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43753200000013

第13章 首都——柏林(2)

柏林大教堂巍然耸立在菩提树下大街东头。它是新教的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在它的穹顶下长眠着霍亨索伦家族的90多名成员。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视这座教堂的建造。这里原来有过一座教堂,在其原址上尤利乌斯·拉施多夫把它设计成文艺复兴风格,于1905年落成开放。二战期间,它受到炮火的严重损坏,修复工作至今仍在继续。教堂的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它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堂内有老照片展,偶尔也有风琴演奏会。柏林大教堂(八)水晶宫引人注目的水晶宫(共和国宫),也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它的外面全部用褐色玻璃镶嵌而成。共和宫更多地象征着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偌大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少部分是供议会使用的,大部分被用做餐厅、戏院、音乐厅,甚至还有个保龄球馆。这里曾经是东柏林娱乐生活的中心,人们在共和宫可以享用到各种外国风味的美食,在这里举行婚礼和各种庆典。由于大厅使用了1001盏灯笼作为装饰,共和宫又有“艾里希(前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的名字)的灯具店”的绰号。

水晶宫

(九)柏林市政厅

市政厅在施普雷岛以东,正面为三层楼,宽约百米,中间耸起一座74米高的方形钏塔。市政厅始建于1861年,建成于1869年,全用红砖砌成。因此又叫“红色市政厅”。因建筑颜色得名,而非指市议会议员的政治态度。柏林市政府设在这里。市政厅由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魏泽曼设计,大致仿照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政厅。柏林分裂后,红色市政厅理所当然地成为东柏林市政厅,而西柏林选择了舍讷柏林市政厅贝格市政厅。现在红色市政厅重新为东西两个社区服务。有计划在地下室开个餐馆,这是德国市政厅的传统。市政厅门前挂着黑熊城徽(即州徽)。100米高的钟塔是柏林居民明确的路标。钟塔尖上高高飘扬着州旗,旗的上下方各有一道红边,中间为白底黑熊。熊是柏林的象征性动物,据传说柏林这个地名就是由德语“小熊”演化而来的。

(十)凯撒·威廉纪念教堂

凯撒·威廉纪念教堂

威廉二世1891年到1895年下令建造这座教堂,以纪念他的祖父。在二战中被毁,现在它和埃贡·埃尔曼1961年新建的教堂一起,表现了威廉二世时代对排场的需要、战争的痕迹、战后替代被毁之物的决心这三者之间的冲突。新建的教堂是灰色的,不太起眼,只有在夜晚才在灯光映衬下变成蓝色。灯光透过蓝色的查尔特斯玻璃建筑石射出来,教堂在灯光中显得无比美丽。教堂的遗址被布置成纪念馆。

(十一)柏林夏洛腾堡宫

最早,这个宫殿是1695—1699年弗里德里克三世请建筑师约翰·阿诺德·奈林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她是一位颇有素养的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著名资助人)在柏林与波茨坦之间修建的一座朴素的避暑寓所。1701年弗里德里克三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宫殿在约翰·埃奥桑德·歌德主持下进行了扩建。在1713年又一次以巴洛克式花厅为中心进行扩建,配上圆顶。把城堡变成小型的凡尔赛宫是弗里德里克大帝(弗里德里克二世国王)的主意。他指示退役普鲁士军队上尉、富有灵感的建筑师乔治·温策斯劳斯·冯·科诺贝尔斯多夫在1740—1746年修建了东边全新的洛可可风格的厢房,里面有皇室套间。1788—1791年,卡尔·朗汉斯为弗里德里克·威廉一世设计了柑橘园西头的施洛斯剧院与院中现名观景楼的茶室(1788年),这样夏洛滕堡宫就有505米长了。最后在1810年,弗里德里克·威廉三世决定纪念他受人民爱戴的妻子路易莎皇后,委派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为路易莎建一座陵墓。申克尔还参与设计了西厢房东头的起居区。夏洛腾堡宫在1943年一场轰炸之后,夏洛滕堡宫几乎被完全烧毁,经过几十年,重建工作才完成。

(十二)柏林圣母玛利亚教堂

圣母玛利亚教堂建于13世纪,已有700年以上历史,是柏林市第二个市民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堪称柏林建筑中的杰作。在高耸的塔内有绘于15世纪的镶嵌壁画“死之舞”,极值得一看。

(十三)东边画廊

在1961—1989年间柏林墙将当时的西柏林紧紧围住,使西柏林同柏林东部地区和东德地区隔离开来。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及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柏林墙被一段段拆除了。如今只有在很少的几处还能看到一些柏林墙的残迹。

分离期间,彩色装饰画家和艺术家以墙代纸,柏林墙西侧一面曾是倍受青睐的做画场所。柏林墙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喷画艺术家在长期保留墙段的东侧一面作画,诞生了今日的画廊。

1990年9月28日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在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正式开放了。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 316米的柏林墙段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1991年,这段柏林墙被列为保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兄弟之吻”“祖国”“柏林—纽约”等。这些绘画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修复之中。

(十四)奥林匹克体育场

奥林匹克体育场建于1935—1936年,这是为1936年奥运会“帝国运动场”的主会场设计建造。体育场最初设计可容纳10万观众,现在可容纳7.5万人。

体育场由两层带柱走廊组成,马拉松大门和巨大的露天阶梯通向上层看台。整个建筑的设计深受纳粹统治奥林匹克体育场者巨型建筑原则的影响,是巨型建筑的一个典型实例。

今天奥林匹克体育场仍然是许多如国际田径比赛的决赛场。德甲足球队柏林赫塔队的比赛以及许多大型活动也都在这里进行。帝国运动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五月国民大会会场,最初是做为政治宣传活动的场所,现在这里是国际流行音乐会的主会场。另一部分,是相邻的仿古希腊露天剧场的森林舞台。1936年奥运会,这里是体操比赛场。如今,人们在这个绿色环抱着的森林舞台举办露天音乐会,放映露天电影。

运动场上还有一个钟楼。在楼顶可以远眺柏林城,壮观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五月国民大会会场和森林舞台也可尽收眼底,而森林舞台一般只有在举办活动是才能进行参观。在钟楼内悬挂有一新浇铸的奥林匹克大钟,上面写着:“我呼唤世界各地的青年——1936年奥运会”。

(十五)御林广场

御林广场

御林广场,也称“宪兵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是游客的必游之地。广场由德国大教堂、法国大教堂和音乐厅所环绕,美丽、和谐,令人流连忘返。

广场从1688年开始建造,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场。1736—1782年,广场由军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广场”。1777年后,广场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设计和扩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场毁坏严重。在纪念科学院250周年的庆典之际,广场曾被改名为“学院广场”,1991年,又恢复了“御林广场”的原名。

法国大教堂是1701—1705年设计,为从法国逃迁到柏林的胡格诺派教徒所建造的。长方形的中心建筑在其长边的两侧建有两个半圆形建筑。1780—1785年,在御林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中,教堂被加上了一个醒目的塔顶。

著名的德国大教堂于1701—1708年设计、建造,最初也叫做新教堂。1780—1785年御林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中,加建了圆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堂同样被毁。1996年10月2日,经过重新修缮的德国大教堂重新对外开放。

(十六)联邦总理府

联邦总理府是新建政府区最醒目的建筑之一。这座白色大厦是“联邦纽带”的一部分。“联邦纽带”将新建建筑连在一起,同历史建筑国会大厦遥相呼应。

1991年6月20日,重新统一的德国再次选择柏林做为首都。之后,举行了在施普雷河湾政府建筑造型设计的投标活动。柏林建筑师肖特斯和夏洛特·富兰克以他们的“联邦纽带”设计中标。“联邦纽带”横跨施普雷河,将东西柏林连在了一起。作为“联邦纽带”组成部分之一的联邦总理府由中间的九层主楼及较低向两侧延深的两翼组成。建筑上部18米高的半圆形是主楼的标志。

联邦总理府的玻璃外墙使建筑透明、宽阔,12米高的石柱使玻璃外墙结构清晰,并产生了内外响应的透视效果。

联邦总理府

联邦总理府两翼为办公区,主楼入口大厅宽阔宏大,用于接待贵宾。透过总理会见层的透明玻璃或站在阳台上,可以望到蒂尔加藤公园美丽的景色。

(十七)柏林车站

柏林新中央火车站是反响最为强烈的一项建设工程。在2006年足球世界杯时工程完成,成为欧洲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原莱特车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新的车站建在原址处,除东西方向的特快列车轨道外,还新铺设了南北方向的铁路,四通八达。这种十字路口式的交通功能,在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体现。车站东西方向贯穿着钢架玻璃结构的顶盖,两座平行结构的大楼将南北方向的顶盖腾空架起,南北方向的铁路则从地下通过。由此柏林车站巨大的顶盖将成为德国最大的玻璃结构的顶盖。这种网状透明的大厅结构是现代火车站建筑的一个宏伟实例。

不仅由于其庞大的建筑,同时也由于其前所未有的四通八达的铁路连接,柏林车站成为柏林的建筑史上一项十分重要的一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