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60

第60章 论固始移民对闽南文化形成及传播的影响(2)

(二)陈元光卓着的开漳功绩

1.实施剿抚结合、区分首恶胁从的平乱政策

陈元光自幼饱读经书,深受儒家忠君报国、王道仁政的影响,当乃父陈政在奉诏入闽南平乱八载,惫极劳瘁而逝之后,在平乱战争中长大的他承父职代领戍闽唐军,总结了父亲过度杀戮的平乱政策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元凶既诛,余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诛之则不可胜诛……”。实行了剿抚结合、恩威并施的新政策,区别首恶与胁从,重点打击首恶,即“落剑唯戎首,游绳系胁从”,对参与动乱的广大“蛮獠”山民,则以抚绥为主。通过多种渠道,下力气招抚流亡。这一政策的实施赢得了人心,缓和了民族矛盾,很快击溃了“蛮獠”主力,取得了平乱战争的胜利,结束了闽南一带从总章二年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动荡局面。土着群众“负耒耜皆望九龙江而耒”,荒凉的九龙江两岸“渐成村落,拓地千里”,为创建漳州奠定了社会基础。

2.实行“畿荒一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

对归附的“蛮獠”山民,陈元光“抚而籍之”,免除其赋税徭役,促进了生产。为了进一步促使当地山越民族改变陋习,融入主流社会,促进“胡越百家,愈无罅隙”,陈元光提倡民族通婚,鼓励部将与当地女子结为秦晋之好。这些政策的施行,极大促使汉族和当地土着民族的融合,并推进了还处于部落时期山越土着的封建化进程。

3.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取代刀耕火耨的落后生产方式

唐初,生活于泉、潮之间的山民仍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其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他们“伐山而营,依山而猎”,“火田畲种无耕犊”。针对这一现状,陈元光则积极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如铁器农具,牛耕和曲辕犁,大力提倡精耕细作,兴修水利,使用筒车提灌农田,实行双季稻生产方式。

正是由于这些来自中原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漳州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第一次得到提高,沿袭数千年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至此画上了句号。

4.创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艺术,化蒙昧为敦伦

作为一代儒将的陈元光,深知“兵革徒威其外,礼让乃格其心”,“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在兴庠序”的道理,因此,当战乱甫定,他就向朝廷上了《请建州县表》的奏章,朝廷批准了这一奏章。垂拱二年,漳州得到正式创建,由此唐王朝各种制度法令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得以推行和传播。“化蛮貉之俗为冠带之伦”,使“荒陬蛮獠尽沐皇恩”。他在州郡职官中设专司教育的“文学”一职,主持乡校事宜,还让其子陈珦在新创办的松州书院主持讲授,聚生徒40人,成为漳州学校教育的源头。学校的创办,不仅达到“民风移丑陋,士俗转酝醇”之目的,而且使漳州迈进封建科举制度的轨道。他还与部将诗赋唱和,其留下的《龙湖集》成为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诗集。他“教民祭腊”,成为闽南除夕过大年习俗的最早源头。另外,固始军民带来的中原戏剧艺术、饮茶文化、岁时风俗、宗教、祭祀文化都开始在这里扎下了根,并与这里闽越族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成为今天闽南民俗的发端。而他们带来的中原古音与这里的土着方言相互交融,成为今天闽南方言形成的最初源头。至今闽南方言所保存的诸多中原汉唐古音,仍让许多语言学者如获至宝,激动不已。

5.通商惠工,发展经济

建置漳州之后,陈元光十分重视发展经济,他劝农通商惠工,教育儿子和部属要“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陈元光《龙湖集》)。在他政策的感召下,官民开荒垦田,种稻种茶养蚕,发展多种经营,形成热潮,处处是“较斧开林驱虎豹,施罟截港捕鱼虾”。在漳州大地上,呈现出“火田黄稻俱甘旨,纲水金鱼洽醉醺”、“农郊卜岁丰,帅阃和民悦”的喜人景象。此外,晒盐,造船,制瓷,制陶,冶铁,织染,农机具制造等中原手工业技术也在这里得以传播。“海船近通盐”,既道出了当时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制盐业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初步繁荣。

由此可见,正是唐初陈元光及其部将和固始移民的开漳活动促成了闽南文化的产生,成为闽南文化的最初源头。

三、闽南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的重要精神纽带

(一)闽南文化的基木内涵

闽南文化产生于晋唐,成熟于南宋,并在明清时期随着闽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闽南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以至于至今许多学者对什么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内涵等问题仍没有统一的定论。我粗浅的看法是:闽南文化是所有闽南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其外延来说,闽南地域是闽南文化的载体和发祥地,它随着闽南人向台湾和海外的迁徙而传播到台湾,传播到海外各国闽南人聚居之地。就其内涵来说,闽南文化离不开闽南的人、事、物。“人”即闽南人物,主要是历史人物,包括侨居海外的闽南人物;“事”即发生于闽南地域、闽南人当中的事,包括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以及语言、着述、艺术、制度、组织、民风民俗、思想思维、人文性格、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等。“事”又可分为实事、虚事(即精神方面的事);“物”即闽南实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制造物等。它包括了产生于闽南人中、闽南地域上的一切,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我觉得它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大体能圈出闽南文化的本质内涵。

(二)闽南文化随着台湾的开发传播入岛

明清时期,随着闽南人大量进入台湾开发垦殖,具有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就传播延伸到了宝岛,成为今天台湾的主流文化。其中仅陈元光后裔“开漳圣王派”的陈姓,在明末清初开发台湾的热潮中也大举迁台,就有霞葛派(以诏安陈为主)、溪南派、赤湖派(均以漳浦陈为主)、大溪派、芦溪派(均以平和陈为主)等20-30个宗支,他们虽分居台湾各地,但世代相传的族谱都写着“固始衍派”,以陈元光为“唐山祖”。据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资料称:当年台湾全省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固始。这63个姓氏共有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他们当中,绝大部分的开台祖来自闽南漳州,而这些开台祖的先祖就是唐初跟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南平乱和开发的中原将士。正因为如此,今天的许多台湾同胞不仅回漳州谒祖,甚至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河南固始寻根。

(三)闽南文化成为今天台湾的主流文化

1.国学儒家文化传入台湾,深深影响了台湾一代代人

在明末清初台湾的大开发过程中,国学儒学思想文化和科举制度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儒学的核心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既与清政府管理台湾社会、促使安定的需要相适应,又与移民社会族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伦理规范相吻合,于是,儒家文化很快被台湾社会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与人们的道德规范。它最先由漳籍的陈永华在台南建立第一座文庙,并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广到台湾。台湾归清后,儒学教育得到清政府仁台官员的鼓励和引导,所教内容更为全面深入。另外,社学的普遍设立,“番社”子女得到教育机会更多。这些措施使得儒学得以在台湾全面而普遍地传播开来。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播

台湾的民间宗教信仰非常盛行,这是由于台湾艰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原因使然。大陆民众到台湾要渡过波涛汹涌的海峡黑水沟,古时台湾又是一个瘴疠肆虐之地,加上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大陆群众到台湾真正能活下来留下来的不多。入台开发的垦民面对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瘟疫等自然灾害,只能祈求冥冥之中各种神只的庇佑,宗教信仰应运而生。

开台王漳人颜思齐最早在台湾传播了家乡的妈祖崇拜,他们在在笨港所创建的妈祖庙,今天已成为台湾的开台妈祖,成为全台湾所有妈祖庙的分香祖庙。如今全台湾共有妈祖庙1000多座,信众达17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70%以上。

除了妈祖崇拜之外,台湾还是多神崇拜的地区,拥有信众比较多的还有“开漳圣王”(陈元光)以及“保生大帝”(吴夲)和关帝崇拜。陈元光去世后在历代朝廷的敕封中升级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也从人演变为神,之后,“圣王”香火随着开发台湾的漳籍乡亲传播到了台湾,如今台湾岛内有祭祀陈元光的庙宇300多座,信众800多万人,在台湾民间四大宗教崇拜(妈祖、开漳圣王、关帝、保生大帝)中居第二位。

此外,从漳州传入台湾的神只还有“保生大帝”和关帝信仰等。现在,妈祖、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关帝四大神只崇拜已成为台湾民众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3.漳州腔闽南话成为台湾的主流方言

现台湾岛内占80%多的人口讲闽南话,而其中约占全岛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的人口是讲漳州腔的闽南话。有专家记录了台湾同胞讲的闽南话单词,发现常用的单词有4000个左右,而其中竟然有3500个单词与漳州话的腔韵相同。这就是今天台湾主流方言的腔调最接近漳州话的原因。

4.中华文明及闽南民俗文化在台湾扎根

明清时期大量闽南移民促使了中华传统文化及闽南区域民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扎根,这方面内容丰富,现仅介绍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婚姻仪式:台湾民众缔结婚姻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即:问吉(互送甲庚卜吉)、探家风、订盟、纳采、请期、迎亲、拜堂。这不仅是漳州一带的传统婚嫁习俗,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婚嫁礼俗,即“六礼”。“六礼”是从西周开始形成的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这一缔结婚姻的程序因其相对的合理性而受到广泛的接受,至今仍在海峡两岸的民间得以流传;

二是丧葬仪式:基本上与闽南漳州一样,人死后要搬铺、请水、洗净、饭祭、守灵、哭棺、停枢、入葬、七七转红收魂、七七之后亲友毕至止吊,百日卒哭除灵谢吊,分胙于吊者,谓之答纸。这些丧仪基本与闽漳无异;

三是岁时民俗:康熙三十四年台厦道兼理学政高拱乾编纂的《台湾府志》“风俗”对当时台湾的岁时民俗作了详细记载:

“除夕祀先,礼神,爆竹之声不绝,谓之‘辞岁’,老少围炉坐以待曙,谓之‘守岁’。正月元日早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俗谓之‘贺正’,至五日乃止,谓之‘隔开’。”

至今,除夕日,台湾民众家家户户在操办“围炉饭”之前,都要先煮一桌酒菜祭拜祖先。这与漳州民俗完全一样。

此外,岁时的端午节门悬蒲艾,吃粽子,划龙船;六月一日(农历)吃“半年圆”;七月七日“乞巧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做“普度”;中秋节,制大饼,进行“博饼”活动;冬至吃汤圆;腊月二十四“送神上天”;正月初四“迎神”下地,等等。与漳州岁时民俗毫无二致,在漳台两地代代相传,完整地保留至今。

综上所述,经过大陆移台垦民及其后裔近四百年的代代传承、熏陶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子文化——闽南文化已经完全在台湾扎下了根,成为了如今台湾的主流文化。而它的源头,正是起于明末清初以漳籍人士为主力军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如若再往前追溯,则是唐初开漳活动中从固始传播过来的中原文化。

文献来源:2009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何池,福建漳州市人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