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固始县说
我们主张陈元光是固始人。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反对此说的人认为:“固始县都找不到有关的可靠证据。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固始县志》只详载比陈元光之后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问题,而未记载陈元光的入闽事迹,故不能说他是固始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固始县志》明确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张、黄、陈、郑四姓入闽,闽人称之为固始人”。在这里陈姓自然是包括有陈元光在内。这里还有一问题就是现在新旧《唐书》没有陈元光传,所以使陈元光的籍贯产生很多问题,为何唐史不载陈元光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唐平蛮碑》曰:“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顺为边患,明皇遣内常侍高守信讨之,拔其九城,此事新旧《唐书》及野史皆不载。”在这里,黄超云先生说“可见边远州县,讯息不通。唐代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八百多个,其军事、政刑、官吏,新旧《唐书》阙载多矣,岂止陈元光、高守信其人其事哉”?此说很正确,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现保存的《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佐证此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原有图和志共40卷,图的部分在唐时就亡佚了。大体上保存42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19、20、23、24、35、36卷。今天流传下来的只有34卷了。从中华书局点校后的《元和郡县图志》看,其中岭南道有的全缺州,而且其他州所保存所记的内容也都非常简略,可能是由于周边情况,因道路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因此,陈元光在边区是一个刺史地方官,因此新旧《唐书》不立传,那是很自然的,不能因此就否认陈元光不是固始人。
一些人又认为:“明朝曾先后三次修纂《漳州府志》目前仅见万历志,万历《漳州府志》开始了伪造的过程,陈元光‘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万历《漳州府志》仍保留了‘其先河东人’尚不敢全盘否定前人的结论,但‘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之说已出笼,伪造郡望初露端倪,自万历始,经明末、清至民国初,陈元光为河南光州固始人的伪造过程不仅完成,而且成了‘信史’。倘置前之说于不顾,而信千百年后的伪造实乃本末倒置。”
以上说法我们看一下唐代漳州人潘存实所编撰的《陈氏族谱·漳南陈氏世系记》的记载,此着算是最早最详细的记载。曰:“漳南陈乃河南光州固始之世家也。景文为汝南别驾……别驾有子曰伯绍,任合浦太守,有惠政于民,民像而祀之,即今廉州陈王祠是也。公生四子,克耕者事为左玉铃卫大将军,传其子政,奉命戍闽,是为漳南望族陈氏之始祖。”唐欧阳詹撰《龙湖行状》曰:“公讳元光,宇廷炬,号龙湖,行百五十三,光州固始人。”
潘存实其人,谢重光先生也承认是唐代人。他说:“所得唐代漳州登进士,明经科第者只有周匡业、周匡物、潘存实、谢翛数人。”因此,潘存实所记述陈氏世系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唐欧阳詹的记述也是真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说陈元光是固始人的说法不是伪造的,明伪造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关于陈政戍闽和陈元光事迹,康熙甲子(1684年)重修《漳州府志·宦绩》曰:“陈政,宇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政以从征功拜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又说:“陈元光宇廷炬,政子也。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随父政领军入闽,父卒,代领其众。进正仪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伊建漳州……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明代何乔远所撰《闽书》叙陈元光及其父事迹略同,亦直书陈元光为“固始人”。
《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已有陈克耕“世居光州固始县浮光山”及“陈元光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的记载,而后《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固始县志办公室编的《固始概况》均记陈元光为河南光州固始人。至今河南固始县的陈集乡还保留有陈将军祠,正堂上书“威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将军祠值得我们注意。跟随陈政入闽的府兵将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许天正、李伯瑶、卢如玺、丁信等人,皆为固始人。
1.许天正,宇允心,号云峰。1938年刊《福建通志》总卷35《唐宦传》记载为“汝南人”是不确切的,道光《福建通志》卷122《唐宦传》载为“固始人”应是正确的。
2.卢如玺,固始人。入闽后兴建屯营于云霄修竹里,与陈元光、许天正等一起,开拓山林,为以后漳水之北建置漳州(治所在今福建云霄)奠定基础。
3.丁信,固始人。通经术,喜吟咏诗,练达业务,陈政引为军咨祭酒。
4.沈勇也是固始人。原名彪,宇世纪,因作战勇敢唐高宗赐名勇,妇吴氏随行,初任军牒祭酒,漳州建置后,授司马分营将。
5.郑时中,固始人,妇史氏。初任府兵。据厦门大学图书馆《台湾马巷郑氏族谱》记载,称他为“大臣”并云:“陈将军(元光)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本。”《漳林郑氏族谱》手抄本,成于民国初期,原谱已失,后据原藏谱人郑仲章回忆整理。
当时陈政率领了府兵3600多名,从征将副将许天正,营以下123员。陈元光以鹰卫将军身份,随同父亲陈政领军赴闽。根据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当时跟从陈元光入闽的主要将士有“婿卢伯道,戴君胄,侄士李如刚,前锋将许天正,分营将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等五人,军咨祭酒等官黄世纪、林孔着、郑时中、魏有人、朱秉英等五人,府兵校尉卢如玺……十六人”。以上列举的将领,很多都是固始人。在这里也可以证实际元光也应是固始人,不然不会带这样多的固始人入闽。
四、河南潢川说
最近有人写文章表示赞同《福建史志》总39期发表肖林同志《陈元光籍贯窥探》一文所作的结论“认为陈元光确切的籍贯是河南光州无疑”。又认为“光州——弋阳——潢川同为一地”得出结论认为陈元光原籍“在河南潢川县”。此说值得研究讨论。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明确指出,光山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为光州治。治所即今河南光山县。大业初为弋阳郡治。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光州治。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改为期思县,寻复为光山县。南宋末废。元至元十二年(1277年)复置。清属光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弋阳县,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又指出曰:“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三国魏为弋阳郡治。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改为北弋阳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为弋阳县。治所移至今潢川县。北齐改为定城县。”可见弋阳县治所有很大变化,今潢川县地与古治所在今潢川县西北12里隆古集附近。
弋阳郡三国魏文帝置,属豫州。治所在今弋阳县(今潢川县西北12里隆古集附近)。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地。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北魏属豫州。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属光州。治北弋阳县(今潢川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治弋阳县(今潢川县)。北齐郡治弋阳县改名定城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移治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广州。太极元年(712年)还治定城县(今潢川县)。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光州。
从以上所叙述的光州、弋阳、潢川三个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的过程来看,光州、弋阳、潢川应为三地。光州在西,潢川在今光山东北。怎么能将光山、弋阳、潢川说成一地呢?其间隋大业初治光山县,后又武德改为光州,太极元年还治定城县(今潢川县),天宝复为弋阳郡,乾元年间改为光州,这是名称的演变,但不能说光山、弋阳、潢川为一地。
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光山是因境内有山为光山而得名。“光山,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而“定城县,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弋阳城,武德三年置豫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古黄国地处淮水南岸,当今河南省之潢川。汉代为弋阳县,属汝南郡。清时属河南汝宁府光州境。有黄水流经光州,黄因水得名”。
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说:“黄故城在州西十二里,春秋时黄阳。”“弋阳故城在州西,本汉县,属汝南郡”。“光城故城,光山县治,刘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光城县”。又说“黄川故城,在光山县西南,后魏置黄川郡,治定安县,梁废入光州,《寰宇记》故黄州城在光山县南四十里,相传古黄国别都,以带黄水故名”。从以上看来,怎么能把光山、弋阳、潢川说成一地呢?其间名称虽然变迁,但是不能把光州、光山说成是潢川,一些人认为陈元光是光州人,是不很确切的,必须说是光州固始人。这样才是正确的。一些反对此说的人认为:“许多地方志都把陈的籍贯以光州和固始并提,实是不同的”。
又认为:“光州,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今光城(今光山),唐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潢川县),唐大业及天宝至德时曾改光州为弋阳郡,元复光州,1914年改潢川县。”在这里应值得注意贝先生把光州说是州名,这没有问题应是正确的,但是州下面还管有县。从《元和郡县图志》地理书上看光州辖县管县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其中陈元光为固始人,不说陈元光为固始人,只说光州人,怎么能叫人了解陈元光的原籍是在河南哪里呢?光州的治所在历史上有变迁,但1914年改为潢川县,恐怕不确切。据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潢川县1913年改光州置,属河南汝阳道,治所即今河南潢川县。
1927年直属河南府”。在此应注意两点,第一,年代是1913而不是1914,改光州置潢川县,是废除州,而不是将光山县改为潢川县,光山县仍然存在,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所以光山、潢川同属为河南道,是河南东南边上的两个重要交通枢纽,从来没有人把光山县叫潢川县的,光山县与皖、鄂邻省。历史上,把光山县与潢川混为一的说法是主张陈元光为潢川人的主要根据。潢川与光山历史沿革不同,光山从没有在历史上叫过潢川,潢川在历史上也没有叫过光山。值得注意,潢川县武德年置弦州,乾元初为光州弋阳郡治定军。宋为光州弋阳郡光山军,南宋更名蒋州,寻复故,仍治定城,其治所在定城,并在今潢川县,因潢川县是1913年才设置的。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陈昌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