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
44874100000037

第37章 光头人和独目人探秘

中国的阿尔泰山地区,是上古时代阿尔泰文化的发源地,中西史学家的笔触都曾在此交汇,他们共同记载下来的历史状况之相似,令人吃惊。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有一个极北之国,名曰“穷发”,就是光头人。在阿尔泰山南北,都曾发现过光头石人,反映这部分居民有剪发的习俗。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写到秃头人:“直到这些斯奇提亚(斯基泰)人所居住的地区,上面所说到的全部土地郡是平原,而土层也是很厚的;但是从这里开始,则是粗糙的和多岩石的地带了。过去很长的这一段粗糙地带,则有人居住在高山的山脚之下,这些人不分男女据说生下来便都是秃头的。他们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民族。他们讲着他们自己特有的语言,穿着斯奇提亚的衣服,他们是以树木的果实为生的。”戴禾、张英莉认为,这些秃头人是指居住在阿尔泰山之南、天山之北的突厥种。王博、祁小山进一步指出:秃头人与新疆阿勒泰地区萨木特石人很接近,具有非常宽的鼻翼和宽圆的下颚。秃头人也应属于鬼国人,是鬼国人的一支。

史籍记载的光头人,应指居住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突厥种人,也即鬼国(匈奴)人的一支。关于独目人,是东西方史学家和民众的热门话题,然而他只不过在额中多画了一个圈,作为太阳图腾的标志。这种风俗的遗响,在印度表现为额头上的朱砂痣。

《淮南子·地形训》云:“北方曰积冰,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穆天子传》中也有“觞天子于羽陵之上”的记载。而希罗多德的《历史》写道:“他们说,斯奇提亚上方居民的北边,由于有羽毛白天降下的缘故,没有人能够看到那里和进入那里去。大地和天空到处都是这种羽毛……我的看法是这样,在那个地方以北,雪是经常下的,虽然在夏天,不用说雪是下得比冬天少的。

凡是在自己身边看过下大雪的人,他自己是会了解我这话的意思的,因为雪和羽毛是相像的。而这一大陆北方之所以荒漠无人,便是由于我所说的、这样严寒的冬天。

因此,我以为斯奇提亚人和他们的邻人在谈到羽毛时,不过是用它来比喻雪而已。以上我所说的,就是那些据说是最遥远的地方。”而普林尼《博物志》中也记载“有烈风之山和终年飞雪如羽毛而被称为羽毛之区;那是被自然判了罪的世界之一角,埋在阴沉黑暗中,毫无生气,只有冰冷的北风肆虐。”这与《淮南子》所说的“委羽之山”是多么吻合呀!至于“烈风之山”,实际上也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不周之山”,是西伯利亚寒流的发源地。

普林尼在谈到烈风之山和羽毛之区时,指出其附近住着独目人:“距北风出发之处和名为北风之穴的洞——其地号称Cesclinthron(“世界的门闩”,即世界边缘)——不远的地方,据说有独目人,以前额当中有一目著名。他们为了宝贵的矿藏跟格立芬人进行不断的斗争。”

麦伽斯提尼《印度志》也说:“独目人,狗耳,一只眼长在额正中,头发直立,胸部毛毵毵。”独目人,也就是《淮南子·地形训》中的“一目民”、《山海经》中的“一目国”。

《山海经·海外北经》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钟就是金山,也就是阿尔泰山,即普林尼所说的烈风之山与羽毛之区。

关于独目人,这是东西方史学家最热门的话题。希罗多德写道:“在伊赛多涅斯人的那面,住着独眼人种阿里玛斯波伊人,在阿里玛斯波伊人的那面住着看守黄金的格律普斯,而在这些人的那面则又是领地一直伸张到大海的极北居民……在斯奇提亚语当中,‘阿里玛’是一,而‘斯波’是眼睛的意思。

以上所提到的一切地方都是极其寒冷的,一年当中有八个月都是不可忍耐的严寒;而且在这些地方,除去点火之外,你甚至是无法用水合泥的。”据白鸟库吉研究,这阿里玛斯波伊人就是匈奴。

在《山海经》中,明确地指出一目国就是鬼国。如《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目是威姓。”袁珂指出:“鬼、威音近,又同在北方,同为一目,疑亦此国。”言之成理,所谓鬼国,也就是我们在上面考证过的匈奴。

希罗多德不是西方记述独眼人最早的历史学家,比希罗多德早200多年的普罗柯尼苏人阿利斯铁阿斯早就有一本《独目人》专门描述这个东方传奇部落的故事,可惜这部长诗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记佚。

公元12世纪拜占廷诗人泽泽斯的《千行卷汇编》中还保存了几句,大意是:“以长发自豪的伊塞顿人说,他们的北风方向那边的邻人,是人多势众的勇猛战士,富有马匹,羊和牲畜成群。每个人只在前额当中长着一只眼。他们毛发毵毵,强悍无比。”

孙培良在对中西文献中独目人记载进行对照以后指出:“这里的一目国、一目民、人面而一目的鬼国,当然是从西北传人的传说,与阿里马斯普相当,只是没有和看守金子的格立芬相应的怪兽。”但是他忽略了《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坤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还有《海内西经》中“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如果我们把昆仑山认定为今阿尔泰山,则西方神话中的看守黄金的怪兽就是陆吾或开明无疑。

从米努辛斯克石人的雕刻来看,所谓独目人只是在额中多画了一个圆圈,作为太阳图腾的标志,实际上是三只眼。《山海经·海外西经》将“三目”与“一目”连叙:“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古代神话中的大神往往有威力无比的第三只眼。

古希腊大神宙斯在某些地方性神祠都刻画为三只眼;古印度的大神湿婆第三只眼能喷火灭妖;藏族英雄格萨尔“身高九丈三个眼”;蒙古族的英雄乌恩是“长着三只眼的红脸大汉”;汉族英雄二郎神也是三只眼,哪吒三头六臂,每头三眼,故为九眼。

这些第三只眼都能喷火,说明其原型都是由太阳图腾演变而来的。有人把这第三只眼追源于印度,但考古事实告诉我们,应该追溯到米努辛斯克的夏人太阳崇拜才是。

这种风俗的遗迹在印度,表现为在额头点以朱砂痣,这可能与古代阿尔泰种族入侵印度有关。据卫聚贤介绍,直到近代,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额头雕刻第三只眼的人。“在光绪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见有二十几个三只眼的人从西藏到北京去朝贡,路过成都,被人围观。

详察正中额上的一只眼,非真的眼睛,系于幼时以刀刻画其额为一小直孔,含以黑珠,长大了珠含肉内,肉缝裂开,恰似竖立的一只眼。”如此,我们推论远古时代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居民,也可能做出类似的举动,在额头上刻以十字,十字是太阳的标记,故鬼族的“鬼”,在甲骨文中便成了,上面是人头,下面是人腿,面有太阳记号。

但这种特异的标记使周围别的民族感到可怕,于是“鬼”字便成了“魔怪”的同义词。在荷马史诗中,记载了一个吃人的独目巨人库克洛佩斯的著名传说。故事说,库克洛佩斯是巨人的统称,这一名字的意思是“圆眼”,因为他们仅有一只长在前额正中的眼睛。

他们住在洞里,以岛上的野生物和他们豢养的羊群为食。他们不习耕作,不信神祗,没有管辖和法规。有人认为,库克洛佩斯不是中国神话的“一目国”,因为一目国是“纵目”,而库克洛佩斯是“圆眼”。

实际上,一目就是圆目,米努辛斯克石人像中,额中一目确是圆而又圆的,是太阳的形状。据赫西俄德《神谱》描述,库克洛佩斯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盖亚之子,兄弟三人:布戎忒斯(Brontes,意为“霹雳制造者”)、斯忒罗佩斯(steropes,意为“闪电制造者”)和阿耳革斯(Arges,意为“亮光制造者”),其含义都与太阳一样,属于天象一类的神。所以,库克洛佩斯神话应与米努辛斯克独目人、也就是夏人的太阳图腾有关。

类似于希腊独眼巨人的神话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爱沙尼亚、俄罗斯、芬兰都广泛流传,故事大意都是:有个妖怪,只有一只眼睛,每天都要吃人,后来有人弄瞎了它的眼睛,然后逃走了。这与中国人把“一目国”称为“鬼国”,亦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