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59

第59章 论固始移民对闽南文化形成及传播的影响(1)

何池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区域文化,它源于中原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东南海疆古闽越族文化在几个世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碰撞与交融而逐渐形成的。随着闽南人口的迁徙,这一区域文化首先随着闽南人在明清时期开发台湾而延伸到了宝岛,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还随着闽南人的漂洋过海远播到东南亚各国的闽南方言区。据有关资料统计,至今全世界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在一亿五千万人以上。那么,古闽越文化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与中原文化产生碰撞与交融而形成闽南文化的呢?又怎么传播到台湾呢?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历史上的中原移民入闽

(一)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游地区),故河南有“中州”、“中土”之称。4000多年前,河南就是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现在简称为“豫”。史学界普遍认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因此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仅河南起源的姓氏就占了中华姓氏的五分之一。尤其是固始,该县地处江淮之间,自古是中原人口第一大县。隋末唐初固始县就有人口4-5万人,居当时河南地区县级之冠(现全县有160万人口,仍是河南人口第一大县)。这里有许多诸侯封国,是中华民族许多姓氏的源头。又因地处古代中原人南行东部大通道的枢纽地带,从这里大量输出人口和姓氏便成为历史的必然。据固始地方史记载,西汉初年,汉武帝北迁闽越人于江淮间,闽固两地的血缘纽带由此搭起。之后从固始移民入闽便源源不绝,仅从东晋至五代比较大规模的对闽南较有影响的就有三次,一是东晋永嘉之乱,中原八姓衣冠南渡,半数以上从固始入闽;二是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南平乱及其随后跟魏妈入闽增援的唐府兵大多为河南固始籍子弟;三是五代的“三王”(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如今来自海内外各姓氏宗亲纷纷到固始的“寻根热”成为全国最独特的一大景观。

(二)固始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入闽

1.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其中固始人居半

晋武帝于公元290年逝世后,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开始,北方匈奴贵族刘渊、羯族石氏、鲜卑族慕容氏、氐族符氏、羌氏姚氏相继称帝,分据中原,争战不已,史称“五胡之乱”。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是“五胡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故称“永嘉之乱”。永兴元年,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之后,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晋元帝司马睿东渡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收辑人心,义安江左,南方荆、扬、江、湘、交、广之地,比起烽烟四起的中原安静得多。于是中原士民相率举族南迁,避难斯土。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载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这八姓是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逐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这些南迁的中原士民,有多少人来自固始,有多少人入闽?史料缺乏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固始移民占一定数量,也有不少进入闽地。根据是《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陈、郑、林、黄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又据固始《黄氏宗谱》记载:固始黄姓“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流闽者百五十余户”。

2.唐初陈政、陈元光奉诏入闽南平乱与开发

唐高宗执政初年,闽南一带还是中央政府管理的盲区,这里的“蛮獠”山越族酋长连结汉族中的一些反唐势力,在福建的泉州(治在今福州)和潮州中间中央政府政令鞭长莫及的双不管地带,攻城略地,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破坏。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奉诏率领府兵三千六百名,将领一百二十三员,风尘仆仆从中原千里戍闽南安边,拉开了唐王朝绥靖与开发东南边陲战略部署的序幕,年方13岁的陈元光随行。之后,因唐军“兵困九龙山”,陈政母亲魏(箴)太夫人亲率3000援军来援,戍闽唐军才得以进军蒲葵关(今盘陀岭),打开了蒲葵关天险,进军云霄地界,屯营火田。从总章二年起,到永隆元年(680年)八月陈元光最后在蒲葵关(今盘陀岭)消灭“蛮獠”部队主力,基本肃清动乱根源,前后达11年之久,陈元光也在残酷的战争烽烟中成长起来。

这前后两次分别由陈政、魏妈率领赴闽南的固始“河洛郎”连同家眷、随军能工巧匠共达万人左右,可考的姓氏有陈、马、王、沈、李、卢、戴、汤、何、陆、林、杨、方、张、吴等85姓。而当时闽南“泉潮之交”的漳州区域,还是地广人稀的“炎荒绝域”,当时这片地区才有人口1690户,以平均每户5人计算,才有人口8000多人。也就是说,陈政、陈元光所带来的戍闽将士及其家眷、能工巧匠总人数在当时已超过本地居民数。

3.唐末五代“三王”(王绪、王潮、王审知)的移民入闽

唐末王潮是光启元年统兵来闽的。《新唐书·僖宗纪》载:光启元年正月,“王绪陷汀、漳二州”。王绪起义军进入福建后,发展很快,“八月,绪率部至漳浦,有众数万。”部队一直活动在漳浦至潮州一带,因道路崎岖,筹粮困难等原因,王绪下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可是,王潮兄弟不忍离弃与自己同甘共苦、千里相随的老母亲,于是,与王绪产生了矛盾。随着部队的壮大和发展,王绪忌才多疑的性格也逐渐暴露出来。“见将卒有勇略逾己及气质伟岸者皆杀之。”疯狂到连自己的妹婿、前军先锋刘行全也不能幸免,搞得军中人人自危。结果,王潮联络一些将士在南安篁竹中设下伏兵,杀掉王绪,众奉潮为首领。

王潮领军后一改王绪“所至剽掠”的作风,军风整肃地过境泉州,给泉州的老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那时泉州的百姓正饱受刺史廖彦若贪暴的苦难。耆老张延鲁等众奉牛酒赶到沙县请求王潮解救泉州百姓于水火之中。王潮顺应民心,围攻泉州,时间长达一年,至唐僖宗光启二年八月,城破,杀刺史廖彦若,遂有其地。光启四年十一月,唐王朝正式敕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加检校右散骑常侍;翌年又晋封为工部尚书,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加户部尚书。大顺二年,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副之。至此,王潮、王审知完成了对福建省的统辖。

跟随“三王”入闽的将佐、军校、兵士、眷属、民众究竟有多少姓氏,历来说法不一。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称18姓,清代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里,有名讳可考的25个姓。从连横的《台湾通志》又可能查找到27个姓。新编《固始县志》据现存族谱与其他资料统计后,增为34姓。

《泉州文库》杨清江先生从1996年起就对这一情况进行细心考核和增补,他先后从新旧《五代史》、《八闽通志》、《闽书》、《福建通志》、《十国春秋》、《泉州府志》、《八闽掌故·姓氏》等史志、史书和族谱中艰苦查寻,共考证出随“三王入闽”共有王、陈、林、刘、李、吴、郭、谢、郑、周、张、黄等67姓。而关于“三王”率领入闽的固始人数,清末固始进士何品黎考证“王审知带领固始乡民5000人入闽。”《新唐书·僖宗纪》载:进入福建后发展很快,许多老百姓加入义军,“有众数万”,可见,该起义军是进入福建之后,贫苦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才发展到“数万人”。

二、陈元光开漳活动是闽南文化形成的主要影响源

(一)三次移民入闽对闽南文化形成的不同影响

实际上,历史上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还有南宋时期,因北方土地先为金朝所据,后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占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于是又一次出现中原人口南迁浪潮,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超过以前各次南迁的人口。其中当然也包括固始士民,但其迁徙之地以江浙为主,也有一部分进入闽粤地区。

这数次的南下移民都带去了中原文化,都对闽文化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因以下情况而导致对闽南文化影响的程度各有不同:

1.“永嘉之乱”入闽的中原人士遍布“江东”各处。当时的“江东”是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因为靠近中原地带的长江在九江到南京这一江段是从南(偏西)向北(偏东)流向,故当时有“江东”与“江西”之称。汉初的江东指吴中一带,中心在今天的苏州;三国时,孙权以太湖一带作为根据地,当时把吴统治下的整个地区称作江东。从广义上讲,当时的“江东”指整个江南地区,狭义上指太湖一带;相对而言,当时的“江西”也不是今天的江西,广义上讲是指长江以北直至中原一带,而狭义上是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唐开元年间,江南道分为东西二道,简称江东道、江西道,由此出现了具有行政建制意义的“江西”,原来以长江为标志,与江东对称的“江西”便逐渐被历史所淘汰。由此可见,中原士民南迁“江东”的地点十分广泛,包括今天的安徽东南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福建等省。在福建则多集中在闽北、福州、莆田等较早开发的地区,有一些人也到达今泉州地区,中原文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比较显着,现在这些地方还有(福州)晋安区、(泉州)晋江县、晋江等地名可以佐证。因此,《福建省志》载:“相传中州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入闽,主要聚居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漳州地区其时尚未开辟,属“化外之地”,是刀耕火种、以渔猎为主的剽悍的山越人聚居之处,地理上又有戴云山山脉阻挡,故能够进入漳州地区的中原士族极少。所以这次的中原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对这片土地影响微乎其微。

2.唐末至五代的“三王”入闽,虽然带来的起义部队基本上都是固始士民,也有五千多人,但这些人被安置到全省各地,其时福建有漳州已创建220多年,全省有福、建、泉、汀、漳五个府级建制。大部分的固始移民集中到生活环境较好的福州,对闽文化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而当时漳州、汀州相对于福州而言生活环境较差,又被列为下州。因此到漳州定居的固始人士也就相对少一些,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自然就比较弱。

3.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魏(箴)太夫人相继率领的固始军眷入闽南平乱与开发,这是历史上进入闽南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原移民。这次移民因朝廷指示的平乱和开发双重任务,地点也指定在“泉潮之间”的闽南地区。于是,这片号称炎荒绝域的“化外之地”首次有近万名中原固始移民(比当地土着居民人数还多)集中在这里进行战争、生产和生活,而且战争结束后就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世代繁衍,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其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力理所当然也就达到最大化,效果也最为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