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24

第24章 开漳史事与云霄节俗

蔡永茂蔡德疆方群达

陈元光为国捐躯,朝廷与当地民众大为震悼。百姓感念陈将军父子殊深,于州治所为其建立将军庙。开元四年(716年),朝廷追封陈元光将军为颍川侯,漳民咸尊之为“开漳圣王”。在云霄境内多有建立“开漳圣王”庙宇,祀典历代不替,香火鼎盛。云霄民众为感念陈将军父子,每逢元宵节举行“鉴王”和“走王”活动。

“鉴王”——每年新春正月十三日前后,即元宵节期间,凡立有圣王庙的城镇或村庄,民众无不进庙焚香供奉,并请戏班演戏“娱神”,以表对陈元光的敬仰和缅怀。祭毕,民众即抬众神像巡游各村庄之福社。巡游队伍以绣旗为前导,两个身着戏服的童男抬一对宫灯先行。众神像的前后顺序为:土地神居前开道,继以元帅马仁、军师李伯瑶、王子陈珦、王女陈怀玉、夫人种氏、圣王神像殿后。队伍有一至数套锣鼓、笙笛队随行。所到之处,锣鼓笙笛宣天,鞭炮争鸣,于各街头路口,摆设香案重桌恭迎。男女老幼簇拥欢呼,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意兴隆。凡属此年男女新婚或新生男孩之家,必置香案桌,恭请众神像至其门槛之首,供献金枣茶等祭品,奉拜完毕,盛情呼请抬神者及鼓乐队等众人喝茶吃蜜金枣、糕饼等。

游巡结束后,将众神像按顺序迎至戏台对面临时搭成的“王棚”中,彩旗分列两旁迎风招展,锣鼓笙笛顿时大震,棚前高置香案,供桌蝉联,桌上放置青瓷花缸数个,缸中立以竹竿麦秸捆扎成之草柱,绕柱密布肥猪肉片,其柱顶端饰甘杞枝木(取之甘棠遗爱,世代纪念之意),桌上还分别端放鸡、鸭、鱼等祭品,俗称“办大碗”。碗数为五或七,以此同时家家户户又另备办酒、肉、糕、饼、果之类祭品,祀典隆重。祭品数十桌以至几百桌,供品如山,人潮似海,谓之“鉴王”。

“走王”——新春正月十三日午后,村社中之耆老带领预先挑选的数十个年富力强的男子,每六个健儿编成一组,各组擎一尊巨型木雕神像,以胳膊撑至起点处。起点与终点各有两个炮手,司放“三拜枪”(即三专用连响的礼炮),而神像前另有二人鸣锣开道,其后各又有一执凉伞者撑遮神轿,一闻鼓擂炮响,各组健儿分别共撑举神像,竞相疾走奔驰,至划定之终点,炮响三声。此举以速度快、姿势壮美者为优胜,实为一种有民族色彩的体育运动,俗称“走王”,亦称“走尫”。

下河、和平等乡的山区村社,在“走王”过程中,有的连人带神跨越过水深至齐头的河流,称为“游水”,亦称“过河”;有的连人带神像飞越过燃烧的薪炭火堆,称为“过火”,亦称“蹈火”。

“走王”结束后神像由鼓乐队送归王棚,于是戏剧即时开演,当地民众重又供上“顺合茶”。演戏持续至元宵节后,才将神像抬回庙中就位。

每年陈将军父子、亲属及其将佐的生日,云霄民众也演戏迎神,供上丰盛的祭品犹如“鉴王”一般。尤其是每年农历九月十二至十四日,云霄境内从城镇到农村大部分村社都举行陈元光的将佐马仁生日的盛大祀典,人称“元帅爷公生”(民间称马仁为马元帅)。世传马元帅性刚烈勇猛,因之,在此节日期间增设“上刀梯”和“过刀桥”的特殊活动。“上刀梯”,即以二三十米的大杉木二根,并列竖立于神坛前的旷地中,杉木上每距0.25米为一阶,扎上利刀一把,刀锋向上,每五阶又有个交叉阶,共扎一百二十或一百八十阶。刀梯上设小阳台,台上置大米筛,顶端插五彩旗,供主祭道士上刀梯到小阳台念经作法,俗称“上刀梯”;“过刀桥”(其形似刀梯,只是将其高架平放)。今此粗陋旧习已被制止,然而,演戏迎神的习俗依然兴盛。

云霄民间对开漳先贤崇祀千秋不替,对当时开漳先驱所奉祀的历史先贤亦同样崇尚。陈政、陈元光曾将汉将周亚夫神灵香火随祀于军中,漳州建立之后,陈元光建立的周亚夫庙,在开漳发祥地云霄保存至今。

云霄沿袭河南固始风土人情,还保留着与河南固始相似的语言、房屋建筑、衣服装饰、饮食习惯、社交礼节、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云霄与固始的岁时习俗更为相似。两地一年中最主要的节日都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普渡)、中秋、重阳、除夕等,而且大部分的节俗是一样的。

陈将军父子将中原风俗移至云霄全境,相沿迄今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习惯不断发生变化,但许多文明古风仍将在此地延续下去。

文献来源:《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