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浙商商道
43746300000006

第6章 浙商凭什么崛起(6)

经济学家常把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

靠血汗打拼到“第一桶金”。1978年,高中毕业的义乌女青年周晓光记着母亲“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一句叮嘱,挑着货郎担到东北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全家10口人,任凭母亲持家多么精打细算,也只是温饱而已。

周晓光挑着担子,走了6个小时山路,在义乌火车站乘上了火车。多年后,她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飞到那端已是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坐火车时兴奋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周晓光挑货郎担“跑码头”的本钱是母亲借来的几十元。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只能白天摆地摊,晚上赶路。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她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使家里过上好生活。6年“跑码头”,周晓光赚回了2万元的第一桶金。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两人拿出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

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选定了经营饰品。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以后的故事就很平常了: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一家店铺。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1995年7月,夫妻俩投资700万元办起义乌最早的一家饰品加工厂。饰品厂以连年销售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起销售网络。现在,周晓光的个人资产上亿,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义乌市现在已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业,年产值60亿元。“就凭修鞋快一点,质量可靠一点。”在周晓光闯荡东北的1978年某个冬日,温州一个辍学后走街串巷的补鞋少年,稍不留神,鞋锥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破纸包上伤口,含泪为客人补好鞋。少年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回忆起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南存辉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1984年,南存辉与同样20岁出头的裁缝胡成中合伙,在一间破屋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后来,这家厂一分为二,一个发展为正泰集团,一个就是今天胡成中麾下的德力西集团。两家均为全国电器行业知名的企业集团。1987年,后来的娃哈哈集团总裁、时年47岁的宗庆后还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棒。10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净利润达数十亿元。他的创业历史很简单:借款14万元办了个小食品厂,从卖冰棍起步,靠经营“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解密致富原因:勤劳,精明,赶上了市场转轨的好时候。不少学者尝试破解浙商的致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银行贷款,全靠白手起家;一些优秀品质,比如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戴的手表才68元,身上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买来的。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至今仍住在公司的仓库里,他认为:“年轻时为了赚钱糊口,我用自行车送客,还去东北补了三年鞋。而现在,钱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其他意义。我所有的心思都是为了早日建成世界级优秀缝纫机制造企业,根本没空去想什么物质享受。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睡觉是为了补充精力。在这点上,穷人富人都一样。”有的研究者从宏观面上分析:浙商大多发达于20世纪4090年代,刚刚赶上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抓住转轨期隐含的巨大机遇的,就成了今天的富豪。以鲁冠球为例,其身份演进是这样的:农民,打铁匠,1969年担任某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10年时间,他的作坊生产的是犁刀、铁耙、万向节、石蜡铸钢。

1979年,鲁冠球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1983年,他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组建了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1993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2000年至2001年间,鲁冠球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

“万向系”还向全球伸出了触须:1997年,万向集团产品敲开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门,成为向通用公司供货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

2001年8月,鲁冠球又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乡企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一个农民成为一个大集团老板,花了20多年时间,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敏锐发现并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的各有不同。敢于冒险和创新精神,也是“基因”之一。如果给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取一个绰号,不少人会送给他“冒险王”的称号:从偷偷摸摸搞摩托装配,到先斩后奏上马轿车项目,到投资足球产业遇挫一怒状告中国足协——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肆无忌惮”。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的每一次拳打脚踢即便不能说成功,也都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争取到了摩托车上牌照政策,汽车牌照在2001年底竟然也获得批准。搞足球被涮了一把,把足协告上法庭未果后,又把人人痛斥的“黑哨”给掀了出来。有人得出结论: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他胆大包天拳打脚踢出来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大,他才能抢先一步,抢得竞争先机。当然,他争取到的本来就是合理的东西,而那些不合理的制度障碍也在一步步冰释瓦解中。然而,最胆大包天的该是王均瑶,一个16岁辍学的温州人。1991年春节前,长年在长沙做生意的温州小商人王均浙商商道浙商凭什么崛起瑶包“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的漫长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太慢了。”一位老乡挖苦:“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灵感一闪,王均瑶就这样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一番努力,王均瑶居然把飞机包成了。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当时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包飞机”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瑶投在了奶业。他判断:“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今天,超市里遍地“均瑶”奶。

1998年,他在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拍得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他的账是这么算的:让每个到温州的人总能先见到“均瑶”,满地跑的是“均瑶”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到了2001年,温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瑶是谁的时候,他又以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出租车经营权,在上海买地盖楼,把企业总部搬到了这里。在新诞生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航空运输业。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时俱进者。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位家长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学功课,不料遭反问:“你看振兴集团老板阿祥,大字不识,只会用画画代替记录客户的名字,反而成了千万富翁,我为什么要学习?”其实,大字不识的阿祥现在也把“学好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当年辍学的王均瑶如今有了大专文凭,但他还在学英语。“每周都要与国外朋友交流,本来我想表达的很多,但翻译一两句就说完了。我要亲自说……”鲁冠球的惯例是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每晚7时到12时看书看报看新闻。只读过初中的他已有60多篇论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论的“农民理论家”。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如今已有了杭州大学管理哲学硕士的文凭,他的设想是退休后再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研究宗教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到一定阶段,赚钱就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汪力成说,“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财富观更多地应表现在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比如,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和吃饭问题,依法经营、纳税,创造更多财富,如还有余力,也要考虑回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创业的“草莽英雄”已经或正悄悄地将指挥棒递给下一代。苏泊尔炊具公司的帅印已移交给浙大生物系毕业的“少帅”苏显泽;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曾留学日本的儿子已担任公司总经理。而近年崭露头角的浙江创富精英,大多数本身就是学界骄子。比如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吴鹰,是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硕士。

2.做企业,还需要有宗教徒般的虔诚和隐忍精神

“浙商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浙商独特的人格魅力,因为企业家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特别是浙商身上种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外交家的亲和力和公关能力、宗教徒般的虔诚隐忍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