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精华版
44986500000002

第2章 积累人脉——让自己成为资源核心中的脉客

在现代社会,你千万不要做独行侠,千万不要忽视人脉关系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事情的能力,别说成大事,就是起码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关系是你干事业的最大的底牌,有关系,你才能在这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社会上吃得开,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

1.精心开发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人脉广的人朋友多,处理问题有较大的主动权,能表现出较强的办事能力,遇事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陷入困境,也能借助更多的外在力量很快摆脱出来,渡过难关走上坦途。

关系学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关系是人们一笔无形资产,关系越多,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资源越多,获得的财富也就越多。这个潜在的财富矿藏需要我们精心开发,否则,再值钱的东西在蠢人面前也是一文不值。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人脉对其生活、工作的内容及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圈是增强现代意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开拓事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国时期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摩西要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了。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们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的工作实在繁多,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人们很快就会吃苦头了。于是杰塞罗想方设法帮助摩西解决了问题。他告诉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组,每组1000人,然后再将每组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100人,再将100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人。最后,再将50人分成五组,每组各10人。然后杰塞罗又教导摩西,要他让每一组选出一位首领,而且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1000人的首领,只有他们才能将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给他。

自从摩西听从了杰塞罗的建议后,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只有他才能解决。简单地说,杰塞罗教导摩西学会了如何领导和支配他人的艺术,运用这个方法,调动集体的智慧。

实践证明,在扩大人脉的问题上,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自身交际能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要树立开放意识,增强交往欲望

要真正认识交际对于成功的意义,把拓展人脉当成一种需要和锻炼,那时你就将获得一种内在的动力,就会对与人交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姿态,使自己成为与人交往的主动发起者,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新的朋友,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2)采取有效方法,扩大自己的人脉

以个人爱好为媒介,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个人爱好是交友的“介绍信”。共同爱好常常把陌生人联系到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形成以爱好为特色的关系圈。其次是通过朋友搭桥,延伸交际活动半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关系圈,这些关系圈又是各有特色、不完全重合的。如此说来,我们就可以利用朋友的关系,由朋友搭桥,与他的朋友建立联系,争取让朋友的朋友也成为你的朋友,使之进入你的人脉网络,为自己的事业再添一个机遇!

(3)与不同的人交往

与性格孤僻的人交往,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到你的温暖如春与体贴,让他们愿意和你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与他们谈话的艺术,千万不能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多用赞扬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谈。

与急躁的人交往,你应该心胸开阔,不必计较他的火暴脾气,有时也可以迁就他一下,不必在他火头上与其论短长,否则就会成为他的“出气筒”。应等他情绪缓和下来,再跟他谈事情。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是照亮我们黑夜的一道光亮。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时、运、命和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对关系的利用。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人平时朋友多得没法数,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可到有事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却抓不住一个,全都跑得无影无踪;有的人平时朋友并不多,可在需要帮忙时全都尽力相助,其中的原因就是交朋友时没有分级别。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会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你和对方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那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候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图的,不是真正的朋友。

2.互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

利益是在利益动机支配下的人的关系。只有出现了利益之后,人脉网络才会组织起来。从根本上说,关系具有利益的属性。我们既要感情,又要功利,不做圣人,也不做小人。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讲求互利,满足各自所需,达到平衡,否则关系就会破裂,人脉就会中断。

人际关系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表现出一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利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这是说,利益原则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暂时性的价值。比如说,今天你带了一把伞去上班,碰巧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你的伞可以恩惠到其他的同事,你可以选择一位同事共打一把伞,你可以把她送到车站,本来她是必须淋着雨去车站的,或者因为等待雨的停止而耽误很多的时间。当你同她一起冒雨前行的时候,雨停了,于是她可以自己走了,因此,你的伞所提供的利益因为雨的停止而消失,这就说明了利益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出现了利益关系之后,人脉网络才能够被认为是可以“组织”起来的,而同样,只有认识到了利益原则,才真正认识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利益关系的属性。许多人将利益原则与道德价值对立起来,原因就在于将利益原则仅仅做了经济利益的理解。利益关系的确是在经济活动中最先确立起来的,但是它具有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特性,它的本质含义超越了经济领域,而且它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最终将这一本质确立于经济领域之外。

人脉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脉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脉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脉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脉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脉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脉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脉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那么人脉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脉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脉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求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脉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既然是利益的关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等价交换,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判断和选择。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人脉关系建立的根本原则,那种把等价交换仅仅当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把它扩大到人际关系上面,交往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包含了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远早于商品,商品等价交换是它派生出来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关系中的体现。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它的交往角色价值也相应要变化。角色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地位的高低,它是由社会地位、年龄辈分和交往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的。

3.打造成功人生的金三角

还想象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

建立人脉,不只是单纯的公关技巧,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热心助人,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运用一切关系为别人帮忙,这样做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有时候,因为你的一句话,省了别人跑半年的时间,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人脉网络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给我们失业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一个外界还不知道的就业机会;当你应邀发表演说,会后与主持人闲聊时顺便推荐了几位能说会道的人;当你参加的工会选举,你觉得老友才是最合适人选,于是敦促他出马角逐,甚至主动帮他宣传。事实上,这就是在无意识地撒下了“人脉”的种子,最终,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企业成功人士自认成功原因中,“专业知识”仅仅只占15%,正确地对待人脉的态度和与人交往的技能却占85%。随着层次的提升,运用专业知识的比例也会逐步减少。这也正是专业、态度与人脉所架构出的“人生成功金三角”。要建立这样的“人生成功金三角”首先要破除“独行侠”心态,许多人习惯于“独行侠”式的作风,独来独往,这种行为造成人脉网络建设的阻力,“独行侠”不愿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心理主要受到五个心结的困扰:

(1)害怕被别人拒绝

当一个人向别人发出某种请求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热心的帮助,另一种是冷面拒绝。当然,被人拒绝的滋味是让人很不好受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脉的精髓在于“互通有无”,如果别人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你,那么,你当然应该谅解别人,如果别人有能力帮助你而没有给你帮助的话,这只有两种原因,一是你与他没有交往关系,并不是他的人脉节点,也没有情感上的交往;另外一个原因,也许他是一个很“势利眼”的人。由于你人脉关系对于他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愿意为你浪费时间,所以,只有当你指望对方给你的帮助能正中对方“下怀”时,才会减少碰钉子的情况,你本身对于被拒绝的这个情况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向别人开口只不过是抛出一项信息而已,用不着担忧太多。

(2)认为开口求人很没面子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类之所以群居,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总是十分有限的,单个的人随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人们组成了一个关系系统,以弥补单个力量上的薄弱。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的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只能使你“死要面子活受罪”。所谓路不在脚下而在嘴上,当你迷路的时候,最快的方式难道不是开口问路吗?但奇怪的是,多数人都欢迎别人来请教自己,让自己有表现机会,实际上就是“自认清高”的一种傲慢心理。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我们求人帮助就是低三下四,那么这种“低三下四”就当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3)认为广布人脉是浪费时间

我们以上对成功人士的调查中,成功的金三角定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人脉关系的因素要占85%之多,这种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建立人脉的心态,意味着你在心态上已经与成功无缘。如果你还向往成功,你就应该拿出85%的精力,积极投身于人脉的建立之中。广布人脉不见得要每天到处应酬,而是应该遵守人脉建立的准则与方法,科学地拓展人脉网络,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你比较迅速地在现有的人际基础上逐步构建你的网络。

(4)怕别人认为我们为的是利

其实人脉关系的布建,其核心就是“义”,只有通过“义”才能建立相对牢固的人脉网,但是,人脉网能给你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义”的收获,随之带来的一定会有相当利益,利益是人脉的重要基础,我们当然不应紧盯利益不放,这样会给对方很重的压迫感。只要我们时时走入人群,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你自然会得到真诚的回报,你会发现愿意助你一臂之力的人有很多。

(5)贸然跟别人开口很唐突

有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我们“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缘故,所以,我们与对方尚无深交,就毫不掩饰地提出一堆要求,自然会碰钉子。不要等用到人时才和人家进行交往,在平时就应该经常保持联系,时常给人以帮助,要认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你自己,为别人服务就是在为自己种下福田,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用你开口你的身边就会出现很多援助的手。

4.让陌生人成为你的朋友

人际关系网是怎么建起来的?很简单,当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的时候,这段因缘就形成了。其中的关系就是:交情或友谊。

人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声,在跋涉了几十个年头之后,回头看一看四周,究竟有多少知心的朋友,究竟有多少知心人时,却心中黯然,于是就痛苦地发出寻求知音的呼唤。

中国古代先哲孔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在普通的人中间就可以找到老师,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友呢?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心去接触别人,那么我们就能得到真诚的友情,结交可信的朋友。

有一次,一个作家独自去看电影,然而看到一半时却停电了。他感到十分难受,因为旁边没有一个熟人可以交谈,没想到身边的人却开口与他说话:“喂,没电真烦心,咱们俩聊聊可以吗?”这正合作家的心思,本来他正想不出如何来打发这无聊的时间而准备起身离开这里的。于是两人就海阔天空地谈起话来,最后电影散场时两人竟然成了好朋友,而且后来还保持着联系。事后作家感叹道:“原来,友情就在于一句话啊。”

的确,交情就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世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假如我们能与陌生的朋友发展友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定期会发现有许多新奇的感受,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就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快乐。

就像我们每天上下班都在街头遇到的执勤警察、上下班都见面的汽车售票员一样,甚至我们住处旁边的卖小物件的老大妈,他们都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假如能用一点业余的时间,与他们交谈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以前我们所不知道的,但又十分精彩的东西。这种发现并不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逊色多少,甚至可以使我们觉得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生机。

大凡喜欢旅行的人,总是想找个伴侣,以打发旅途中难过的寂寞和各种困难。现在西欧、北美出现了一种陌生者旅行团,团中的成员在以前都互不相识,只是临时被编在一起参加旅行。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家庭背景、旅行目的,都大不相同,但必须在一起参加共同生活,一起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一起相互适应各自不同的处世方法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种旅行,大家都能认识新朋友,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打破各自以前的生活方式,发现许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生活情趣。大家在短暂的旅行以后,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外,还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地活在大千世界中,表面素不相识的人,其实都是热心肠的好朋友,自己更不是一个妄自菲薄的自卑者,因为我们居然能给别人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帮助。

由此可见,本是萍水相逢,只要其中一个先伸出友谊之手,陌生人也许就会变成好朋友。

人在旅途,如果是单枪匹马,往往是寂寞乏味的,两个人一起就会有互相照顾的伙伴,而三个人就充满了欢乐和阳光。

真正的友情在于执着的寻觅,也在于慷慨的奉献。

总而言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心里想得更多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有个立足点。

要构建自己的“关系”,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目标,不断努力

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这种关系有时就像是一把剪刀,经常使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订立可以变通的目标,试着每天打5~10个电话,一个星期就有50个,一个月下来,有可能达到200个。平均一下,你的人际网络中每个月大概都可能增加十几个“有力人士”。

(2)不放走任何一个目标

大忙人虽不好找,并不表示绝对无法接近。不必浪费时间在上班时间打电话给他们,这些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打电话,或是出外办事了。

要利用空当,“拉关系”的高手认为傍晚六七点是与这些忙人接触的“重要时刻”。秘书、助理等大概都走了,只剩下一些工作狂还没舍得走,希望自己“埋头苦干”能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是联络这些人的最佳时机。

有时乐观一点,不要以为位高权重者都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只要抓住窍门和机会,就能联络到每一个人。大凡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几乎都有层层的关卡保护,若能突破这些障碍,剩下的就不难了。

每个企业都有门卫。设法找到他们,跟他们建立某种“关系”,他们就能告诉你通往老板办公室的秘密通道。

(3)懂得发现情报

街上、饭店大厅、机场、公共汽车站、酒吧、舞会、亲友聚会,处处都有不少最新情报。跟人谈上一两个小时,一定可以学到东西。出差、旅行也是拓展“关系”的好机会。

(4)记下“关系”历程

有时不但要记在脑子里,还要记录在特定的本子上。就像写日记一样,数十年如一日,这可能不容易做到。如果有恒心、有耐力,就说明你在认真地增进自己的“关系”,要追踪成果、找出真正的“人尖儿”,不妨记录每一次联系的情形。在记忆犹新的时候就要赶紧写下,如果等到日后再来补记,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可记录的要点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你的看法以及日后联络方法,用不着事无巨细地像在写一篇优美散文。要想得到收获,就一定要下不少工夫。但是,想到可以拓展“关系”反而觉得兴奋、刺激。

(5)做到心理平静

要建立真正的关系,并不像“攻城略地”一般,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该是长久而稳固的。正如一位企业界人士的说法:“我从不相信在三分钟内就跟我称兄道弟的朋友。如果要雇用一个人来做重要的事,我一定要找信得过的人。”

急于拉拢关系的人会因为一点收获而自满,要他们付出,得先谈条件,而且不愿与人分享情报。一心只有功利的人很难了解“互助”的真义,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参加一场没有希望的比赛。

好的关系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建立,要成为这方面的高手,至少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及宽阔的胸怀。

善于抓住人际交往中的一般规律。尊重对方、善于倾听、投其所好等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和习惯,聪明人的做法正是善于抓住这些人的特点,运用一些屡试不爽的交际通则对症下药,自能收得奇效。

据说,日本著名保险推销员原一平善于从名片入手,与交际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位美国政治家善于记住初次交往者的名字,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交际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环境不同,方式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

5.宁缺毋滥,拒绝狐朋狗友

衣柜满了,需要清理与调整,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给新的衣服;同样的道理,你的人际关系也需要清理。一个不懂得如何经营关系账户的人,绝不会享用到最好的午餐!那些只能共富贵,不可共患难的狐朋狗友,你完全可以把他们清理出局。

一听到建立人际关系网,大多数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扩展人际关系”。然而,是不是每个你见过的人都要交往下去呢?倘若仅仅只是互寄贺年卡或交换名片形成的人际关系,你应该抱宁可舍弃的态度。只有宁缺毋滥,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人际关系。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数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充实,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所谓人际关系,其实是愈充实数量愈少,人际关系的充实度和实际的人数会形成反比。当然,在最初阶段必定会出现人数愈来愈多的时期。否则,没有一定的人数基础,人际关系是不可能充实的。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人数,而不是盲目地将所有认识的人统统纳入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段时期增加的人数,你能从名片或贺年卡的张数上明显感觉到,但是,真正的人际关系不是用名片或贺年卡的张数来计算的。所以,尽管某个时期的人数不断增加,却并非意味着人际关系进入了充实期。充其量,它只能算做通往充实期的准备阶段而已。

当名片的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必须进行整理了。此时,你应该将仍然保持联系的和已经中断联系的人际关系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你将进入整体人际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期。经过整理,仍然保持联络的名片张数必将有所减少。因此,只看到名片张数增加就高兴不已,是根本无法建立人际关系的。不过,名片不断增加的时期是绝对必要的。倘若不经历这一时期,必定无法抵达充实期。

因此,在整理名片之际,你不必因为仍然保持联络的名片张数减少而担忧。相反,这是人际关系整体充实的证据。唯有不断反复地经历名片的增加期与减少期,人际关系才能持续不断地成长。比如,当你目前的工作告一段落、展开新工作时,名片的张数也必定会随之增加,尤其你跳槽或者更换职业时,这种情形最为明显。当新工作开始步入轨道正常运转时,人际关系又会逐渐减少。中途因工作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时,名片又将再度增加。这种增减的重复,在人际关系成长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只盲目追求名片张数的不断增加,你和每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必定会越来越薄弱。因为比起和熟人碰面的机会,你会更热衷于追求结识新人的机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人际关系获得充实是极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不能首先获得一定数量的名片,你就没有机会,也无法选择应和哪些人进行深入的交往。反之,一旦选择发生,人际关系的数量必定会相应减少。你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与认识的每一个人深交。因此,只要数量减少,质量必然增加。唯有如此,你和每一个人才能缔结出深厚的交情。

筛选虽然不容易,但仍是可以做得到的。选择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结果往往更令人痛苦。然而有句话说得很对:有失才有得。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时常会碰上一些耗尽我们所有精力的“吸血鬼”。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内向、整天忧郁抱怨、缺乏幽默感,或者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等,总之,他们是一群乘坐“灰色列车”的人。每次你一不小心入座,便会被对方弄得精疲力竭。也许,你希望凭借自己的温暖和爱心去感化他们,把他们从沉沦中唤醒,但最后的结局却往往是:他们像“吸血鬼”一样吸尽你的感情,只会在你颈上留下吸过血后的齿痕,使你疲惫不堪。可怕的是,这种人还无所不在,办公室、专业社团与社交圈里,随时可见他们的踪迹,一不小心,也许你也会被拉下水,成为他们的同类!也许你觉得他们很可怜,舍不得就这样放弃他们,但你也要明白,你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在人际网络里,有许多人或组织是我们早该和他们脱离关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脱身。

很多时候,当你要跟某人中断联系时,你根本无须多说什么。人海沉浮,当彼此共同的兴趣已不复存在时,便是分道扬镳的时候,中断联系其实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退出某个组织有时也许只是再也不参加任何活动,或是向负责人解释一下。总之,如何处理“脱队”事宜,应视情况而定。

国际知名演说家菲利普女士曾经请造型顾问帮她做造型设计。她说:“整理出来的衣服总共分成三堆:一堆送给别人;一堆回收;剩下的一小堆才是留给自己的。有许多我最喜欢的衣物都在送给别人的那一堆里,我央求设计师让我留下件心爱的毛衣和裙子,但她摇摇头说道:‘不行,这些也许是你最喜爱的衣物,但它们却不适合你现在的身份与你所选择的形象。’由于她丝毫不肯让步,我也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半衣物被逐出家门。我必须学会舍弃那些已不再适合我的东西。而‘清衣柜’也渐渐地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客户也好,朋友也好,衣服也罢,我们必须评估、再评估,懂得割舍,以便腾出空间给新的人或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交朋友的最好方法,便是让自己成为其他人的朋友。建立稳固的人际网络,使我们的生活与事业,仿佛罩了一张稳固的安全网。

下面的“十诫”,是提高人际智商的玄机,能帮助你与身旁的同事、朋友们建立起坚固而珍贵的人际网络。

(1)以诚待人

以礼貌与魅力及多关心他人的态度打入人群。

(2)信守承诺

说到做到,做事认真,讲求效率。

(3)全神贯注

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积极参与活动与社团组织。

(4)勤加浇灌

投资些时间在培养人际关系上,在无求于人时,用电话、卡片、传真等与人保持联络,孕育出彼此的信任与支持。

(5)尊重对方

别把人只视做工作上该联络的对象。

(6)赞美别人

不吝啬给予赞美与鼓励,表达感激,让好话传遍千里。

(7)时时感恩

别忘了在听过别人赞美之后说声谢谢!

(8)承担责任

懂得人际艺术的人应勇于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不推托找借口。

(9)绝不居功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功劳该归谁,就给谁。

(10)不忘幽默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幽默,享受建立人际网络的过程!

6.安全度过人际关系的磨合期

变换了生活空间,你的角色也要转变。否则,你会与新的人际关系网格格不入。不要刻意地要环境适应你,那永远是不可能的,只有你去主动适应新环境,才能构建起你与新环境的人脉关系。调整自己虽然很难,但却是唯一的出路!

人的一生会出现许多变迁。从学校到单位,从此地道彼地,从旧环境到新环境,每个人都少不了这样的经历。每有这种变迁,你都面临着一个陌生的交际空间,要涉足一个新的交际圈,要重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段时间就是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如果你处之不当,就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处置得当,你就会很快融入其中。如何有效地度过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呢?

(1)摆正自己的新位置

每个人在交际中都有相应的位置,这是交际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交际位置,在交际圈中必然显得唐突、冒失、蹩脚,也会受到社会群体的责怪、怨愤、抵触、嘲弄、打击。交际关系复杂多变,交际者难以一眼看清,不易正确把握。自己在交际圈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如何调适好自身位置,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面对新环境、新朋友,第一步你要好好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确定好以什么面孔、怎样的交际基调进入新的交际角色。某重点中学试行校长负责制,在上级的支持下从普通中学调配三名骨干教师充实师资力量。这三名教师到新单位时,都有这样的困惑:新单位是重点学校,是保持一个骨干教师的姿态呢,还是表现出调入教师的谦恭?其中的分寸不好把握。黄老师我行我素,保持本色,结果新同事嘲讽其“不知天高地厚”。白老师一改往日孤傲性格,待人唯唯诺诺,谦虚恭谨,结果不仅让人看轻他,还有人怀疑他的能耐。只有张老师洞察交际环境,不动声色,妙得自然,不断调适自己的交际位置,不仅很快进入了新角色,还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摆正自己新位置,是一个精深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成功的。这其中需要交际悟性,需要良好的心理素养。保持平常心往往在自己位置调适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2)采取沉稳简约的姿态

磨合期是一个双方逐步熟悉,互相适应,彼此认同、接受的过程。人与人的差异情形万千,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你作为一个新面孔,在进入陌生的交际领域的时候,一开始就无所顾忌,目空一切,张牙舞爪,是无法与他人磨合的。这似乎是外向性格者、青年人常有的现象,也是应该克服的问题。采取沉稳简约的交际姿态才是适宜的,有助于实现你与新环境的磨合。这是一个以静观动的方法,在自我保留节制中,你会对新的交际环境做个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把握,从而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实现与新环境的契合和交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技巧。那所重点中学专为调入的三名教师开了个欢迎会,气氛十分热烈。这所学校的老师表现出很好的素质,唱念做打、弹拉说唱,样样像模像样。热情的老师们当然不会冷了新来的教师,纷纷要他们“来一个”。黄老师坐不住了,操起乐器,亮起嗓子,摆开把式,真刀实枪地拿出了看家本领,将其才华横溢的本色表现得一览无余。白老师害怕得罪新同事,不敢表现自己。张老师在这种气氛中安然地欣赏着别人的表演,在大家再三鼓噪下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诗朗诵,刚念了四句,就躬身“谢幕”了,怎么着也不愿“出丑”了。张老师的做法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整坛醋不晃”的感觉,大家都对他产生了好感。

(3)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际关系密切程度通常是表现在人际距离上的。双方关系亲密,相互间距离较近;双方关系疏远,相互间距离较远。与新同事新朋友初处,彼此还不熟识、不了解,关系刚刚形成,距离自然是较大的。你若生硬地去与人亲近,则有违交际规律,对方不仅不会做出友好表示,还会产生反感情绪。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会把你置于被动地位。保持适当的距离,能给对方冷静地观察你认识你的机会。你们会在逐步熟悉和了解中,实现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你们的关系慢慢亲密了,彼此的距离就会悄然隐去。保持距离重在适当,掌握在对方认可接受的范围内,并能有效地促使双方互相吸引。白老师到了新学校一开始就想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见到每一位教职工都做出亲热的表示。有时他还装出很随意的样子,大方地道陌生老师家拿这拿那,结果把自己弄成一个很令人讨厌的角色。黄老师则正好与白老师相反,对任何人都昂然相对,拒人于千里之外。还是张老师做得合适,把自己的热情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显得自然得当。

(4)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

变换了生活空间,人的社会角色会随之改变。若心态调整不过来,行为不能重新校正,你就无法适应新环境,左右碰壁,别人也会对你产生诸多误解和非议,你就难免成为一个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人是能动的,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应主动适应新环境,没有理由要求新环境去迁就你个人。所以进行角色转换应是一种自动行为,尤其应在有效二字上下些工夫,实现角色适时适当的成功转换,将自己完完整整、及时可靠地变成新环境中的新成员。张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普通中学时年年高三把关,到了重点种血清型不一样了。这里出类拔萃的教师很多,高三把关自然没有张老师的份儿。即使你有绝顶能耐,别人也有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张老师想得很开,不像黄老师去争去吵,而是要求带高一。他这一合情合理的做法,是基于对自己价值重估、角色校正的。结果他再次赢得了人们的好感。而黄老师那有欠斟酌的举动,让领导和同事产生了误解。

(5)培养交际能力

交际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依附,难舍难分。寻求磨合途径当然要在这方面想办法。一个人在交际中形成对别人的吸引力表现为他的交际魅力。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体,包括人的形象、知识、品德、能力、语言、幽默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一个充满交际魅力的人,别人会主动亲近他、接受他、适应他,人际之间的差异、矛盾会得到有效消除,人际关系磨合会呈水到渠成之势。所以面对新环境、新朋友,根本的还是培育出自己独特的交际魅力,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交际环境,给自己带来一个理想的交际地位。黄老师和白老师起初交际情况并不美妙。由于准备不足,调控失当,在新学校并没有有效打开局面,有不少教职工对他们有误解。但他俩到底是骨干教师,在一些方面颇具独到之处。比如白老师书法堪称一绝,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表演书法绝技,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给白老师增添了不少交际光环。再如黄老师很会说笑话。别看他平日趾高气扬的样子,但他在三人一堆五人一伙中,三言两语便会把人逗弄得忍俊不禁。不知不觉中,大家忘了他的傲慢,对他渐生好感。现在白老师和黄老师都与张老师一样实现了与新同事的磨合,成为新学校中受欢迎的教师。最近张老师还因群众关系好、业务能力强,被提拔为副校长,成为一个令人信服敬重的人。

7.人情投资是做人必备的基本功

注重人情投资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功。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讲点儿人情味儿。

现今所有的成功者都不妨想一想,三百六十行,不管在哪一行,哪有一个成功者敢说自己的成功完全源于自己,没有别人一丝一毫的功劳呢?

金钱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拿出你收入的10%,这条法则并不新奇。可以保证,你给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大多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们之所以不拿出钱来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不缺他们的这一点钱。富人则身体力行,他们明白拿出钱来不仅给了别人利益,而且这样还消除了恐惧,恐惧是妨碍财富积累的重要障碍之一,只是拿出钱来布施社会,不抱任何功利目的,这样做将会有这样做的回报,种下了什么因定将收获什么果。

与别人分享你的财富,这的确需要技巧,洛克菲勒家族的人认为,给予对于财富本身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建立一个遗产基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拥有的越多,你可以与别人分享的就越多,有时候我们不提自己拥有的一切,因为我们不想使别人尴尬,不想把别人甩在我们身后。然而,事实上,如果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并且同别人一起分享你成功的经验,使他们与你一同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约翰做感测器研究。毕业后不久就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用感测器做防盗器材。他很早就用电脑设计,生意越来越大,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安系统公司的老板。由于中东问题,美国飞机好几次被恐怖分子劫持,约翰得到了大宗合同,替机场设计安全系统。这时,约翰的身价已达四亿美元。

一年以后,忽然在《华尔街日报》登出一则消息,约翰将他的公司和豪宅卖掉了,得了四亿多美金。他在记者会上宣布,他留下一个零头,用四亿美金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基金会的董事们全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他相信他们会操作好的。

几天以后,约翰夫妇消失了,他们的亲人替他们保密,他们的女儿也和一个年轻人结了婚,到非洲去帮助穷人了。这位科技名人,从此失踪了。

一年以后,他出现在英国一个偏远的乡下,他给了他的一个朋友电话和地址,他的朋友找到了他,约翰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得多了。据他说,这座小房子比当年用人住的房子还小。他们的后园对着一大片森林,他们面对的山谷由英国诗人协会所拥有,他们不会开发这片荒原的,英国人喜欢荒原,约翰夫妇也养成了在荒原中散步的习惯。

约翰告诉朋友为什么他最后决定放弃一切。他的公司得到了一个大合同:改善整个加州监狱的安全系统。他发现加州花在监狱上的钱比花在教育上的还多。而他呢?他越来越有钱,却越来越像是住在一座监狱里面。美国人一向标榜社会的“自由和开放”,其实美国人却越来越将自己封闭起来,越来越使自己失去自由。

现在,约翰夫妇在附近的一家专科学校教书,约翰教线路设计,学生所设计出来的线路经常得奖,他捐了很多钱给这所学校,使这所学校有很好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他太太在那里教英文。

约翰告诉他的朋友,他们两人的薪水就足以应付生活了,他们生活得很简单,平时骑自行车上班,连汽油都用得很少。约翰送他的朋友去火车站的路上,他告诉朋友,他还有一些钱,他的女儿不会要他的这些钱,等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钱就会全部捐出去。

约翰的行为无疑让人佩服。因为他已经捐出他的全部所有,他坦然一笑,说自己仍有一样宝物,没有捐掉。他的朋友对此大为好奇,问他是什么,他用一张小纸写了下来,叫他的朋友等火车开了以后再看。当他的朋友打开那张纸,看到纸上写的是“我的灵魂”。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李兆基身上。

1988年的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向香港富豪李兆基提及承接恒基集团一项工程的承包商要求他们补发一笔酬金,遭到了建筑部的拒绝。

李兆基便问:“那个承包商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是的,”建筑部的人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本来,这桩买卖是签了合同的,有法律保障,大可不必对此进行处理。

李兆基却说:“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唯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承包商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由此可见,注重人情投资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功。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讲点儿人情味儿。同事,是一个人事业上的合作者;下属,是一个人事业上的垦荒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获得他们大力的支持与帮助。让他们也获得必要的利益,只要大家众志成城,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被克服呢?

这里讲的仍然是李兆基的故事。李兆基之所以能成为亿万富翁,做出那么大的事业,与他善于运用人际关系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凡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

为了取得同事的精诚合作,李兆基总给几位左右手一些机会,让他们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房地产计划上,让他们能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赢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对士气肯定会有良好帮助,这是李兆基的一贯态度。

有一次,李兆基拿出某地产项目的15%让身边的5位好伙计参股。结果,有一人没那么多钱,只好把股份放弃了2%。

李兆基知道了这件事,在问明原委之后,对他说:“我有机会赚1万元,都希望你们赚100元。这样吧,我把名下2%的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再偿还给我吧!”

于是,大家都赚到了钱。对于李兆基来说,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一团和气,合作愉快。

对下属,李兆基同样是善用人情,巧妙关怀,扶危济急,赢得一片忠心和无限感激。

据报刊载:比尔·盖茨每年都向慈善机构捐款几百万美元,我国也有许多人“富了不忘众乡亲”,从而使许多名人既获得了非凡的名利,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8.读懂人情,灵活驾驭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他的情。

在人际交往中,见到给人帮忙的机会,要立马扑上去,像一只饥饿的松鼠扑向地球上的最后一粒松子。因为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

要像爱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求人帮忙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施恩是关系维护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经营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工夫。帮助别人时,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给人情,留后路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局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子。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人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住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看到有人遇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帮己。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你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他的意思是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2)给人好处别张扬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的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维护关系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3)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张扬有一个高中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两人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张扬,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二人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张扬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张扬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张扬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他,其他朋友劝张扬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张扬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张扬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连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

有这样两个军人,一个在司令部当参谋,另一个在政治部当干事,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队拉练,他们两人作为工作组成员被分到了一个连队。部队每天走百里路,行军路上,他们互通情况,收集材料,一起帮助连队组织好行军,为解除战士行军的疲劳,还轮流做宣传鼓动;脚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帮助对方挑泡,买了吃的一起分享。就这样,行程千里,圆满完成任务,两个人也结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当了部长的参谋到外地开会,还专门绕道到某陆军学院去看战友。两人见面,忆起当年一起行军、分吃一个苹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知有多么高兴。这样,十天的交情,记了一辈子。

②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趣味相投”的高度。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

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王调到北京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③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9.菜刀不磨会生锈,关系不走动会疏远

维护人脉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他们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获得别人帮助时才想到别人。菜刀不磨就会生锈,关系不维护就会疏远。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时,却突然想起来,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家就去找,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得很,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有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注意与人方便,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未免太迟了。再铁的关系,也难抵挡长时间的冷落和疏远。

中国人讽刺临事用人的做法,最简练的话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利用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如果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时才“临时抱佛脚”,尽管你追得很紧,下的工夫很大,人家也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平时关系维护好了,到需要时才会有求必应。

(1)维护关系靠平时

法国有一本《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会为你的仕途铺开一条坦途。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维护人脉关系。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交上某个朋友,就不再去培育和发展双方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就淡薄了,最后甚至变成了陌路人。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要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到时才能用得着、靠得上。

朋友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礼尚往来”、“交流”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坐坐。

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

在朋友之间,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维护。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是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努力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融洽。

我们中国有许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就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常年关门闭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就孤立了自己。

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要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如果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比如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遇到困难时要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常常与朋友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他就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朋友之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上门去,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忙的。

(2)广交朋友,主动去烧香

要维护拓展一张人际关系网,就要积极主动去“烧香”。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必须将它化为行动。

结交朋友不仅要把握机遇,同时还要创造机遇。

如果你想和刚认识的朋友进一步发展关系,你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做客。你可花费心思寻找机会跟他多接触。人与人之间接触越多,彼此间的距离就可能越近。这跟我们平时看东西一样,看的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好感,就像我们在广播或电视中反复听、反复看到的广告,久而久之也会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印象一样。所以,关系维护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找机会多和别人接触。

一旦和别人取得联系,建立初步联系之后,要设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交际中往往会有两种目的:直接的无非就是想达到某项交易或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或想得到别人某些方面的指导。如果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关系,只是为了和对方加深关系,增进了解,以使你们的朋友关系长期保存下来,这可以被看做是间接目的,这种间接目的可以使你的人生更丰富,更有价值。

如果能保持无事相求时也能轻松地相互联络的关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真正可以亲密往来的朋友,越是无事相求时越能尽情地交往。反之,遇上有事相托时,即便三言两语,彼此也能明白对方想说的话。此时,对方会尽己所能来帮助你。

10.滥用朋友就会失去朋友

滥用朋友,没有朋友。友情确实可以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提供动力,但它毕竟有限,需要常常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切不可让其超负荷运转,把朋友折磨得精疲力竭。倘若没完没了地找朋友帮忙,朋友也会避你三尺,朋友决不能滥用,保留到关键时刻,也是一种心计。

王毅上学时就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毕业后分配在省级机关。自从成家立业之后,他常常有一种负疚感:自己是不是有些多事呢?因为他的朋友越来越少,他总是对朋友说,“我何时何时要到你那儿,帮忙买张火车票”,“联系个大夫”,“陪我逛逛百货公司”,“吃顿饭碰碰头”。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折腾得朋友精疲力竭。

王毅其实错在不懂人脉关系的利用,不懂其中的玄机。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种误区:

(1)出门靠朋友

人作为主体在与周围客体发生关联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而有的则达不到;很多人总是会选择前者进行交往,选择标准便是自我需要满足的程度。所以,把做生意视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纯粹功利交换的商人,一定会为忽视了人情而付出代价;将朋友视为“可以不讲条件”,向他提出各种要求的人,也一定不会有朋友。

(2)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

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幸福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而在于危机时的关注、指点、理解与帮助。

(3)滥用友情

关键的朋友要留到关键的时候用,不要把他们任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开枪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倘若你没完没了让朋友为你办事,日后真有大困难让谁帮你呢?能够帮你的朋友比什么都珍贵,珍贵之人绝不应滥用。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马达,但它毕竟动力有限,需要常常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负荷运转:

①给别人以帮你的理由。一般的友情依赖总是打定一种没有道理的主意:“是朋友该怎样怎样”。事实上,谁都没有必须帮助你的义务,假若你够朋友,你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说法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交上朋友”。

②计较得失是正常的。一个健康的人必然充分注重维护自己各方面的权益,他当然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想维系与别人的友情,就要让别人感到你们之间交往是对他有利的。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缠夹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饰起夹,其结果反而是两头不到岸、一无所获。其实,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③注意到朋友的其他付出。托夫勒说,大都市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你找城市里的朋友帮忙时,或许不会耗费他们的金钱,但却可能扰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弄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你吃饭,没能接孩子,让老婆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你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你就不会有朋友了,因为你考虑的始终只是自己。

要想友谊地久天长,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死“靠”朋友,滥用朋友。把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

11.背靠大树好乘凉

背靠大树好乘凉,贵人的能量远远超过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成为新巨人的最快捷方式,但必须是贵人主动献出肩膀给你站。知道什么样的人是贵人垂青的对象是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你与贵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烈日当头,为自己找到一棵乘凉之树,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挫折与烦恼。当然,如果你本身天资过人,勤奋有加,那你可以说,我不必依靠他人,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这当然是最好的了,你也不必靠这种方法来获得成功。倘若你自认本领不强,同时也想减少挫折,那不妨找棵树靠靠,增加你成功的几率。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是如此。

不过,要找到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而需要一段时间。虽然你看上了某个靠山,但对方不一定愿意提拔你、照顾你。你必须在和他的往来之间,让他了解你的能力、上进心、人格、家世和忠诚,也就是说,要他能够信赖你!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半年、一年,也有可能更漫长,而你不仅要好好表现,还要在难熬的岁月中等待机会,应付“大树”对你的考验!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有一日你和你的贵人分开了,这时你要和他保持联系,如果他一时境遇不佳,你也应及时关心相助,否则你和他的关系就会中断。如果你漠不关心,那他一定会感慨当时错看了你。这样,当他“复出”时,有好的机会也不一定会想到你!

不过,你在选定贵人之前,要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的靠山,这可是最重要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有家世背景的人

不过这种人有很多喜欢自愿助人,你的表现也许他不一定看得上,除非你在某些方面令他特别喜欢。不过,家世背景不一定保证他一辈子风光,如果他品行不正、能力不行,那么跟这种人相处也不长远!

(2)功成名就之人

这种人和前者一样,除非你有特别的表现,或者你的某些长处正好被人看中,否则你再怎么“跟”,他还是看不见你!

(3)有能力有潜力之人

这种人可能是最好跟随之人,他们是一种“潜力股”,一时看不出效益,如果长期跟下去必有收获。但有能力有潜力的人也不一定最终飞黄腾达,人的机遇是很难说的,所以你要无怨无悔地跟!

从今天开始,好好寻找一位靠山,找到一棵树乘乘凉。不过你们之间最好能从利益相关的层次逐步提升到情感和道义的层次,这样你们的关系才能长久。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当你找到自己的“靠山”与“乘凉之树”后,不能完全倚仗他人来生活,你还得更加努力,只是利用一下他人给你提供的条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