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33

第33章 从中原人口南迁看闽台姓氏源流

夏志刚王大良

中原地区向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是大多数闽台姓氏的渊源所在地。历史上对闽台姓氏产生重大影响的迁徙活动,如晋末永嘉之乱时的8姓入闽和唐初随陈元光父子的58姓入闽、以及唐末五代时的“十八姓随王”等等,无不与中原地区有关。所以,自古及今,一向有闽台人根在中原或根在河洛之说。认真回顾中原人口南迁的历史,找出闽台人及其姓氏的历史根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一、中原人口入闽的历史问题

中原人口的南迁入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总的说来,这一过程开始于汉魏时期,在晋末、唐初、唐末形成三大高潮,至宋代以后基本结束。一部中原人口南迁入闽的移民史,实际也是闽台人口源流史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今福建省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原为闽越人居住的地方,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直到东汉末年时,整个闽中仅建置5县,人口也是十分稀少。而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天下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到东汉末年时,由于政局动荡和战乱频仍,中原地区成了“数百里中无烟火”的荒凉残破之地。这种后果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民人死者且半”,另一方面则有人口大量外迁的因素。其中在这时南迁闽中者,如原生活在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林姓人,于东汉灵帝时因灵帝接受董卓谗言,“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避于南地”,他们迁徙的方向之一便是闽中地区,成为第一支入闽的林姓人。当然,由于闽中地区在当时过于蛮荒偏远,还没有成为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方向,中原人口入闽的大潮还没有形成。

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再次发生战乱,居民在当地无法生活,加上晋朝廷也南迁江东,因此也有不少中原人口随晋室南下,其中的一部分还进一步南迁闽中。如据《建瓯县志》记载,“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乱入闽”。路振《九国志》也说:“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当然,中原人口在当时南迁的并不限于以上8姓,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记载,当时南迁闽中的尚有张、刘、杨、梁、钟、温、巫等姓的人。由于这些姓氏在中原地区原是各有影响的世族,入迁闽中时又带去了较多的宗族人口,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当地大姓。时至今日在闽台地区还流传着“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俗谚,其根源便可一直追溯到这里。

晋代以后和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政权南北对峙,其政治中心之一转移到江南,一些原生活于中原而转仁于东晋南朝的人困在闽中仁宦的缘故留居当地,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中原人口南迁闽中的人数。其中如台湾《郑氏世系序》所载郑姓始祖郑昭入闽的情况便是一个突出的事例。进入唐代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原人口的恢复,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中原人又相继入迁闽中,形成一个新的南迁大潮。在这一大潮中,有不少人是零散迁来的,大多定居在今福建的中部一带。据《晋江县志》载,该县居民中原有16大姓,至唐代又陆续增加16姓,大都是北方南下的中原移民。另外在莆田、福州、浯州岛等地,也都有基本类似的情况。至于由中原地区而来的大规模移民,则发生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0年),由陈元光率58姓入闽开漳引起。这58姓人大多来自光州固始,定居在闽南的漳州、泉州、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漳浦等地,对闽中人口变迁和发展的影响甚为巨大。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统计,闽中人口在唐代全盛时已有9万多户,而在此前的隋朝仅有1万多户。这种户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当地居民发展繁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直接有关。

至唐代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发生了大的动乱,中原人口再次南迁入闽,形成又一次入闽浪潮。据研究,这次浪潮的发生与王审知等人率光州固始等地居民入闽有关。史称这批移民最初包括“光、寿兵五千人”,至王审知安定闽中以后,“中土士族以闽峤僻左右,可以避世,故多依焉。衣冠之胄与编户杂处”。在这批晚来的南下士族中,便包括来自中原地区的郑戬、杨承林、韩屋、归傅懿等名士。另外在《崇正同人系谱》、《台湾省志·人民志》等书中,也都有关于中原居民入迁闽中的明确记载。总计在这一时期由中原地区陆续迁闽的人数至少在万人以上,所以闽中的人口因此也有了大规模的增加。

两宋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宋室南渡,中原地区再次成为战乱的中心,大批中原人口也随着宋室南下,其中一些人又入迁闽中。如南阳人滕员“随宋南迁,因居建之瓯宁”;光州人叶炎会“随宋南渡,卜居仙游之古赖”;洛阳人郑居津“高宗南渡,随徙入闽”。不过,这一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主流在今福建北部的江浙一带,南迁入闽并没有形成大潮。

宋代以后,由于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也出现了相对的饱和,已经落后下来的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地南迁运动。

总的来看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原人口向闽中区的迁徙,以晋末、唐初和唐末三个时期最为集中,因此也形成三大入闽浪潮。这种大规模入迁的最直接后果便是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发展繁衍,以至在流传至今的各种家谱古籍中,绝大多数闽台人都自称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二、闽台姓氏根在中原

从姓氏角度考察中原地区向闽地区的移民,按照闽台地区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在晋末永嘉之乱时有八姓入闽,唐代陈元光时有58姓入闽,唐末王审知时有18姓入闽。在这些说法中,除对晋末入闽的八大姓氏已有认同外,其余两次所包括的姓氏数量和具体姓氏所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据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这两次入闽的姓氏并不限于58个或18个,这些数宇仅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和最低数目,真正数量实际上并不限于这些。如关于58姓入闽说,根据对较为流行的陈元光军校名宇的统计,其使用的姓氏就已有64个或72个之多,另外随将士前往的军眷还有40多个姓氏;而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姓氏也至少有27个。上述这些姓氏通过不断地发展繁衍,便构成当今闽台姓氏的主体。据1946年福建云霄县的人口统计,当时全县有81姓,11万多人,而其中9万多人的姓氏都与中原地区有关,占人口总数的80%。另外在台湾,据1953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户数在500个以上的大姓有100个,其中有63姓族谱上都明确记载是在晋末、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地区迁往闽中,然后又在明清时期由闽中迁台湾的。这63姓计有67万户,占全部户数的80.9%。因此我们说闽台大多数人的根在中原,是有充分根据的。

我们说闽台人的祖根在中原地区,是就其总体而言的,如果再进一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其祖根在今河南东南部的固始县。由于这里在古代属光州管辖,因此也被称为光州固始。在福建流传至今的80%以上的族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的根在光州固始。另外在福建近年出版的有关移民资料中,提到先祖来自光州固始的族谱也有16部之多,居住地区分别在晋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龙海、诏安、仙游、长乐等地。另在福建平和《朱姓族谱》上,更明确记载他们的先祖来自固始朱皋镇。甚至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的。而在台湾陈、黄、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谱上,都记载着祖先为光州固始人。究其原因,主要与唐代的中原地区和闽中之间的两次大移民有关。其中由陈元光率领的58姓入闽军校除许天正一人是汝南人外,其余全部都是光州固始人。至于王审知建立闽国以后,“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更引起了更多的人以光州固始为祖籍。于是,“闽台人根在固始”,也就成为在闽台地区流传最广的说法。

当然,中原人口入迁闽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闽台人的姓氏来源也不限于固始一支。如以在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陈、郑二姓为例,陈姓除有来自光州固始的陈元光“圣王派”一支外,又有“太傅派”和“南朝派”之分,并且各成系统。另据《闽中记》等书记载,陈姓在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时便有一支入迁闽中,定居在侯宫(今福州)一带,至南朝时已发展成为当地望族,史称“闽中四姓”。及陈朝建立时,其中的陈宝应还与皇室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命宗正录其本系,编为宗室”的殊荣。此后至隋末唐初时,又有一支陈姓人在陈迈率领下入迁莆田,而陈迈也成为莆田陈氏开基祖。上述这些,也都不包括在陈姓“三派”之中。又如郑姓,除分别随陈元光和王审知入闽的两支出自光州固始外,被誉为“郑姓入闽始祖”的郑昭和由此发展而来的莆田派、南湖派、夹漈派等都不属于光州固始系统。宋末入闽的郑居津更被明确记载为“河南(洛阳)人”,可见也是另有所出。因此,在我们探讨闽台姓氏源流的时候,既要认识到其大多出自光州固始,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复杂性。

最后,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闽台人的姓氏源流在光州固始之外是多么复杂,但总离不开中原地区这一根本。因为中原地区毕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姓氏的主要发祥地,许多姓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如从闽台最有影响的陈、林、黄、郑、蔡、王、杨、谢、何、胡、赖、叶、廖、苏、江、罗等姓氏的发源地和郡望等方面考察,其根源无不在中原地区。

其中陈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淮阳一带,其郡望“颍川长社”即今河南长葛,“开漳圣王”陈元光便是由“颍川堂”进一步分省到光州固始的;林姓发源地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淇县一带,其所尊奉的始祖比干墓至今仍完整保存在了卫辉境内;黄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的潢川县,其最早的居住地黄国故城就在今潢川县城西北隆古乡境内;郑姓发源于今河南中部的郑州地区,其郡望“荥阳开封”所指即今河南开封西南25公里的古城村一带;蔡姓发源于今河南中南部的上蔡县,其主要郡望之一的“济阳”所指即今河南民权县的东北部一带;王姓的陈留、新蔡、新野、河南、洛阳、汲郡、王城、开闽、三槐等郡望或堂号也都发源于河南,分别相当于今天河南的开封、新蔡、新野、洛阳、卫辉等地;杨姓的发源地在今河南西部灵宝一带,其郡望“弘农”所指也是这里;谢姓发源于今河南唐河、南阳一带,其郡望“陈郡”所指即今河南太康;何姓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的中部,新郑等地是其早期的居住地区;胡姓发源于今河南的淮阳和堰城等地,其郡望“新蔡”至今仍名新蔡,是河南中南部的一个县;赖姓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部的息县,其早期居住地即今息县东北37公里的包信赖亭;叶姓发源于今湖南中部的叶县,其郡望“南阳”所指也是叶县;廖姓发源于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其郡望“汝南”所指即今河南汝阳;苏姓发源于今河南温县,其早期居住地已在县中西部的招贤村一带发现;江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的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郡望“济阳”所指也在今河南民权东北部一带;罗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罗山县,其姓氏来源与县中的大小罗山山脉有关;等等。

据研究,目前在闽台地区人口最多的100大姓,其根源十有七八与中原有关。

总之,通过上述可以看出,闽台姓氏的来源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与中原地区的光州固始有密切关系。无疑,中原地区或其所辖的光州固始也正是闽台人及其姓氏的祖根渊源所在。

文献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