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商,高级经理人不仅要注重自己的诚信,而且还要管理好他手下的员工,让他们也能够做到是有诚信的。让所有员工都知道,从加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要贯彻浙商的价值观,遵守诚信。
·对于全体员工来说,贯彻诚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每位员工了解浙商的企业文化,诚信被列为首要之点。浙商的企业文化包含有: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交往、地区性竞争、保护公司资产等方面。浙商的员工无论在哪个省,不管你是属于哪个省的员工,都必须遵守“员工个人的诚信承诺”。
·在浙商的诚信文化建设中,对员工进行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这包括面对面的培训,还包括因特网上的培训。因特网上的培训,使员工可以在家里或者工作岗位上获得学习机会,比较方便,也节省时间。培训是领导人必须抓的一件事情。浙商说,“我们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不把诚信作为一个法律范围内的事情,诚信并不只是法律规则,诚信政策必须符合法律,但是如果你把它交给律师去做,谁也不愿意听律师所说的话,所以你必须把它做成一个有业务领导主抓的事情。”
·对于浙商价值观,对于诚信,浙商不仅要求本公司的员工严格遵守,还要求所有代表公司的第三方,如经销商、代理、销售代表等承诺遵守通用的政策。
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而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诚信时代,诚信已经成为公司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当市场经济体制走向规范、市场经济下的法制越来越完善,诚信经营危机行为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诚信是一种品德。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公司的诚信折射着企业家的人格魅力!
在生意场上诚信度最高的是浙江人。这个不是我的推测了,有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给我佐证:银行坏账率浙江的是1%多点,全国最低。这么低的坏账率在国际上也可以骄傲一番了。
浙江商人的诚信为什么高?得益于他们的早起步,早期的浙江商人技术差,设备差,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就差,虽然也被用户诟病,但浙江人诚恳,勤奋,刻苦,不怨天尤人,只知道做到每天都进步。也有坑蒙拐骗的,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发现不讲信用虽然来钱快但做不长,想赚大钱还必须有长远眼光,要讲信用。最重要的,浙江商人是草根经济,骨子里还是农民,他们普遍的受传统道德约束,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不然会遭雷劈。
所以,浙江的企业赖账的几乎没有,良性循环,使得浙江的银行坏账率奇低。
国际上最讲诚信的是犹太人。他们很特殊,一个两千年来没有国家的民族,到处受迫害,四处漂泊。现实的压力,迫使他们只能做生意养活自己。在两千年的流浪中他们明白,不讲信用,就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没有别人的信任,他们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特别在意诚信,成了“契约王国”。
我们和犹太人做生意可以说是最可以放心也最不可以掉以轻心,最可放心的是,他们和你签约了,就肯定完全照办,不可掉以轻心的是他们是契约王国啊,对合同条款的研究可不是一般的熟悉,而是太精通了,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他们的陷阱里。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吃亏的和约如果还不遵守也确实太说不过去。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另一种可能。也许世界上最讲诚信的并不是犹太人。比如,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的原始部落,我怀疑他们就非常讲诚信。只不过,犹太人到处游走,大凡有水井的地方都有犹太人的足迹,他们吸引了全球的眼球,知名度比较高而已。
整合资源,超越自我
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人不难发现,目前不管是国内的A股市场,还是香港的B股市场,浙商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粤商。绍兴一个小小的杨汛桥就有5家上市公司。金融资本是商品经济的最高形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但为什么广东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如此之少?而浙江的却如此多?
其实原因也许很简单。由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形成外贸独占的优势——它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把全国的球托向几乎唯一的通路——香港,再由香港扣向全世界,同时也将全世界扣进来的球通过香港再转托全中国。东莞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我称之为“借腹生子”,其演的只是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说起来规模很大,但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更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东莞地方政府一度意识到这“借腹生子”的问题,想创造条件,让发了财的老板们开创自己的制造业,做自己的品牌,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通过“三来一补”、“借腹生子”赚钱太容易了,现实而理性的老板们没有生产自己品牌的冲动和积极性。
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当多的广东老板第一桶金是通过黑色或灰色的手段挖到的,见不得光,这就是资本的原罪。一上市,就成了公众公司,就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很多问题就会暴露,权衡利弊,当然愿意继续沉在深海之中。此外,通过灵活、变通手法能够在灰色领域积累到大量的财富,他就没有动力去打造完整的制造系统和塑造自己的品牌。
不管是“借腹生子”的发展模式,是捞浮财的生存模式,都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的企业形态、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文化,这样就没有办法去驾驭现代企业制度。
而浙商却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操作型人才,是庄稼把式。他们原始积累的方式艰辛而悲壮,可以说是针尖挑土、聚沙成塔,就像一个苦大仇深的农家子弟,历经十磨九难才积累了跃上更高台阶的财富和实力。这种苦难的历程让他们在累计财富的同时,不但形成了自己发达而完备的营销网络、发展平台,更让他们熟悉、掌握了现代企业运作、管理的整套操作技术。就像庄稼汉,田到处都是,选择良种、深耕细作、专业技术以及观看天象的能力全部具备,缺的就是浇灌用的水。所以一旦机会到来,浙商比任何商帮都要敏感。
当然还有一点同样非常重要,企业做大做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业家的胸怀和格局,是大海才能容纳百川,是高山才会不拒细壤。如果一个企业家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我们很难期望他有多大的胸怀和格局。而恰恰在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上,粤商与浙商具有明显的分野,前者更重企业利润,而后者更重社会责任。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胸怀和格局,进而影响他们对资本整合、资源整合的态度。
整合是结构优化、要素聚集的过程,是超越自我、跨越时空的过程,是迅速扩张、做强做大的过程。全球一体化的大开放时代为企业整合各种要素提供了无限空间、无限可能,企业只有勇于整合、善于整合,才能迅速聚集翻江倒海的势能。
上帝永远是公平的,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凡是有资源的地方,都有浙江商人的身影。目前浙商在重庆圈下的小水电项目已达10多家。小水电资源的无序投资问题和商家狂圈重庆市小水电资源的问题,已经引起重庆市发改委与水利局的高度重视。
在小水电投资中,浙商明显占了上风。福建老板叹息说:尽管他们全力想进入重庆的小水电项目,但是,他与他的几十名同伴从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巫山、巫溪、綦江等20多个区县走了一遍后发现,还是没能赶上浙江商人的步伐。
出资抢购重庆的水电资源,从2001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由国内的大企业抢占重庆的大型水电站。中国几大发电厂家,如中华发电、大唐发电、华电集团、鲁能集团,都瞄上了重庆乌江等几大干支流的大型水电站,如芙蓉江上的武隆电站、彭水电站、綦江河上的抽水蓄能电站等。
而福建和浙江的民营资本,主要瞄准的是重庆的小水电资源。“对小水电资源的抢夺。”在这方面抢占先机的是浙江商人,目前在重庆几乎所有有小水电资源的地方都有涉足。据悉,浙商目前在重庆圈下的小水电项目已达10多家,总投资规模已达200多亿。
除了浙商和福建商人外,也引来了外资商家。在重庆市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经贸洽谈会上,来自香港的高岭国际(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与巫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后溪河流域水电开发项目和小石峡水电开发项目。来自澳门的一家台美合资企业也正在与云阳县商谈。
小水电工程往往被电缆行业所忽视,其实,那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如果大城市的大型电缆企业对小水电工程不屑一顾的话,对于分布在农村山区的那些小型电缆企业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极好的市场机遇。敢于从书本中跳出来浙商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敢于从书本中跳出来。浙江商人追求新创业,这是浙商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因素。新浙商更是如此。
首先,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新浙商”,大家都知道浙江商人很厉害,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浙商走不到的地方,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发现浙商的踪迹和足迹。
在浙商前面为什么前面加一个“新”字呢?大家都知道20年前的浙商是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白天照样做老板,晚上睡洋房。
浙江企业家和商人,在我们第二代,第三代身上都是经过高等教育,或者说国外留学教育,这种很正规的教育出来的新浙商,同第一代的浙商有明显的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可能在木樨园商圈当中浙商基本上垄断了南城的商圈,同我们这一代的企业家确实有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新”的解释,“新”里面包含着科技型,信息型,智慧型,这种浙商,同原来的浙商是完全不一样的浙商。
浙商在北京有40多万人,在北京经商,还不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海外留学回来的浙商,这支商业队伍在北京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给北京缴纳税收大概有130多个亿之多,在北京经济生活当中越来越发挥一个重要的作用,对这次的活动他们北京浙江商会非常重视,派出四个副会长,组织了一个强大的阵容来参加今天的“和谐创业”全国高峰论坛,这证明他们的浙商在北京,在世界上,在全国的和谐创业做得很典范,是一面旗帜。从今天的阵容来看也是一面很典范的旗帜。这是第一层意思,“新浙商”和原来的浙商有明显的区别。
第二层意思,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海归,无论是哪个层面的人创业,包括新浙商的代表陈俊自己都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来看待,当做一个人才来看待,那你这个创业是创不好的,在创业过程当中会出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情况。在创业过程当中要打断牙齿,你要和着血往肚子里吞,而且绝不能发出半声怨言,要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自己同伴的尸体,从地上又爬起来继续战斗,要发扬这种精神。我们的浙商是什么精神?我们的浙商就是这种精神。
新浙商的代表陈俊强调:总结前人的经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的浙商就是具备了这种精神。大家知道浙商有四个“四千万”,什么“四千万”呢?走尽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打开全国的市场,全世界的市场。所以我刚才说我们的浙商,没有浙商走不到的地方,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是浙商大都经历多次创业,到目前为止,新浙商的代表陈俊就历经了三次创业。陈俊1978年考入大学,读本科。1982年成为首届本科毕业生。1982年出来的时候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大家都知道全部统配,把你分到一个最基层的单位里去,凭着这股劲,陈俊那时候年轻,激情燃烧的岁月,陈俊很不信邪,确确实实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俊从1982年开始大学临毕业的时候,在系里发表第一篇专业的论文,陈俊那个时候学的本科英语专业,陈俊写的第一篇论文,那时候马上就在省级一个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得了20块钱的稿费,他很激动,1982年的时候得了20块钱稿费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从那时候起,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到1992年为止他已经发表了60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译文、教学论文、通讯报道和各类文学作品等等。当时成为了浙江省的一支笔。那个时候没有认识王永明先生,没有用“五笔字型”,很抱歉,他用钢笔写,写成这个模样,写成老茧,是第一次创业的结晶。
1992年初的时候陈俊再次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福,对邓小平怀有深深的怀念之情。1992年的时候陈俊的工作是很好的工作,在当地来说,是领着国家工资,是旱涝保收的工资。因为我们浙江人血液里流荡的就是一股创业的精神,骨髓里面就是一种拼搏的精神。陈俊的理念就是,一座喜马拉雅山很高,高不可攀,往往一辈子没有几个人能攀到喜马拉雅山顶,陈俊生命的乐趣就是在于不断的攀登之中,可能一辈子都攀不上喜马拉雅山的顶峰,但是陈俊的乐趣就在不断攀登,不断攀登,往这个目标前进,一步一步往这个大本营,五千米,六千米,八千米的目标前进。1992年,陈俊自费留学,成为他们市里第一个人自费留学生,钱从哪儿来?稿费,那个时候赚的稿费,两万块钱,是一笔大钱,凭着稿费到国外去留学,陈俊非常感谢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把他磨炼成,陈俊要出国,陈俊要创业。尽管是国家机关,陈俊还是非常感谢。
第二个陈俊非常感谢国外留学的生活,让陈俊磨炼出了更加坚强的意志。人吃尽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这一句话不一定完全对,但是陈俊在海外吃尽各种各样的苦难,才能现在以很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困难,各种的事情,面对复杂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