块“蛋糕”。
2005年年底,经过进口商的牵线搭桥和一番激烈竞争,狮丹努集团终于从德国国家队的服装赞助商、世界著名体育用品品牌——阿迪达斯手里抢到了75万套德国球迷服的独家生产订单。因为非常抢手,在一些球迷专卖店很快被抢购一空,阿迪达斯马上又追加了10万件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