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3

第13章 关爱学生爱岗敬业(2)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要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所谓有全面深刻地了解,就是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或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与忧虑。总之,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方法,使师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常常带有一定程度的“闭锁性”。这就给教师深入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去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是深刻的全面的。这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重要前提。

再次,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如果了解得不客观,判断得不准确,就可能委屈学生、误解学生,从而无法进行正确的教育。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教师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并从中摸索出规律,以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正确的分析。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师应该懂得,学生无论怎样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这种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的教学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和体罚学生的地步,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发扬他们身上闪光的美好东西,就会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并积极地去克服身上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这种上进心。如果不去加强并发扬儿童个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面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81页)所以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十分强调尊重和信任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尊重学生的,因而,教育效果比较好。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还不懂得尊重学生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这样一件事,他在帕甫雷什中学任校长时,曾经遇到过一位小学女教师在一年级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当她讲到学生到校时,双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洁时,看到坐在前排一个孩子耳朵很脏,她就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脏啊。”这时全班39个孩子都集中注意来看他,这个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脸藏起来。以后,每次上课他总觉得似乎全班同学都在看他的耳朵,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而教师不仅不了解他的心理,还责备他不用心听讲,说他懒惰。结果,到了第一学期末,格里沙的算术和新闻记者成绩均是2分(不及格)。他母亲了解这个情况后,要求把孩子转到一个平行班去,学校同意了这个要求,结果格里沙成了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女教师在教育上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对孩子漠不关心,在全班把它作为坏典型来批评,从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应该相信学生经过教育是能够进步的。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观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学时代,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儿童或年龄小的学生的错误是不能把个人的类似行动相提并论的。因此,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信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相待,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和体罚,给后进生设“特座”,公开评选“最差生”等等作法,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都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都必须坚决加以杜绝。

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学实践反复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追求,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例如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对一个后进生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在新年前夕又找他谈话,希望他借辞旧迎新的时机把“旧我”留下,用“新我”迎接新年。过了几天,这个学生交给老师一封信,信上写满了他过去干地坏事。老师看了后,又原样还给了他。他吃惊地问:“您不要。”老师说:“留下它干什么,建议你也不留。那是你的过去,我相信一个新的你将在新的一年里茁壮成长。”学生听了非常高兴,老师的这种信任使他后来进步很快。这个事例说明,教师信任学生,就是对学生寄予希望,这是学生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二、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

乐意把爱奉献给学生,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有人曾向小学著名教育家王企贤老师取经,王老师回答说:“要说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

教师要胸怀宽广,把爱献给全体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爱,这一点是相同的。如果老师忽略这一点,学生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不但要爱成绩好的“金凤凰”,也要爱表现成绩一般,甚至差的“丑小鸭”,否则会导致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他们情绪的消极和理想的破灭。因此,为了学生的将来,教师应当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的事情。”

下面我们摘录一个班主任写的一个事例,题目是《打开后进生心扉的钥匙在哪里》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得知,没有教师的一片爱心,就没有这位学生的新生。

我班有个学生,就是由于老师和家长教育不得法,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变得自暴自弃的,初中升高中时,他语文和数理化各门功课总分只有八十四分。因为他捣蛋,老师经常把他赶出教室,只要教师一告状,他爸爸二话不说,拿起棍子就打,经常把他从二楼打到马路上。老师声严色厉的批评和训斥,父亲无情的棍棒,不仅没有使这个学生变好,反而使他变得更坏了。老师上课走进教室,他不起立。老师批评他,他不是说“屁股疼”,就是说“没这个习惯”,老师找他谈话,他首先“抗议”,并责问老师是谁告了他的“黑状”。像这样的学生,要求别人尊重他是困难的。但是,对于一个人民教师来说,消除师生对立情绪,还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

升入高二,我就主动接近他,关心他。一次,我和他商量打扫教室的事,他很主动地说:“那好办,利用星期天粉刷一下墙壁,用水把地冲洗干净,写上几条标语。”我说:“对!你的办法好,听你的。”星期天,他来得很早,我就叫他带领几个同学负责刷墙。在这次劳动中,我发现他的脑子很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后我就有意让他办一些事情,一天,我叫他到总务处借个榔头,他不去,说:“人家信不过我,不会借。”我说:“你把帽子戴正,进办公室喊报告,说话先喊老师,再说借榔头干什么用,什么时候还。我就不信不借给你。”不一会儿,他欢欢喜喜地拿着榔头来了。这个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了尊重别人和受人尊重的愉快。以后,经过不断的实践,使他渐渐地悟出了“要使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该尊重别人”的道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他都不再蛮横无理了,与周围人的关系也协调了。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他的学习进步很快。半年内入了团,毕业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考入了太原师专。当同学们问他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时,他回答说:“是老师使我获得了新生,师范专业是一项育人的专业,我愿意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报答党和老师的恩情。”

三、主动自觉地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某个方面超过教师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正如韩愈在《师道》一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教师,必须善于正视这一点,必须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虚心向他们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去发现学生身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虚心向他们学习,比如一次语文课上,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太阳的光辉一文》文章中说,太阳有黑子,但它并不影响太阳的光辉灿烂,同样,党有缺点错误,把它暴露出来,也无损于党的光荣伟大,正当教师在阐明这一比喻如何生动贴切时,一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比喻不恰当,因为太阳里的黑子永远抹不去,而我们党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的。”老师因而一方面表扬了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精神,另一方面又注意把学生的看法吸收过来充实到自己今天的教学中去。在教育实践中,与此相似的例子是很多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能从学生身上吸收到有益的东西,感到由衷的高兴,并逐步养成随时注意向学生学习的习惯。

(二)要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吸收他们的正确意见

教育过程是一个多边活动,教师有责任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常常可以给教师带来某些启示。引起教师的思考,从而使教师的工作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值得肯定的。例如,设立班级工作意见箱、校长信箱,组织同学以《假如我是班主任》为题作文,发动学生为开设主题班会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既能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充分地吸收他们的聪明才能,又能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因而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途径。

总之,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人民教师要把自己的一颗爱心奉献给学生,并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努力去培养学生。

对学生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

一、严格教育,全面要求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严格教育,全面需求,应掌握合理的分寸

三、严格要求,严尊相济,严中见爱,以热爱和关心学生为前提

热爱学生与合理的严格要求并不矛盾。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严格要求学生,它出自于教师对学生诚挚的关心,出自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顾及学生眼前的得失与辛苦,更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那种为了讨好学生家长,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道德的。

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严格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人才来。这一点在国家体育训练中更能说明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培养出世界中长跑冠军王军霞、曲云霞等的辽宁教练马俊仁,他就是以严格训练著称的。他曾经说过:“我抓训练主要抓一个严字,不严就一事无成,要求在技术上一丝不苟。训练又特别辛苦,是全天候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硬功的运动员,才能在竞赛场上取胜。娇嫩的人当不了运动员,更别指望拿冠军。”这一精神不仅适应于训练运动员,也同样适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需要指出的是,严格要求与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互不相容,与教师的“专断”“厉害”“凶狠”互相对立。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限制学生的兴趣爱好,剥夺学生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时间等,那是与严格要求格格不入的。首先严格要求应该是严而有“格”,这即是说:“严”要有一定的限度和分寸。其次还应该是严而有“理”,也即是说这种要求应该是合理的,符合教学、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再次,要严而有情,也就是说,这种要求应该出自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和关心,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做到爱而不纵,严而不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