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58

第58章 从开漳圣王探索固始原乡

林瑶棋

一、前言

对固始这个地名,台湾人知道的恐怕不多,在台湾人的心目中,固始是一个缥缈而遥不可及的地方,原因是台湾人只知道原乡是在唐山,至于唐山人的原乡是固始,那就很少人去关心它了,因为从迁徙的历史来看,固始只能算是唐山人的原乡之一。

再说,自从清末乙未割台之后,加上半个世纪国共内战的对峙,实际上两岸已经隔离了100多年,因两岸同胞长期不互相往来,现在的台湾人连原乡的唐山地名也所知有限,更何况是遥不可及的固始。

尽管固始对台湾人是陌生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学者或开漳圣王庙的神职人员,尚能知道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家乡就是中原光州固始,也许他们不知道固始在哪里,但起码他们知道在固始这个地名。

开漳圣王在台湾是信徒相当众多的神明,据估计超过800万人。开漳圣王之所以香火如此鼎盛,是因为信徒不只是那四成的漳州人,连许许多多的泉州人或其他地区的移民也一样是开漳圣王虔诚的信徒,因为台湾是一个移垦社会,任何地域来的移民都杂居在一起,经过三、四百年的族群融合,他们早已没有地域观念,已融合成为台湾的新兴汉人族群,并且也不再计较自己所膜拜的神明在唐山是什么地方神明。

在台湾主祀开漳圣王的庙宇有380多座之多,其他有副祀开漳圣王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在这300多座主祀开漳圣王庙宇中,他们有的组成联谊会,这种联谊会除了互相交流联络感情之外,他们亦共同研究开漳圣王文化,使更多的台湾人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开漳圣王开拓漳州的丰功伟绩,因而从饮水思源的内心中产生更虔诚的信仰,好让开漳圣王的香火更为旺盛。

二、台湾人信仰的开漳圣王

台湾人从开漳圣王庙的文化传播,得以了解开漳圣王平定蛮獠、建立漳州的丰功伟绩,台湾人之认识陈元光,开漳圣王庙宇的文化传播功不可没。

据传,开漳圣王姓陈名元光,宇廷炬,号龙湖。唐初,光州固始人。出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逝世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享年55岁。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归德将军陈政领58姓7600军民自光州固始入闽,剿伐蛮獠啸乱。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其父逝世,弱冠即代父领兵众,厉兵秣马,显统御之才华。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请朝廷建漳州府于今漳浦县绥安。到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蛮獠畲族苗自成、雷万兴等,聚众劫舍,蛮横无比,陈元光率轻骑征讨,却不幸于景云二年(711年)被畲族军首领蓝奉高所杀,为国殉职。

陈元光死后,朝廷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临江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追封颍川侯。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又追封为开漳圣王。

最早为陈元光立庙奉祀是在唐开元四年(716年),距他殉职仅仅五年而已,该庙立于今漳浦城西郊约一公里许的西宸岭,谓之威惠庙,俗称西庙,是为开漳圣王的开基祖庙。可惜这座一千多年的祖庙,已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直到近20多年来,两岸人民可互相往来,台湾的开漳圣王庙跨海到这座祖庙进香者络绎不绝,台湾的虔诚信徒们又把它重修,今天的威惠庙祖庙又是一座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大庙宇,只要你走进到这座大庙的山门,内心自然而然对开漳圣王肃然起敬。

三、陈元光对漳州地区的功绩

史料记载,潮、漳、泉一带自古以来,即是蛮獠的动荡地方,在唐人文集中,陈子昂写的《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志》里,颇有描述涉及畲族早期历史的情况,墓主高君就是高琁,是唐朝开国功臣高士廉的孙子,在朝廷政治斗争中被贬为循州司马(今粤东、闽南),永隆二年(681年)发生了岭南土着反抗朝廷,高琁受命平定这次反抗事件,在战事过程中遇疾卒于南海,由这篇墓志文献中可知在唐初,粤东、闽南还是一个南蛮的化外之地。

陈元光父子带领58姓7600人征剿今潮、漳地区,他们也从中原带来高水平的汉文化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使潮、漳地区落后的畲族人因而进入高水平的文明社会,他的功绩为后人所歌颂。

陈元光治理漳州时,在政治上,他于军事镇压时,是“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后继之以抚绥政策,教化为主,对投降者给予安置,对畲族人居住区,规划为“唐化里”,给予自治权,禁止汉人侵犯。

在经济上他奖励农耕,积粮备荒,对商贩活动给予优惠,并兴办陶瓷和炼铁及各种经济价值之生产。

在文化方面,他认为教化是安邦治国的根本,军事镇压只是一时的权宜措施。其本是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发展伦理法治的社会。他把设立学校看成与建立政权同样重要。据说,闽南的第一家书院——“松州书院”,就是陈元光开创漳州时期所兴建的。

自陈元光开漳后,这本是蛮獠落后之区,其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与中原的距逐渐拉近,到宋元之后已与中原文化水平相等,俨然已成为已开发的汉人地区。

四、有关陈元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陈元光真有其人吗

笔者祖先是来自漳州府漳浦县,280年前祖先由唐山过台湾,所以对于自己原乡的神明特别感兴趣,尤其漳州人聚居的地方必有开漳圣王庙,可见我们漳州人非常崇拜陈元光。

陈元光这样有丰功伟绩的历史大人物,他的英名必留青史,可是为何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陈元光的名宇呢?

可是有关陈元光却有不少文献留在明、清之后的地方志或陈氏族谱中,例如:唐高宗李治的《诏陈政镇故绥定县地》载于清康熙版《漳州府志》、陈元光的《请建州县表》载于《全唐文》卷164、唐武则天的《敕陈元光建州县》载于《陈氏族谱》、唐玄宗李隆基的《赐故将军陈元光诏》载于民国版的《颍川陈氏开漳族谱》、陈元光的诗集……这些属于重要文献为何没有登载在国史上,而且是出现在近千年后的地方志或族谱上,无不令人费解。

平乱或建置州县,任何王朝都会认为是皇帝的丰功伟业,必然会大书特书于史书上歌功颂德一番,为何新、旧《唐书》或《资治通鉴》都只宇不提陈元光平定蛮獠?无不让后世的人对陈元光这个人的真实性感到怀疑。

2.唐初平定蛮獠,开发漳州的真实性

其一,我们从陈子昂写的《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志》的文章中,有叙述到永隆二年(681年)发生了南蛮土着人反抗朝廷事件,由这篇墓志可以证明与陈元光同一时间,唐朝确实在南蛮平乱,也就是说,唐初就已积极在开发漳、潮地区。

其二,在《新唐书·南蛮传》有这一段记载:“……大抵剑南诸獠,武德、贞观间数寇暴州县者不一。巴州山獠王多馨反,梁州都督庞玉枭其首。又破余党符阳、白石二县獠。其后眉州獠反,益州行台郭行方大破之。未几又破洪、雅二州獠,俘男女五千口。是岁,益州獠亦反……贞观七年,东、西玉洞獠反,以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平之。十二年,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击破之,俘男女三千口”,由这段记载文章中,足可证明在唐初就已积极经营南蛮地区。

其三,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的中原古汉语,因此常有人说,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例如伊(他)、走(跑)、着(筷)、卵(蛋),困(睡)、拍(打)……这些古诗文用宇还很多保留在闽南语词汇中,可见南蛮的开发确实是自唐朝即已积极在进行。

从以上几点的说明,足以证明在1300多年前的唐初,确实有平定蛮獠,开发漳州的历史纪录。

3.旧例无改,新例无设

台湾人有句俗语:“旧例无改,新例无设”,意思是台湾人的一切风俗习惯都沿用唐山的旧例,少有创设新例者。我们以坟墓或祖先牌位为例,唐山原乡的祖先并没有把中原原乡地名标示在墓碑或祖先牌位上,他们来到台湾后就无旧例可循,只好仅标示唐山的原乡地名。

一般来说,台湾人都是标示唐山原乡的县邑名,例如:同邑(同安)、晋邑(晋江)、诏邑(诏安)、金浦(漳浦),他们从来没有人标示中原原乡之地名。事实上,在台湾的闽、粤人后裔家族中,他们的墓碑或祖先牌位,都只标示祖籍地或郡望之名称,却从没有标示中原原乡县邑地名,当然更不会出现固始这个地名。

台湾确有部分的人在墓碑或祖先牌位上标示堂号,例如西河、扶风、清河、济阳……之类的地名,但那是隋唐时期的郡望名称,是中古时代的州郡地名,并非中原南渡前的原乡县名,其中也没有固始这个地名。通常台湾的少数民族汉化后,他们也一样借用汉人的郡号,例如很多少数民族改姓潘,他们的墓碑就标示荥阳,改姓洪的人就标示敦煌。

4.闽粤人自称唐人

闽粤山岳绵延不尽,所以唐人住的地方叫唐山。一直以来,闽粤人喜爱到海外打拼,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东南亚或欧美),都称自己是唐人。笔者在七、八年前,曾经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Tahiti)观光,那里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关帝爷庙,主持是一位约70岁的华妇,她只会讲法语和客家话,是第三代华侨,我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是唐人,我再问唐人从哪里来的?她答是唐山来的,我再问唐山是否中国?她答说不知道。

闽粤人何以自称唐人?吾人认为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朝廷强迫蛮獠人是唐朝的子民,另一可能是自认文化水平低的蛮獠人想高攀文化水平高的唐朝汉人。不管哪一种可能,从唐人这个称呼足可说明漳、潮蛮獠地区确实在唐代开发的。

以上四点是我们研究开漳圣王文化值得探讨的地方,可是笔者多次到各地开漳圣王庙做田野调查,他们的神职人员多数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探讨。

五、闽南人有关陈元光的野史传说

闽南人认为唐初开漳圣王陈元光征剿蛮獠,所指的蛮獠就是以畲族为主的百越族,这些畲族古代都是住在山洞或土寨里,所以在闽南地区有许多地名仍然沿用“坪”、“寮”、“洞”、“寨”。也因此迄今仍有很多闽南人或客家人还认为自己是汉畲融合族群的后裔,因为他们还保留下许多畲族的残俗。

根据畲族人世代相传的一首叙述他们祖先历史的诗歌叫“高皇歌”,该首歌记载畲族的祖先最早住在潮州(当时潮州属闽南蛮獠地区),并记载其迁徙经过:“兴化古田住久长,三姓开基在西乡(闽西),西乡难住三姓子(蓝、雷、钟),又搬罗源过连江。”这首诗歌可以说明今日的潮州、漳浦、诏安、南靖、平和、华安、闽西等闽南地区都是他们的故乡。有三个汉姓是他们已经汉化后的畲族人,这首诗歌表示他们汉化后仍然有流离失所的无奈。

他们的无奈从闽南人一则畲俗就能说明。据说闽南人及台湾人的女人出嫁时,需要穿白布内衣裙,意思是说,当年陈元光所率汉人来到漳潮地区后,不但滥杀畲族无辜,还要霸占畲妇,畲妇为了对亡夫表示贞节,就穿着白内衣裙勉强嫁给汉人,婚后这套白内衣裙洗净后妥为保存,作为将来年老临死时穿用的“返祖衫”。所谓“返祖衫”的意思是穿着白内衣裙到阴间见亡夫,以表示对亡夫守贞节。台湾人这种“返祖衫”的习俗在三四十年前还可见到,直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社会后,一般年轻人已难接受这种古老的风俗习惯,今天的台湾人可能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五、结语

台湾人的原乡是唐山,唐山人的原乡是固始,所以固始对台湾人来说,那是祖先的原乡,是遥不可及的地方,所以台湾人除了部分学者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固始这个地方。

一千多年前,固始人陈元光开发漳州,建立州县,被漳州人奉为开漳圣王,三、四百年来,唐山人东渡来台,也把开漳圣王带到台湾来膜拜,其香火之鼎盛少有其他神明能出其右。台湾人透过开漳圣王文化的传播,不但认识了开漳圣王,认识了漳州人的原乡,更渐渐地知道了固始,让我们知道古时多次的汉人南迁,多数从中原光州固始出发。吾人猜想,古时候的固始,一定是一个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的县邑。所以台湾人在虔诚的膜拜开漳圣王之余,要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心情来纪念唐人的祖地——固始。

很感谢“2008年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国际研讨会”主办单位的邀请,让我们有这个机会来到固始,认识固始,更愿意把汉人南迁的这个圣地带回台湾,让更多的台湾人知道固始。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林瑶棋,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长,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源流》杂志发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