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的五洲阀门有限公司生产出国内口径最大、压力最高、技术难度最高的超大型长输管线球阀。每一台通径1.4米,能够承受10兆帕压力的这种阀门抵得上两台奔驰轿车的价格,已经在伊朗天然气管线上使用。公司总工程师郑祖辉介绍说,公司生产的另两项产品——煤化工专用的气化炉锁斗阀和主控氧化铝生产的高耐磨矿砂料浆阀已经成功替代了进口,“我们挡住了美国产品和德国产品,现在国内市场份额非常可观。”
浙江新昌的商人林樟荣2003年从船舶行业的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和中国交通部海事局的规定,国内船只在2007年7月1日前要普遍配备AIS系统。林樟荣的广洋电子科技公司投入了逾千万元的研发费用,在两年时间生产出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S系统。他告诉笔者,“我当时是个外行,但是我知道这种产品是国际协会和国家部门要求强制安装的,而且中国现有的50万艘船舶基本都要安装,因此我确信这种产品肯定有市场。”
新产品的巨大市场显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蒋泰维说,浙江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是市场化改革启动最早的省份,民营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企产权明晰,什么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加利润,它们就追捧什么。正因为此,创新成为了民企寻求发展和进步,摆脱受制于人局面的内在动力。企业产能扩大也推动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在浙江省新昌县,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在厂房里使用了自行研制的铝轮低压铸造机。公司总裁助理倪伟勇介绍说,以前国内生产铝轮只能采取冲压、旋压的手段,而从美国引进的铸造设备也只能生产直径24英寸以下的铝轮,公司自行研制的铸造机,不但价格是引进设备的1/3,而且还可以生产直径28英寸的铝轮。“这套设备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使企业站在了国内行业的制高点上。”“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浙江企业才能够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倪伟勇深有感触地说。“千万不要让浙江人知道怎么做,浙江人做的千万不要做”,“奥克斯”董事长郑坚江的一句戏语,让与会者深有同感。“浙商”的崛起、“浙江制造”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史晋川教授提到的一件事也能印证这一点:义乌内贸局局长前不久访问泰国时,受到了泰国第一副总理的接见。和这一影响力同时存在的还有浙江企业正在努力走出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而今,新的制造优势已经出现在“浙商”们的构想中。梁信军提出的“新中国制造”观点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许。与传统的“中国制造”相比,“新中国制造”具有低成本和高附加值的共同特性。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他说,在国外反向收购是一条捷径。通过反向收购,可以直接掌握国外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不仅仅是以往他们转移出来的非核心技术,同时,还能获得国外产品的品牌、分销体系和国际化人才,最终使产品可以按国际品牌的价格出售。浙江制造业的升级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新中国制造”的浙江道路,将使浙江企业从单纯的成本领先转入建立在制造优势之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山西财经大学的孔祥毅在比较晋商与浙商之后认为,浙商开放的视野、善于学习的特性是当代浙商成为国内外最具竞争力商派的重要成因。亚太总裁协会中国分会会长郑雄伟对“浙江制造”的升级进一步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浙商寻求跨越之时,应当进一步增强资本运作的意识。
3.用创造力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价值
现在温州人到处炒房,很多人很气愤,觉得温州人用热钱去投机,造成房价大涨,使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这使得温州人的形象非常不好。但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这些钱该往哪投。
不能说他们的创造性不够,而是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够,就是素质的问题;不能说浙江人没有创造力,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在同一档次中有各种品牌、各种样式,但是再高档的产品,他们就达不到了。现在,浙江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了,水、电等资源的供应有问题了;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的容量也有问题了,因此,对于浙江这些进行传统低价值高能耗生产的企业来说,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大的厂商把制造基地迁往西部等地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种转移是他们所不能、或不愿的,不进行转移,他们又对今后的发展感到非常茫然。
(1)自由布局型产业迅速在全球转移
要进行产品价值的提升,就像培养艺术欣赏的眼光一样,需要经过很长的教育、培训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当然,这个时间差就可能成为企业转到其他地方的因素。如广东东莞的台资企业转到江苏的苏州,就是因为东莞的劳动力素质不如苏州的。
当跨国公司找到比浙江更合适的产业集地,他们就会很快转移,浙江就会出现产业空洞化的问题。现在有些人已经提出,中国会成为下一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个拉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种危险是存在的。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尼斯附近有个城市,IBM公司当时在那里建了一个厂,雇了6000多人。但后来这工厂就消失了。我问这个工厂上哪儿去了?对方说:我不知道,20分钟就没了!”当然不是说真的20分钟就没了,而是说这家工厂很快就对IBM失去了价值,IBM将制造基地转移了。这就是自由布局型的产业的特点,它可以很迅速地在各地转移。一个在广州附近“三来一补”的工厂,那个厂子的头,把厂里的工人叫到野外去野餐,结果野餐回来厂子已没了。通过对历史上德国和韩国鞋业的研究,完全可以映照出现在温州鞋业的发展危机。鞋这样的产业是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的产业,而且鞋是高度的自由布局性产业,它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转移。在德法边界有个鞋产业区,后来就被转移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匈牙利、葡萄牙这样的周边地区去了。韩国的釜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鞋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鞋业的崛起,釜山那里就衰退了。温州现在鞋业正是兴隆的时候,但这是一种对成本很敏感的产业,一旦成本高上去以后,这种转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奥康已到重庆去建工业园了,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这样做的话,就形成了产业区的转移。而对于那些为鞋提供原料、配件的企业,他们是不是也能转到别的地方呢?如果核心企业都走了,只留下家庭式的配件、辅助企业,那对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将非常不利。由于本地生产要素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原来的产业转移出去,造成产业的空洞化,如果是本地企业主导的转移,那空洞化的是本地经济,如果是外部企业主导的转移,危机影响的将是包括本地企业在内的全体。
(2)浙江制造业应该“把根留住”现在,对浙江企业尤其是做配套的企业来说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产业内部转到别的地方,二是留在地方内部转到别的产业。在台湾的IT产业,当那些做电脑等终端产品的企业转移到大陆来的时候,他们的配套企业也都集体过来了。但对于那些价值比较低的产业,比如制鞋,这些配套企业会不会与下游企业一块过去?奥康能把温州家乡的配套厂家都带到重庆吗?我认为能跟过去的还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不会跟过去的。这时,就涉及到了产业转型的问题。
在这方面,研究研究台湾可能会很有意思,因为台湾原来与浙江的情形很相似,现在他们很多生产都转移到大陆了,那么原来的那些企业都在干吗?台湾有个做羽毛球拍的厂子后来转型做宇航材料,它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转到另一行去了。这叫做“把根留住”。
我们也应该趁早去找一些市场空隙,向那些领域转移,逐渐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
蚂蚁工厂在浙江是非常多的,而这些浙江蚂蚁大多都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将来怎么办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02年年底的发展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向上攀登。而在产业集群中那些辅助性企业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低的,应该加强领导品牌、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他们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强这个网络的关系,使得整个产业集群整个往上走,共同提升。
(3)用创造力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价值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卖得不错,但并不是说其他浙江企业就要一哄而上都去搞汽车,浙江仍可以在轻工业方面继续发展。
国际上有一个概念,叫“创新的低技术”,所谓创新的低技术产业,就像家具、打火机、纽扣、牙签等,许多这样的低技术产品实际上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低技术产品。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各种产业都可以发展。
1995年我在加拿大研究了100个发展最快的企业,有生产浴液的、生产马桶的、生产水泵的,并不都是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上最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说只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料,这些高新技术就是将来的趋势,就是附加值高的产业,传统行业里同样也有高价值的产业,比如服装行业就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产业,在产品里凝聚着人的大量的创造力,同样有着很高的价值。必须指出,创造力的多少是和产品的价值直接相关的。美国服装业2002年的报告就提到了这种观点。因此,传统产业的创新对浙江制造更具有实际意义。但如何才能提升传统产业?在鞋业衰退之后,韩国釜山当地政府就要建鞋的工业园区,结果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在产业已趋成熟和饱和后,投资建很多基础设施,但最后效果如何却很难说。现在,很多浙江的各地区政府把大量的钱都扔在建工业园区上了,在地方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却投入不够。如在制鞋的材料方面,是需要高技术的,但中国国家材料中心就发表过一个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国非常不重视这些产品的研发,浙江的制鞋业严重地受到了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在环保指标方面。浙商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中国其他省份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它也不是孤立的浙江的问题,它将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2004年,浙江省获得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超过6400万元,名列全国第二;2005年,这个数字超过了一亿元。浙江一举成为全国各省中获得这一基金最多的省份。此外,已经上市或准备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浙江企业,同样位居全国首位。是什么促成了浙江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杰出成就?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是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看待失败。大成公司在研发高性能聚乙烯纤维时,价值数万元的原料倒入机器,生产出来的却是状如牛粪的废品,历时6年投资上千万元,企业几次濒临绝境。陈成泗回顾说:“企业搞科技创新一定要有恒心,产品性能越好、技术含量越高,风险也越大,而且研发成功后,还要看市场是否接受。因此我当时就准备4年开发产品,4年开发市场。”发明了国内首台无热胆饮水机的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荣也表示:“技术创新要么默默无闻,要么一鸣惊人,过去许多企业不能忍受工程师拿工资迟迟不出成果,炒鱿鱼的时候也是快出成果的时候。无热胆饮水机的设想10年前英国人就提出了,但是一直没有人去研究,我们组织了11个工程师研究了11个月才做出来,当时也有人说闲话,但是最终还是顶着压力把产品做出来了。”“宽容失败,才有最终的成功。”叶建荣用切身感受证明了成功的真谛。浙江省获商务部2005~2006年重点扶持的出口名牌数量达51个,居全国第一(全国为190个)。从以往的贴牌加工开始转向,浙货的自主品牌出口之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连续两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这样的殊荣花落浙江“丰球”(“F&Q”)水泵并不意外:10年前它从一家作坊起步,如今嬗变为一家拥有10亿资产实力,产品在美国市场畅通无阻的泵业龙头企业。
占全球玩具市场的50%、打火机市场的70%、小家电市场的55%……近年来,不断崛起的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占据了全球市场的相当一部分,但如今,曾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正逐渐通过科技含量的注入、自主品牌的创建,不断升华。
“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国际知名品牌,在境外设立品牌专卖店,和建立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等多种方式,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对于今后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这么指明方向。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浙商何以迸发惊人的活力“浙商商道”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真正的学问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我们应该放下盲目的骄傲,认真地向现实学习。融入长三角,上海企业如何行动?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学习。上海国企、外企实力雄厚,但民企却相对是“短腿”,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大企业还为数不多。上海民企如何壮大?身边就有榜样——从“浙商”身上取经。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达4500亿元左右,年产值亿元以上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福布斯中国首富排行榜中浙商有十多位;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商又独占1/3江山。吴敬琏惊呼:“浙商完全可以媲美全球最成功的华商”。中国历史上,晋商、徽商、潮商曾经书写辉煌,现在,“浙商”则成了中国最具人气的“财富制造商”。是什么让草根浙商迸发出强大活力?日前,在“浙商现象及其对企业的启示”论坛上,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专家汪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1.草根浙商创富基因与异乡水土
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出该省非公企业100强,人们也因此有机会了解到,想当初:鲁冠球打铁为生,徐文荣躬耕田亩,南存辉摆摊修鞋,吴鹰执三尺教鞭,胡成中一介裁缝,楼明出身军旅,李如成是农民,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汪力成是丝厂临时工……翻阅前10位处于浙江富豪“金字塔”塔尖人物的简历,可以发现他们创业前的身份绝大多数相当贫寒。一批构成塔身、麾下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私企业主,也大多出身平凡: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项青松——农机工,星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仙玉——农民,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木匠……许多民企老板创业初期不过初高中文化,是后期重视深造助他们事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