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魁
一
陈、林、黄、郑四姓都是起源于河南的姓氏,但是在当今福建和台湾人口中,陈、林、黄、郑四姓的比例要高于全国,更高于河南。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中原陈、林、黄、郑四姓人口在历史上最早南迁入闽有极大的关系。
历史上,中原士民曾四次大规模南迁,而陈、林、黄、郑四姓为每次南迁都包括的姓氏,且是最早入闽的一批姓氏。陈、林、黄、郑四姓经过这四次南迁入闽,对当今福建、台湾人口姓氏特点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晋末年,中原士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唐林谞《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陈、林、黄、郑四姓先入闽。陈、林、黄、郑四姓为最早入闽四姓。南宋泉州晋江人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记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邱、何、胡,昔实先之……隋唐户口既蕃,衣冠始集。”其中也把陈、林、黄、郑列在最早入闽八姓的前列。乾隆《福州府志·外记》中引路振的《九国志》也有同样记载。今天中国大陆所形成的陈、林、黄、郑四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是由此引起的。
唐总章年间,中原士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兴父子带兵入闽平定“蛮獠啸乱”,奉朝准建置漳州及属县。据统计,陈元光父子入闽所带府兵将士与眷属共有84个姓氏,其中包括陈、林、黄、郑四姓。
唐代末年,中原士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唐朝末年,中原动乱,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领乡民义军入闽,除暴安民。昭宗诏授王审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太祖进封王审知为闽王。随从“三王”入闽,开发建设闽地的光州固始籍民5000多人。据《八闽祠堂大全》等资料记载,随从“三王”入闽的姓氏有83个,陈、林、黄、郑四姓也均在其中。
北宋末年,金军占领开封,中原士民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在这次着名的“宋室南渡”过程中,大批皇亲国戚、官吏、平民向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迁移。陈、林、黄、郑四姓为官者与家属及四姓其他平民许多人迁至福建。
陈、林、黄、郑四姓经过四次入闽,尤其是第一次入闽,对福建人口姓氏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唐代这四姓的两次入闽,又对这四姓人口在福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明清以后,福建人许多渡海入台。现在的台湾人有80%来自福建,这也使福建的姓氏人口特点带到了台湾。在福建和台湾,陈、林、黄、郑四姓中,陈、林、黄三姓均排在姓氏人口的一、二、三位,只有郑姓略有差异,福建的郑姓排第7,台湾的郑姓则排第13位。在福建和台湾,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就是闽台姓氏人口特点的生动写照。而在陈、林、黄、郑四姓的起源地河南,这几个姓氏所占的人口比例则大大低于福建和台湾,这就是历史上中原人南迁带来的后果之一。
下面是福建及福建三个城市排名前10位的姓氏:
福建:陈、林、黄、张、吴、李、郑、王、刘、苏。
泉州:陈、林、黄、王、李、吴、张、郑、蔡、苏。
莆田:陈、林、黄、郑、吴、张、李、杨、刘、蔡。
福州:林、陈、黄、郑、王、张、李、吴、刘、杨。
而台湾十大姓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
请看下表:
figure_0204_0001
因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对陈、林、黄、郑四姓的入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情况进行一一考证,而仅结合黄姓家谱所载,就历史上黄姓南迁及其在闽台的发展和兴盛情况略作考述。
二
源于河南的黄姓是从中原较早南迁的姓氏之一。黄姓南迁之后,在福建获得了极大发展,并播迁台湾等地,使黄姓成为当今闽台名列前茅的大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其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而据何光岳先生《东夷源流考》,出处山西的黄国为河南黄水迁来的,因此。黄姓之根在河南的潢川。
源出台骀的黄姓,起初主要分布于山西一带,许多人在晋国任职。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晋国的一次宗族斗争中,这支黄姓的代表人物黄渊被杀。此后,这支黄氏日渐衰落,而源出河南潢川的黄姓却一直子孙兴盛,当今绝大多数黄姓人都是这支黄姓的后裔。今河南潢川发现春秋时期黄国多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如黄君簋、黄父盘、叔单鼎等,说明当时黄国文化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三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他们由原黄国王族沦为楚国臣民后,经过300年痛苦中的挣扎,终于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生产和生活,通过征战、仁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黄姓宗族的声威。其余多散居今湖北省境,并仁于楚国,今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名,盖因黄姓人迁居而得名。战国晚期,在异军崛起的黄姓家族中,黄歇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黄姓宗族之代表。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仁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元代黄姓着名文人黄溍在《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仁楚者有黄歇。”各家黄姓族谱,也无不说黄歇是古黄国的后代,但关于黄歇的家世、生平、后裔情况,则各种传说不大相同。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到底在楚国什么地方,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广舆记》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清代于此设立春申镇。由此可见,黄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代。
黄歇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故墟,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黄歇子孙众多,又散处各地,他们在政变后,确实有大部分被满门抄斩灭族,但也应有许多幸存者,他们或逃于外,或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延续下来。据载,春申君的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一支为东吴派,如吉安双井谱所记的黄歇之子黄堂。第二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传说是黄歇长子黄尚的这一支,此支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第三支即迁居黔中府。第四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第五支为楚王熊扞一支,实为春申君的私生子。
有关黄歇的遗迹布于河南、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除前面介绍的河南潢川春申君黄歇之墓外,湖北武汉有黄歇墓,安徽淮南有春申君墓,上海有春申君祠,江苏苏州有春申君庙,江苏江阴有君山、黄山,江苏无锡有春申涧,浙江湖州有下菰城遗址,湖北监利有黄歇口,湖北沙洋有黄歇村,这些遗迹和地名都与春申君黄歇有关。春申群黄歇死后,黄姓的发展陷入低潮。但原黄国子民及春申君后裔一直在各地默默生存,至两汉时期,多支黄姓大族竞相迸发,开启了黄姓发展史上新的时代。黄极忠、黄霸、黄石、黄香、黄琼、黄盖、黄忠、黄宪、黄承彦等等,都是这些黄姓家族中的佼佼之士。
两汉黄姓大族多出于江夏郡望和淮阳阳夏郡望,淮阳阳夏黄姓的代表人物是“循吏”的黄霸。
黄霸,宇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多数黄姓家谱都认为黄霸是春申君的直系后代,出自黄歇长子黄尚之子黄广。黄霸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第五子黄刘一支留居于淮阳阳夏,一支分居陕西云陵(今淳化),另一支徙居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东北),还有一支则在其封地建成侯国(今河南永城市)居住,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他的成名之地颍川(今河南长葛市)。史载,黄霸“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可见黄霸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荣显发达。东汉时期,汝南慎阳黄氏因出了个才倾天下的大才子黄宪而名扬于世。据多种族谱记载,汝南黄宪家族是淮南黄霸的后裔分支,出自黄霸八个儿子中的第二子黄宏一支。
四
关于黄姓的郡望,魏晋门阀制度初兴之时,黄姓的郡望已有江夏、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晋安等七八个之多。
隋唐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的郡望也有变化。总计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共有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等12个。
在黄姓历史长河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无可争辩地要推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无下无双”。今天海内外数千万黄姓子孙,都无不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江夏黄氏虽然在东汉时期即已形成,但江夏黄氏为天下所知还要归功于黄香,所以当今黄姓人多以黄香为江夏黄姓始祖。几乎所有的族谱不约而同地认为黄香的江夏黄氏是西汉丞相黄霸的后裔分支。黄香传记见于《后汉书》、《东观汉记》、《楚国先贤传》等书,他被尊为后世天下黄姓江夏大始祖。
五
随着江夏黄氏宗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一些富有开拓性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汉魏之际的南阳黄氏,便是较早从江夏黄氏中分离出来的一支。
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为黄琼的长子黄守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称:黄子廉,名守亮,为尚书令黄香之孙。黄守亮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至此,子孙落籍南阳,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
黄忠死后被追谥为“刚侯”。其子名叫黄叙,很早就去世了,因此没有后代。
黄忠弟弟黄贲生两子:长子和璞,次子自溟。黄自溟徙居豫章南昌县洗马池,临终时对诸子留下遗言,称丰城山清水秀,死后要葬在这里。黄贲死后,子孙果遵遗嘱将他葬在江西丰城,并徙居此地以守墓庐,后裔遂繁衍成今江西丰城黄氏的一支。黄贲长子黄和璞则继续留居南阳。黄和璞生一子黄觉,宇先和。黄觉的子孙,在南北朝时的大动乱中也多迁居江南。
南阳黄氏是江夏黄氏最为着名的分支,由南阳黄氏产生出来了零陵黄氏,另外,淮南的黄祖家族也是南阳黄氏的分支之一。
今河南南阳有黄忠故里,位于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响铺村,现有“季汉后将军刚侯黄忠故里”石碑一通,此外,还有演武厅、饮马池、灌花井等遗迹。
据《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黄盖)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可见,黄盖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而黄子廉则是南阳黄氏开基始祖。这就说明,江夏黄氏分支南阳黄氏枝大枝茂,从中分出了零陵黄氏,而零陵黄氏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国吴名将黄盖。”
六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西晋末年,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高潮,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中原人结族南迁,到达闽、粤等地。
关于晋末黄姓人南迁,有这样一个传说。
五胡乱华,中原残破,干戈挠混,民不聊生。有黄姓弟兄数人,各自逃难时,分其祖产后,剩一大锅置于灶上,不宜分享,怎么办?老大提议给幺兄弟,因其年幼,应予关顾。老幺不接受,并说大哥年高,维持家业,辛苦劳累,应该由老大享受。相互推让,一不小心,大锅掉地,“当”的一声,破成数块,众兄弟均叹惜不已。大哥感叹曰:“釜破不能复圆,正像我们兄弟逃难各奔东西一样,此乃天意。”虽成碎片,乃是先祖血汗之物,不能丢弃,各捡一块为纪念,有捡边者,有捡底者。故有得边者为“锅边黄”,得底者为“锅底黄”之谣传。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入居福建。《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关于“八姓入闽”的史实,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称: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固始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谱志所载,不但与西晋末年中原士民南迁的史实相吻合,而且移民的时间与当时福建设置“晋安郡”的时间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