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养生秘笈
44995400000015

第15章 音乐养生法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筱,瑟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以成佛道。

——《法华经·方便品》

1.佛教音乐陶冶人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特别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内心的想法。优美的音乐可以给以人享受,使人的身心都得到放松,从而有利于人体的养生。我国古代就特别注重音乐的作用,在民间和宫廷都盛行听乐曲。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形式。

佛教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汲取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的长处,是佛教音乐家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特征与佛教的教义息息相关,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静、淡、虚、远”。而静、淡、虚、远正是养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境界。因此说,佛教音乐不仅有利于佛教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教义、向民间大众化缘;最重要的是佛教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是养生的良药。

(1)佛教音乐的出现

佛教音乐的出现和佛教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之后,才开始出现了佛教音乐。后来,经过中国佛教徒们的不断积累和汲取别的音乐形式所长,使中国的佛教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最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音乐的曲子和我国传统的音乐并不适合,它与中国佛教音乐的融合是同中国佛教徒的努力分不开的。印度传来的曲子和汉语歌词搭配起来并不合适,所以我国当时的佛家弟子就把这些曲子和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相融合,有些懂音律的佛教徒自己还创作了新的佛教音乐,对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佛教音乐的发展

佛教音乐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唐朝重视佛教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佛教音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唐代佛教盛行,很多寺院成为人们平时消闲娱乐的场所,寺院的僧人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其中包括跳舞、杂耍和佛教音乐,当时出现了很多才艺出众的高僧,例如段本善、康昆仑、李管儿等人。这些佛教艺人的表演,由于吸收了很多民间音乐的精华,所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不仅使人民大众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还起到了宣传佛教的作用。

从宋代以来的各个朝代,佛教音乐依然十分盛行,经常举办一些音乐活动。由于吸收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长处,所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有些大的寺院已经有了自己专门的乐队,用一些乐器来演奏自己的音乐。他们的演奏既具有宗教的悲天悯人,宫廷的高贵典雅,还有民间音乐的那种朴实无华的味道,所以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这时的宗教音乐不仅在国内广泛盛行,就连国外的一些宗教人士也纷纷开始向它学习。

佛教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音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丰富佛教法的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古代的人民大众由于受到封建君主的压迫,生活过得苦不堪言,毫无生活乐趣,佛教音乐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治病之药。人们可以在辛勤劳作之后,欣赏一些杂技、音乐来消除一天的疲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养生的作用。

佛教音乐从印度传入我国至今历经了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佛教艺人的努力使这种音乐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僧人不断吸收从外国传来的音乐之长,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了一些新的音乐曲目,所有这些都对促进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佛教寺院对保存佛教音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使佛教音乐得到了提高和发扬。佛教音乐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形式,是佛教弟子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2.佛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佛乐是佛教徒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时演唱的音乐,最早起源于印度。古印度音乐比较兴盛,凡参见国王、礼拜佛陀,都要音乐唱赞。佛经中的偈颂,原本都是可以念唱的。

根据《晋书》的有关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传回乐曲“摩诃兜勒”。有的研究者认为该“摩诃兜勒”就是一种佛乐。如果属实,则早在西汉时期,佛乐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其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摩诃兜勒”被李延年改编为武乐。

一般认为,中国汉地佛乐的发展起源于梵呗。佛教常用呗赞来赞叹三宝,梵呗随着这一风气而传入中国。最初的梵呗是印度人传入的,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创作梵呗。传说最早创制呗赞的是曹植:“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也。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如果摒除上面故事的神话色彩,则曹植制梵呗是完全可能的。因当时梵呗已经传入我国,如支谦曾依《无量寿经》与《中本起经》制作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也依《泥洹经》制梵呗一契。由于梵语与汉语的区别,中国的歌赞与印度的呗赞之法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正如慧皎所说:“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故呗赞的产生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大发展,佛乐也甚为兴盛。西域的龟兹乐、于阗乐纷纷传入内地。据说鸠摩罗什曾改梵为秦,创作佛赞。南朝梁武帝敬信佛教,曾亲自创制《善哉》、《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正乐十篇,皆述佛法。北朝盛行各种佛事活动,如行像、六斋等,届时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谐妙入神。

隋唐时代,佛教音乐更加发展。《乐书》卷一五九叙述唐代乐府中有佛曲二十多种,如《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释迦牟尼佛曲》、《阿弥陀佛曲》、《观音佛曲》、《烧香佛曲》、《观法会佛曲》等。在《羯鼓录》中也收有《卢舍那仙曲》、《四天王》、《阿弥陀大师曲》、《菩萨阿地罗舞曲》等“诸佛调曲”十首。但唐代的佛曲已经融入不少民间音乐的成分,以致正统的佛教僧人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发出“声呗相涉,雅正全乖”的感叹。这也说明唐代的佛曲更加大众化与通俗化。

唐代也是音乐家辈出的时代。如擅长梵呗的释慧常、喉嗓伟壮的释道英、善制佛曲的释定慧等。最为著名的是唱导僧人文淑,他开讲经变时四方听众辐集,填咽寺舍,人山人海。教坊仿照他所唱的佛曲,编制新歌。连皇帝也仿照他的佛曲,创制歌曲,起名《文淑子》。净土宗僧人善导也创制了不少佛教歌曲。另一位净土宗僧人法照则依据《无量寿经》创“五会念佛法”。善导与法照所创歌赞大多为五字句或七字句,赞后有和声字,多用三字,间或有五字者。法会的道场有“赞头”(领唱)与“赞众”(和声者)。法照将念佛的音调、节奏分为五番,与唐代大曲的曲式、节奏相合。

宋代流传下来的佛教歌词,如宗镜的《销释真空科仪》、普明的《香山宝卷》等,均为七言。至元代刘居士撰《印山偈》、《观音偈》、《菩提偈》,其中有侧吟、平吟、自来吟等,都是七言四句或八句偈,中间加《临江仙》曲调。元朝起,南北曲开始盛行,以后的很多佛曲也采用南北曲撰成。如明初永乐年间所编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就是采用南北曲各种曲调填写的。其中前半部分是散曲,后半部分是套曲。

佛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各地的寺庙中,遗风犹存。如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五台山佛乐等。不少音乐工作者正与佛教界合作,努力整理这些佛教音乐,以期进一步继承与发扬。

3.佛教音乐养生的内容

佛教音乐从产生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又吸收了其他音乐形式的精华部分。它还因为自己的清幽高雅而具有了养生作用,被很多人当做一种养生良药。佛教音乐形式各种各样,其中的很多形式都对养生有很大益处。大致来说,佛教音乐养生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梵呗之音

梵呗之音在南北朝时特别盛行,它的曲调是模仿印度佛教音乐儿创作的,但是用汉语歌词来演唱。这种形式具有极强的旋律,在韵律方面也是比较美丽和飘逸,所以深受当时文人雅士和名门贵族的喜爱。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佛教信徒,对佛教音乐的热爱也是十分痴迷,他自己就创作了一些佛教音乐,又为其写作了歌词,《善哉》、《断苦论》、《神王》等就是他比较出名的代表作。

在南朝和北魏,都特别盛行梵呗之音,南朝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就曾经召集了很多著名僧人讲论佛法、创作梵呗之音。这些音乐虽然为封建社会的上流阶层所作,但是优美的旋律还是其最大的特征。在当时,各处都可以听到这种梵呗之音,对于听者来说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人们在思想上和身体上都能够得到放松,从而有益于身体健康。

(2)流行音乐

所谓的流行音乐就是佛教音乐与当时的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这种形式比较接近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容易被他们理解,所以在当时被广泛流传。

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时期,一些娱乐场所就经常演出一些佛教音乐,北宋时期的娱乐场所瓦肆就举办了很多场佛教音乐会,吸引了很多人来听,对宣传佛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些佛教音乐会还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对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有不少帮助,从而有利于人们的养生。

(3)真言唱诵

真言,俗称“咒语”。指的是佛家密语,是佛、菩萨从心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是真心实意的表露,有很强的功效,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养生的角度看,配以乐谱并以唱诵的形式表达真言,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帮助修禅者入静。修习者在唱诵咒语的时候要保持身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方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真言还被人们用来降妖驱魔,在民间广泛流行。真言唱诵对人们的养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益处多多。

4.佛教音乐有益健康长寿

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能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协调体内精神系统平衡。沉浸于佛教音乐中可产生信心感、安详感、超脱感,这些都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已被现代的音乐疗法证明。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盛兴于唐代,从西域沿丝绸之路,经敦煌到长安,与中国宫廷音乐逐渐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音声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音意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忘物忘我;闻者,胸襟豁然,神移情动,仿若置身于极乐仙境,于袅袅音声中可体会人生之真谛。

我们从敦煌壁画、石窟雕塑及佛教圣地保存下来的经卷中可以找到佛教音乐的历史痕迹。如《法华经·方便品》中有这样的记载:“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筱,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以成佛道。”

佛教音乐具有镇定大脑活动、舒缓脉络的特殊功能。经临床医学实验证明,它能降低人的心率和血压,脑波图显示,脑后枕区振幅增大,脑前额区则频率减慢,人如处在气功入静时的低消耗最佳状态。它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及孕妇有着神奇的疗效,对恢复心智体力、消除烦恼无疑是一剂天赐良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聆听佛教音乐,对于现代人可以起到调节精神紧张的作用,这是无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