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08

第8章 寻根母语到中原

黄典诚

我来自福建厦门。我说的是闽南方言,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还有闽东方言)同是我国九大方言之一。它和普通话有较大的区别。在闽南、闽东和闽北,祖祖辈辈都传说祖宗是河南来的。这件事记在方志上,写在族谱里。据《三山志》说:“(晋)永嘉之乱,衣冠如闽者八族”。又据《河南光州府志》载:唐高宗总章年间,福建南部蛮獠啸乱,朝廷以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前往征伐。陈政阵亡,陈元光年方十八,代父领兵。结果削平祸乱,疏请建立漳郡。又据《五代史》,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南下福建,建立闽国,采取了若干有效措施,开发了福建,发展了经济,推广了文化,安抚了流亡。在中原板荡的时代,福建成了偏安一隅的地方。这是中原人民成批流入福建的简况。福建和河南有着密切的乡土关系。福建方言就是从河南带去的。至今“客话”区人民还称闽语(方言)为“(黄)河洛(河)话”,称说闽语的人为“河洛人”。我这次带研究生到河南来为福建方言寻根,去固始县作了实地调查。

自从上年元旦,我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台湾人民为响应统一祖国的号召,纷纷发起往大陆寻根的运动,他们写了许多“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他们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开辟了漳州,被尊为“开漳圣王”,当菩萨膜拜。这位陈圣王也随郑成功到了台湾。至今台湾全省有大小陈圣王庙近百所。香火之盛,是很可观的。象陈元光这样有作为、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正统历史新旧《唐书》没有他的专传,难怪有人为漳州南台庙(即陈圣王庙)撰下一对槛联:

唐史无人修列传,

漳江有庙祀将军。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固始县志》也缺了这一重要材料。应该参照福建《漳州府志》、《龙溪县志》迅予补上。

事隔千年,这回找到什么“根”没有?回答是不多,但就所得的几条,已经很重要,够说明问题了。例如这里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能是偶然的吗?又如管“没有”叫“毛”。甚至连“卤面”也被携带过去了。

我们的寻根,将引起台湾同胞的极大兴趣。今后,希望贵我两省语言学界的同志们,在共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语言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并肩前进!最后愿以小诗七律奉赠:

河洛中原是故山,永嘉之乱入闽南。

谋生更遍南群岛,击楫全收淡水湾。

莫谓蛮人多我的,天知母语在乡关。

寻根不是寻常事,唤取台胞祖国还。

1981年3月18日于郑州

文献来源:《河南日报》1981年4月22日。

作者简介:黄典诚,厦门大学教授。

第一章缅怀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开拓者黄典诚教授——兼论寻根之旅的缘起

林寒生

今年四月,是着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中文系黄典诚教授带领他的首届研究生到固始寻根30年,也是《河南日报》发表黄先生《寻根母语到中原》一文30年,同时又是河南省、信阳地区和固始县相关单位开展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30年。作为黄典诚教授嫡传弟子,特别是30年前直接参与固始实地寻根的实践者,今天再次踏上祖先的故土,千百年前固始先民移民的始发地,又一次看到我们先祖世代生活、辛勤耕耘的美丽山川,特别是荣幸地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活动,受到“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和热情欢迎,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

30年前,黄典诚教授在《河南日报》发文指出:台湾、福建和河南三省,有着密切的乡土关系。福建方言就是从河南带来的。台湾人民前往大陆寻根,“他们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因此“寻根不是寻常事,唤取台胞祖国还”。这就向世人深刻揭示了寻根文化研究对唤取台湾同胞认祖归宗,增强民族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和谐,推动两岸早日实现统一的重要而深远意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位前辈学者通过学术研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智慧。

黄先生的这篇短文原先是在河南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在文稿之末,他还深情地赋上一首七律:“河洛中原是故山,永嘉之乱入闽南。谋生更遍南群岛,击楫全收淡水湾。莫谓南人多舌,须知母语在乡关。寻根不是寻常事,唤取台胞祖国还。”并分别用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朗诵一遍,当即引发了全场语言学家的热烈掌声。而有高度政治敏感的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心有灵犀,当场决定并向大会宣布河南省中原(固始)寻根文化研究会成立。全场又一次欢声雷动,反响热烈。此后,从信阳固始到中州大地,从学术界到文化界,从党的宣传统战部门到其他机关,掀起一阵阵寻根热浪。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的研究工作,在国务院台办、全国侨联、全国政协的共同推动下,在河南省委、信阳地委和固始县委等各级领导直接领导下,通过三十年来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根亲文化节的举办,当地党政领导以寻根文化研究为契机,把根亲文化研讨与省地县改革开放,内引外联、城市建设、农村试验区、商贸旅游、和谐社会建设等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经过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等的共同努力、辛勤挖掘,寻根文化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多彩,已从原先单纯的历史移民考察扩及到谱牒世系、姓氏渊流、宗教信仰、方言俗语、风俗习惯、文学创作、门类文化、历史人物等方方面面;而在地域上则从原先的一个县扩展到以固始县为中心辐射及河南全省乃至中原大地甚至整个中国。境外则由台湾扩展到港澳台甚至东南亚与海外其他地区。在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敬佩黄典诚教授的高瞻远瞩,更加深切地缅怀这位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人物,正是他的远见卓识为我们当今的根亲文化研究闯出一条新路,并且在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颇有收获;同时,在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方面也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堪称为这方面的典范。

作为一名着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贡献。他年轻时代跟随着名古文家余謇教授研读经典,打下深厚国学基础;又亲炙老一辈语言学家周辨明教授的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方法,在汉语音韵学领域研究中注意做到考古与审音相结合,音韵与方言相结合,因而能游刃有余,创获良多。例如,他的论文《关于上古汉语高元音的探讨》一文提出上古汉语不能没有高元音i/u的地位,得到吕叔湘先生嘉许,对此有“理我大惑”之评;其专着《切韵综合研究》因对中古《切韵》的独到研究而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术着作优秀奖。他从“贾”“茶”两宇《广韵》中列有2个反切的实例中窥探出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有不同层次,进而发现了“轻声重韵”和“重声轻韵”的重要秘密,从而为汉语语音史的重建开辟了一个崭新视角,对汉语语音史作了全新解释,至今仍站在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这一观点被国内同行称为“强弱轻重律”,或“典诚律”。另一部专着《训诂学概论》,应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传统学问,而被国内6所高校中文系作为研究生或本科教材。所撰《诗经通译新诠》一书,与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被当代学者誉为建国以来创获最大的解诗巨着。 对汉语方言的精湛研究,则是黄典诚教授科研生涯中又一浓墨重彩的篇章。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便主编过200多万宇的《汉语方言概况》,撰写了该书的总论与分论中的闽南话与莆仙话部分;80年代又牵头主编了《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同样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正是由于他在方言研究领域中的突出成就,厦门大学中文系一度成为全国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他本人则被国内外学者誉为“闽语研究众所公认的权威”、“闽南方言研究的先驱”。

黄典诚先生对方言研究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福建方言分区、文白异读和本宇考订几个方面。例如关于福建方言分区问题,历来学者都只靠主观想象,将其分为闽南话与闽北话2种。黄典诚先生年轻时便调查过建瓯话,提出它与福州话不可混一,应重新定位;后来参加全省方言普查,更坚定了原来想法。他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组合的系统,方言也莫能外,因此为方言分区不能以方音为唯一根据,而必须兼顾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采用这一标准,他把纷繁复杂的福建方言分为闽海、闽中和闽客3个大方言群,下辖7个方言区、17种土话、29种土音,而把福建省内主流方言即闽语分为闽东、闽南、莆仙、永安和建瓯5片。

此一依照“群——区——话——音”几个层级划分方言的“多层区分法”,使福建方言内部的亲疏远近关系第一次得到缜密的梳理,分区的依据和结论则比前人有重大突破,并得到学界同仁的普遍认同;对建设方言学的理论宝库则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典诚教授是中国语言学界元老、国语罗马宇的始创者、为国人所推重的周辨明教授嫡传弟子。与自己的恩师相同的是,他们师徒二人终其一生都倾心于国家语言规划的探讨,致力于语言文宇的应用研究。作为与赵元任、林语堂同辈的语言学家周辨明,一生研究语言学70多年,其“所贯注的中心命题是汉语拼音化和文宇索引法”,吕叔湘先生称他具有“死不改悔”的献身精神。黄先生从小接触教会罗马宇,上大学后又深受周辨明影响,因而十分热心于汉宇改革、汉语拼音、新文宇及方言拼音方面的不倦探索,并为此开设课程、讲座并发文倡导。据说上世纪中国文改会(即语言文宇应用委员会前身)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与会专家学者为采用什么符号代表“j、q、x”3个声母意见纷坛,最后采用了黄先生意见才确定了今天此一书面写法。如今50多年过去了,此一国颁方案无论在为汉宇注音、推普、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宇方面,还是在帮助国际友人学习汉语、处理资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们已没多少人知道,此一“功在千秋,行之万里”的拼音方案之中,还渗透着黄典诚先生的一份心血,折射着他老人家睿智的光芒。

黄典诚教授毕生重点研究汉语音韵方言,而这些工作与他的寻根思想有何联系呢?他的寻根思想又是怎样形成并付诸实践呢?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下面想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福建方言中保留、传承汉语古音与古词汇的一些蛛丝马迹是推动他寻根的一个原动力。黄教授在研究福建方言的过程中发现,被音韵学家反复验证的一些古音特点,在福建方言中多能见到,这便诱发了他追根寻源的兴趣。例如,上古汉语语音“古无轻唇”与“古无舌上”,是清人钱大昕所证实的两句名言,在闽台方言中依然存在,前者如“分、蜂、微”等宇,闽台方言声母读“P、Ph、m”,后者如“张、抽、除”等宇,闽台方言声母都读t或th。再比如中古切韵音系有m、n、ng3个鼻韵尾,声调有入声,这在闽台方言中也颇常见。如闽南话中,“音/因/英”读[im/in/iη],“集/质/职”读[ip/it/ik],便是有力证据。这些事实,正说明闽方言不但包含古音,而且还含有上古和中古等不同历史层次。因此,闽台口语中的古音残迹,正是反映出北方移民入闽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历经多次。把其历次移民情况弄清便需要我们开展寻根。再从词汇角度观察,闽台方言多传承有古代汉语语词,它们在古代汉语早期文献中也确实有案可稽。例如,当地百姓饭锅说“鼎”,《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闽台方言叶子说“箬”,《说文》:“箬,楚谓竹皮曰箬”。前几年,我在一次闽语研讨会上发表一文,题为《闽语中的古方言词探源》,查证了《说文》、《方言》等汉代文献,发现了闽方言中130多条语词属于汉晋时代古汉语的早期方言词。其中又以古楚语(含南楚)数量为最,其他依次是吴楚通语、吴越语、秦晋语和东齐海岱语。这充分显示闽台方言复杂,源出多头,但值得重视的是古楚语(含南楚、吴楚等),以及吴楚通语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而历史上光州固始所处的河南省东南端,与其周边相邻的安徽、湖北等省,历史上早期属楚管辖,又与吴国往来密切,其方言多楚语和吴楚通语便不足为奇;其次,又因地近中原,还兼收并蓄了秦晋和东齐海岱一带的中原文化,因此也必然渗入一些古秦晋语和古东齐海岱语。如今,这类语词便自然在闽台方言中留下印记。又如,闽台方言儿子说“囝”,父亲说“郎爸”(如福州)。唐代顾况有《囝》诗,诗中有“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囝别郎罢,心摧血下”(“罢”实即“爸”)语,这又证明今闽台方言与唐代或稍晚时期的中原(固始)移民有所关联。正是由于闽台方言中包含上述一些较为典型的古音古词,深深吸引和激发了黄老当初研究的深厚兴趣,促使他萌发了北上寻根的想法。

其次,史籍、地方文献的不绝记载与父老口碑的世代传扬为寻根之旅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史实证据。据史籍及地方文献记载,历史上的征蛮与中原士族的南征入闽大多与中原(固始)有关。其中联系较为密切的有以下四次:

(1)据《史记·东越列传》载:汉武帝元鼎五年(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旋覆灭,翌年,鉴于闽越“强悍,数反覆”,朝廷派兵遣将,兵分四路,直捣闽越,闽越王败绩。武帝便“诏诸军吏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立遂虚。”据朱维干考证,大规模的汉军入闽,在福建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2)又宋·梁克家《三山志》称:“永嘉之乱,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陈、林、黄、郑、詹、邱、何、胡是也。”而《闽中纪》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陈、郑、林、黄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另杨恭恒《客话本宇》也说,“自永嘉五胡蹂躏,冠带数千里之地,戎膻污染,靡有宁居,于是衣冠之族,豪杰之辈,如侃逖峤琨之辈,相与絜家度口,共图威胁……其余入闽诸姓,有林何邵胡八家。”

(3)清《漳州府志》《云霄县志》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一带“蛮獠啸乱”,朝廷命陈政兄弟率府兵3600人(固始58姓)、123员将领由固始来闽南安边。陈政子陈元光年方十三,也随往。后经30余年征战,终于平靖边氛。后又由地方呈报并经诏准,增设漳州郡,“以控岭表”,由元光首任漳州刺史;玄宗时封颍川侯。如今闽南一带有200多座威惠王庙(台湾也有70多座)供奉这位“开漳圣王”,民间百姓均称元光为“菩萨公”。至今陈圣王尚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当地百姓供奉的血食。

(4)另据旧福建省志及县志载:唐末江淮动乱,吏民南逃。寿州人王绪起事,攻占光州,自领光州刺史。后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5000人响应。旋因王绪刚愎自用,滥杀老弱,王潮兄弟将其杀死,并举潮领兵;潮殁后由审知统领兵士。后审知受封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和福建观察使;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又由朱温封为闽王。王氏兄弟征战闽省南北8年,其家族治闽近50年。审知治闽期间兴修水利,开凿海港,设学四门,颇有口碑;而随其入闽者数十姓将领也落籍福建。

上述数次有规模、成批量的历史移民,给福建方言带来上古汉语及其方言,同样也带来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古汉语。今天福建方言中,仍有此类残迹断片,可以折射出不同批次中原(固始)先民当年千里行军南下闽省的蛛丝马迹。

第三,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推波助澜与为祖国早日实现统一贡献力量的真诚愿望,是促成寻根之旅的重要推力。

建国后的数十年间,两岸隔绝,互不往来。动乱结束后,经拨乱反正,祖国大陆百废俱兴,走上四化建设康庄大道,党和国家也开始重新部署并积极开展对台工作。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在两岸民间发生强烈反响。台湾人民为响应统一祖国号召,开始向大陆发起寻根活动。他们写文章、编电影电视,出版书刊,开展学术研究,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口号,开始关注两岸间的乡土、血统关系。大陆方面,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更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两岸统一作为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之一。面对如此火热场面,谁不想为祖国统一大业做点贡献?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黄典诚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能把自己专业研究与国家统一大业结合来,该有多好!而寻根研究,恰恰便是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的最好切入点。这大概便是促成他寻根之旅的推动力量。因此,1981年春,他决定带我们几位研究生乘北上郑州召开学术会议和到北图查阅资料的机会,叫我们中两位研究闽语的研究生到固始寻根,另一位研究客家话的,则到河南灵宝寻根。他本人则因郑州会议不便脱身便就近找来固始籍学生访谈。时值河南省语言学会成立,他便代表福建语言学会上台祝贺,并作了上述演讲,后全文由4月21日的《河南日报》刊发。这便是事情的始末。

往事如烟,黄典诚先生带领我们北上寻根之旅不觉已历30年,而他老人家也已于1993年离开了我们,魂归道山。但他所开创的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工作今天在信阳固始、在河南全省乃至整个中原大地产生的效应和影响却仍在持续。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寻根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文献来源:2011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论文,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林寒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省语言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