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国思维
44884900000029

第29章 廉价劳动力 国外品牌非正途

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许多外国企业正是看中了这种低成本的投入,纷纷将企业的重心放到了中国,或者是将品牌产品的生产交由华人企业来操办。曾有许多人为此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已经与世界经济取得了密切的联系,认为中国的产品已经国际化。事实真是这样吗?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配上外国品牌就是国际化吗?这个理解太片面了。结果在金融危机中,在外国品牌遭受重创时,华人企业也损失惨重。

莫要纵容“血汗工厂”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外国企业将公司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想借此降低成本,维持濒临危机的经济发展,而拥有庞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成为众多大型公司的首选之地。在中国的东莞,有一家为微软、戴尔和惠普等美国电脑公司生产键盘和其他零部件的“血汗工厂”。这里的工人在“令人痛苦”的环境下工作。他们被“锁”在工厂里,每周工作7天,星期天不允许到外面散步,如果想出去就会被扣除两天半的工资,工作要求非常的苛刻,使身在其中的人备受煎熬。

其实,在中国,跨国公司供应商中的“血汗工厂”问题由来已久,总是不能解决。而且,比这家替微软代工的工厂条件差的还有不少,工人的命运在其中更加的悲惨,这可以说在国内屡见不鲜。像这样的公司,在中国有些已经存在多年,即使被迫关闭了,过不了多久仍会钻出来,换个名字大摇大摆地开工生产。

当然了,没有人会承认“血汗工厂”,都会认为自己是合法经营,每次遇到工商部门检查,做些表面工夫即可逃脱处罚。

为什么这些“血汗工厂”存在多年却一直解决不了?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代工企业和中国本土的公司不择手段地应用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他们通过压榨劳动力、节省成本来获取自己的利润;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听之任之,他们为了一些经济上的利益和工作上的政绩,对这些工厂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中国的城乡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同于其他国家,使得中国工人的选择少之又少,面对生活,他们的选择非常的少,许多时候只能在“血汗工厂”和“血汗农村”之间进行选择,相对于“血汗农村”来说,“血汗工厂”似乎不再那么显得痛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尤其是在今天经济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整个市场不景气,失业人口增多,“血汗工厂”更是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存在理由:工人权益的保障成本将会加重企业负担,使企业在风雨飘摇中更加难以维持生计,甚至会导致企业因不堪重负关门。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城里的工人,现在生存都成了问题,有工可打,即使是在“血汗工厂”里多付出点劳动,比起失业来说似乎能容易让人接受。另外,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也放缓了对工人权益保障的执行力度,希望能够缓解社会的压力。

这些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虽说中国的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更是处境艰难,但是,这绝不是劳动力成本过高造成的,这些负担主要来自沉重的税收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所以,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负担问题,必须去寻找其真正的根源。

中国拥有最廉价的劳动力,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已经是非常出名的,而我们却不愿意通过减税和改革市场体制来应对经济危机,减少企业负担,为他们寻找出路,反而要将危机成本也转嫁到最弱势群体身上。这无论是从逻辑上讲,还是从道德上讲,都说不过去。无论如何,经济危机也不能成为企业压榨劳动者、向下转嫁成本的借口,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式。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如果只是建立在廉价劳工,而不是整体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结构和信用文化之上的话,就永远无法在加工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市场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中国制造”的字眼,这其实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什么时候“中国制造”的字眼能够改为“中国创造”,那时,中国的经济就已经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的领军人物。

华人企业不能做冤大头

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中国逐渐认识到:想要摆脱危机不是仅仅考虑眼前就行的,必须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华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必须创立自己独立的品牌,仅仅依靠为其他企业生产加工些配件,是永远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华人企业应通过创立自身的品牌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只会断送自己的前程。只有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才是华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出危机,华人企业不能做“冤大头”,成为他国缓解经济危机的缓冲地带,将一切压力强加到中国工人的身上。

如此强势的危机,犹如海啸,横扫整个世界。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抵御危机、重振经济成为各国人追求的最直接的目标。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进入商业社会全球化的阵痛,是商业社会全球化必须面临的挑战。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降低其影响。同时,中国认识到,危机的应对不是被动而仓促的,应该主动出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面对此次危机,应该思考自身发展,审视自己成长的结构,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就以意大利的华人经济体为例,在当地的华人企业大多数是从事的加工行业,他们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沛的人力资源,然而,只能算是某个意大利知名品牌的依附品。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中,对自己的命运走向完全没有掌控力,因而,当危机来临时,意大利经济遭殃了,依附在其上的华人企业也是一损俱损的命运。

曾经“中国制造”是个非常令人骄傲的名词,它表明这个流转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是由中国生产的,听起来那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种荣耀。特别是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商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在外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许,有这样的成就,身为一个中国人一定会感到非常的自豪,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其实,很少有人深思“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到处流通时,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付出了什么。

如果细心的话,可能就会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其技术含量非常低。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国制造”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中国工人辛辛苦苦付出劳动力,得到一点点的回报,然后,外国企业拿着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倒一圈,就可以恣意地赚钱,只要标上自己的品牌名字就可以了,一个名字抵得上千千万万中国劳动者的付出。这些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当外国品牌经营不下去时,或者是遇到像2008年这样的经济危机损失惨重时,依附在其上的中国企业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衡量两者的付出,难道不觉得华人企业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有种为他人做“嫁衣裳”,充当“冤大头”的感觉?

经济危机使华人企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是,同时也使华人企业开始反思自身缺点,不能再做“冤大头”,开始为今后的发展寻找出路。许多的华人企业都认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创造独立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核心的竞争力,而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依附在其他经济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只有“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才是华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外国企业将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使当地出现许多类似于“血汗工厂”的小作坊。中国不可能永远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那样的话,企业可能失去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动力,中国经济也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正视这种现象,不能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要实现从粗放式劳动力价格优势向集约式技术优势的转变,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