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德国
43753200000028

第28章 德国的音乐(2)

今天,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高尔基的一段话是最好的概括:“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山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二、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是科隆选帝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父亲也是选帝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父亲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16世纪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键盘乐器,在形制上与现代的三角钢琴相似,但琴弦是用羽管拨奏而不是用琴槌敲击。每根弦是由固定在每个琴键末端木制支柱上的1个羽毛管或硬皮拨子来拨奏的)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因遗传性中耳炎,在贝多芬28岁时,他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但他仍未放弃音乐道路。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并为她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但朱列塔却于1803年与他人结婚,贝多芬在这令人绝望的时刻,曾写下遗书。此后贝多芬终生未婚。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了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第二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人世。三天后,有两万多人为贝多芬送葬。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1804,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晚年的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与他的《英雄》《命运》《热情》等相比,已经减少了火一般勇往直前的气势,在曲式上也减缩了,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有些音乐语言好像是自己的内心独白,不求别人的了解,这便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

贝多芬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尊称为“乐圣”。

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说:“在如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是我梦寐以求的大自然,是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所渴望的宗教,是在黑暗之中朝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一个窗户。”

恩格斯说:“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说:“贝多芬也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的深度是无人能够企及的,因为他的内心所拥抱的是整个宇宙。”

三、乐剧巨匠——理查·瓦格纳

理查·瓦格纳(1813一1883),德国的伟大作曲家、指挥家。他于1813年5月22日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小官吏之家,生下才五个月,他父亲便患病死去。他的继父是一个演员兼剧作家,从小培养小瓦格纳对戏剧的兴趣,使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够得心应手地一个人兼写剧词和音乐。

瓦格纳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他已经学会在钢琴上弹奏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十四岁尝试写作悲剧;十五岁时,当地在莱比锡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交响乐作品,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他18岁(1831年)入莱比锡大学,随魏恩里希学习作曲理论,并写出包括《C大调交响曲〉在内的一系列作品。1833年起他先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柯尼斯堡和里加等地歌剧院担任合唱与乐队指挥。以后他去了巴黎,原想干一番事业,但结果落得生活窘迫,十分清苦。

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齐》(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但以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等演出相继失败,又使他陷于困镜。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瓦格纳逃至苏黎世避难,过着流亡的生活。他受叔本华悲剧哲学影响较大。自1854年起,瓦格纳酝酿创作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0年,瓦格纳获大赦返国,结束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1864年他应巴伐利亚国王路特维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76年于拜鲁伊特筹建歌剧院演出自己的乐剧。1877年,他开始创作《帕西法尼》,因病拖延至1882年才完成。1883年2月13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瓦格纳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1部交响曲,4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四、音乐诗人——舒曼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7岁时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