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
44874100000008

第8章 人的生命的时间之谜

“死得其时”是德国生命哲学家尼采送给人类的一个忠告。尼采认为文明的演进必须以死亡为代价,只有不断地死亡才会有不断地新生。

也许是他有天才的预见,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种思想被现代生物进化论所接受,并且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生物学上的证据。

这些生物学者认为,越是高级的动物,再生和不死的能力就越低。

例如壁虎可以长出一条新的尾巴,而哺乳动物和鸟类就不能,而更原始的阿米巴虫,只要环境容许,几乎会永远分裂下去,但它们却仍然是原生动物,和十亿年前没有什么不同。

美国学者沃尔德这样说过:“死亡作为生命的不可避免的终结,似乎是进化过程中后来的发明。人们在生命有机体的进化阶梯上,可能在很长一段路中遇不到尸体。”他指出,在像海葵和蠕虫那样复杂的动物中,还可以发现它们是通过分裂而繁殖的。

可是在这进化阶段上再往上升,死亡就不得不引入世界,这很可能是我们成为真正复杂的生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根据现代遗传学的观点,越是复杂和高等的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而为了适应多样性的环境,物种的变异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变异能力的前提是为新生命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老的生命就必须被定时地淘汰出去。所以死亡被引入生命世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以说:没有死亡,就没有进化。

可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上述结论,认为人总有一天是可以永生的。他们认为高等生物尤其是人类目前为止当然要接受死亡这个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死亡就是一个必然。

人类的技术能力有一天是可以克服死亡的,比如克隆绵羊的成功,就为人的第二次生命提供了一线希望。

这虽然有一些伦理难题尚待解决,但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未来永生的概念也许并不是一个人的身体永远存活下去,而是指一个人的基因长期稳定地在人类种群中存在。

人能不能永生?关涉衰老的理论,医学界没有取得共识。生命的结构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生命周期是由它内部的时钟来决定呢还是由它所处的生存环境来决定?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列纳德·海弗利克教授发现,培养基中的正常动物细胞不可能自我复制超过50次,换言之,似乎在细胞内部有一部时钟,由它来决定细胞何时停止分裂,从而使机体进入衰老。

在美国,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人们发现一些孪生兄弟虽然分开生活,却死于同一时间和同一病因,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上述细胞生命周期的自我决定论。

如果动物细胞的分裂周期被打乱,使它们可以无限增殖下去,那么就变成了癌细胞。所以,如果动物细胞不能按时衰老的话,它将转变成为恶性肿瘤组织,同样威胁到机体的生命。

也有不少科学家持环境决定论。美国外科医生亚历克西·克雷尔用小鸡胚胎做培养基,使鸡的一块心脏组织存活了34年,是鸡正常生命的10倍。

康奈尔大学的克里夫·麦凯博士做了一个关于衰老的小鼠试验,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麦凯博士起初发现成长和衰老几乎是紧接着进行的,如果动物体停止生长,并发生骨骼硬化,那么衰老就会不可避免地开始。

于是他想用极少量的食物来喂养小鼠,使它们的个体几乎不增大,只是维持它们的生命代谢。

结果实验组的小鼠的生命期几乎增加了一倍,但却患有精神发育迟缓和骨脆症。

显然,这种长寿之道是不值得推广的。不过,上述两个实验似乎都表明了细胞及有机体的最高寿命是可以延长的。

虽然生物学家们日益认识到衰老和死亡对于物种进化的意义,但却被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指责为向死亡投降,这里面有一个如何去理解人道主义的概念难题。

长寿是生命质量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唯一的方面,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社会的老龄化已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已经有人提出了新的医疗理论,认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人,而不是尽量拖延人的生命。

理想的状态是确保有一个最佳年龄期,这个时期在我们整个生命中的比例应该尽量扩大,在这个时期内人可以保持年轻和强壮,然后,衰老仅仅发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很少的时间。这种思想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