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气之主,气是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是形之真。神用气养,气因神住,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
——《胎息经》
1.武林武术养生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说,佛教徒“应当执持刀剑器杖,侍卫法师”。佛家僧侣在修禅习定时,创造和发展了武术强身之术,使之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佛家武术。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印度便有了29种武艺,既有实用搏击性武术,也有强身健体性武术。相传释迦牟尼就出身于武士家族,自小就练就了高强武技。他精通印度各种武术技法,身强力壮,武艺超群。传说释迦出家前,曾为争夺美女耶输陀罗,参加诸般武艺竞争,竟无往不胜,攻无不克。他徒手举起大象,抛入半空之中,还能再用手接住……
藏密瑜伽强调修气脉明点与打拳相结合,以活动肢体,流通气血,舒筋活络。密乘无上瑜伽注重以金刚拳、金刚舞锻炼身体,打通气脉,强体健身。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徒们为在乱世或僻壤中自卫和强身,创编传教武术以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莫测、灵活敏捷、变化神速而著称。习武使佛教徒们体魄强健,身心平衡,真正起到了御邪除疾、养生延年的作用。
佛教武术威震神州,饮誉全球,成为佛教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璀璨夺目,闪闪生辉。
明代程绍《少林观武》诗云: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2.中国少林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功夫更是天下闻名。自古以来,少林寺为文人游赏之地,其间留下了许多名人诗作,少林寺也是历代文人名士题咏的物象。“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寺成为中国武术中一支重要流派,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
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有“七十二功夫”、“机关木人”、“十八般武艺”等说法。但一般将其划分为拳术、器械、功夫等三类。
(1)拳术
少林拳术包括罗汉拳、大小洪拳、通臂拳、六合拳、梅花拳、少林五祖拳、昭阳拳、柔拳、金刚拳、醉八仙、鹰爪拳等等。还有徒手对练拳术,如二十四炮、踢打六合拳、一百零八拳、擒拿、点穴等。
少林拳一招一式,非打即防,具有较强的攻防能力,并以刚为主,刚柔相济。其套路结构紧凑,节奏鲜明,动作朴实,健壮敏捷,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有歌云:
眼法到处周身遂,起落进退一气摧,
手眼身步协调用,一气呵成显神威。
秀如猫形斗如虎,动如闪电行如龙。
劲发丹田达指尖,声发如雷魂魄惊。
心身到处意推山,拳不华丽实用能。
(2)器械
少林武术器械主要有少林棍、少林枪、少林刀、少林剑、少林暗器、少林短兵、少林拐等十八般兵器。其实,少林武术器械不胜枚举。
少林枪有十八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四名枪、三十一名枪、四十八名枪、豹花枪等。枪为兵器之王。少林刀又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单刀、奋勇刀、双刀、滚躺刀等。少林剑有达摩剑、乾坤剑、二堂剑、游龙剑等。少林棍有猿猴棍、齐眉棍、镇山棍、盘龙棍、六合棍等。
(3)功夫
少林功夫有内功、外功之分,传说有七十二艺。功夫旨在练气练力,为强身健体之术、克敌制胜之本,因此谚语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少林外功练刚功,如铁沙掌、打马鞍、千斤坠等。少林内功则练气、练柔劲,旨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达到于外力抵千钧,不畏刀劈剑砍;于内祛病强体,神清气爽,属武术内功。
达摩《胎息经》曰:“心是气之主,气是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是形之真。神用气养,气因神住,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少林武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补气相凝,以神驭气,以气运力,随意变化,灵活敏捷,神速莫测。
少林武僧通过习武操练,不仅掌握了高强的武功技艺,而且使自己身强体壮,增强了身体的防御机能。少林武功是增强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在少林武僧看来,少林武功“首为悟性,次健体,末为防身”。其精髓在于“神”,也就是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以修炼自身的德行和情操,最终达到身心的平衡。少林武功讲究“套路”,它“借人之力,顺人之势,制人之身”、“声东击西,指下打上”、“佯攻实退,似退实攻”、“刚柔相济,虚虚实实”,反映着深刻的佛理,体现了佛门深邃的智慧。
3.少林养生气功:内劲一指禅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诸多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术界推崇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法门。“内劲一指禅”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
“内劲一指禅”是一种很实用的养生功法。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一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地扳动和按动的锻炼。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对少林内劲一指禅练法做具体介绍:
(1)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时的一套准备动作。是从“心意六合拳”的精粹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摩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习本功法之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锻炼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两眼平视,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像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该功法呼吸和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
第一节 摇膀子——摇丹田
[1]预备姿势
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并拨,指尖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2]动作要领
右手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手臂呈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一般做20次。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腿保持弓步,重心平稳,脚跟不抬起,自然呼吸。
[4]功用
打开“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5]歌诀
摇臂好似车轮转,风云漫舞肩臂旋;活利关节疏经络,肩臂疼痛可愈痊。
第二节 摩肩——摩丹田
[1]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向左转体90度,同时屈膝下蹲;右肩在前下沉,重心偏左,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2]动作
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转动,右手背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背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重心偏右;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一般左右各做20次,恢复直立。
[3]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4]功用
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按摩,因此,对腹胀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合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5]歌诀
摩肩形似熊走路,导引五脏和六腑;活利关节通经络,祛病延年身心舒。
第三节 猫洗脸——转丹田
[1]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右肩向左转90度;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公分处,呈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2]动作要领
以腰为轴,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度,右手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画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呈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前,左手掌心向内、向上画弧至右“太阳”穴处。
两手像“猫洗脸”似的频频在左右面部成圆形轮番转动2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20次,后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自然呼吸。
[4]功用
本节动作对内脏有按摩作用。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5]歌诀
虚步站桩转丹田,形态模拟猫洗脸;收腹提肛前虚步,防治腰扭肩周炎。
第四节 恨天无环——压丹田
[1]预备姿势
双腿直立。
[2]动作
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同时用鼻吸气。接着,右手呈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的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挤压的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肋,并用口迅速呼气。
[3]注意事项
手臂上举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了即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恢复直立。高血压和内脏下垂及肝脾肿大患者宜轻做。
[4]功用
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膈肌得到大幅度运动,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肌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5]歌诀
举手护肋竖丹田,恨天无环“顶、压”劲;排除浊气身舒展,久练气顺体太平。
第五节 野马奔槽——提丹田
[1]预备姿势
呈立正姿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光仍视正前方。
[2]动作要领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后仰;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也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正直,目视正前方。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在两臂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伸直,与上体、头颈成一直线;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4]功用
加速吐故纳新(调息)。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高血压患者禁忌。
[5]歌诀
野马奔槽气门开,收腹提肛暖气海;肺与腹腔活量大,血压高者慎重来。
第六节 扁担——拉丹田
[1]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跨出半步,两脚尖朝前,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臂自然下垂。
[2]动作要领
向右转体90度,掌心向上,两臂冉冉向上成侧平举(扁担式),左手臂在前,右手臂在后,转颈目视右手“劳宫”穴,同时吸气;两手翻掌向下画弧,下落于大腿两侧,重心下降并随势屈膝,向左转体至最大限度,随即直立,两臂平举,掌心向上,右手臂在前,左手臂在后,并转颈目视左手“劳宫”穴,同时呼气。做完10次后,右脚在前,再做10次,然后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两脚站立要稳实,转动时不要移动;动作要缓慢、协调、柔和,上身转动要以腰为轴,头随上身转动;两臂前后平举,一定要像“扁担”那样尽量做到与肩成“一”字水平,两臂不能高举过肩,或低垂倾斜;头颈一定要转动,目视后掌“劳宫”穴。
[4]功用
颈椎、腰椎,为人体枢纽,经常练习本节转腰回顾动作,可使督脉、任脉、带脉通畅,脊柱灵活,增强平衡性。对眩晕症、咽喉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展臂扩胸动作,可使上下肢肌肉放松,血压降低,所以本节动作对防治高血压、肩周炎、胸膜粘连、肺气肿等疾患也有一定的作用。
[5]歌诀
肢体放松前后步,颈腰后转手平举;脊柱灵活通带脉,诸多疾患皆可去。
第七节 搓草绳——搓丹田
[1]预备姿势
立正势。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膝上,右手合左手上,手指松直,头、颈、腰、背均自然放松。
[2]动作要领
收腹提气,右手用内劲沿左臂内侧向上提至左肩,再经胸前至右肩上,同时用鼻吸气;接着,右手再沿原路线下搓复原,同时用口呼气。上提下搓各一次为一遍,做完7遍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遍,然后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上提时上身随势向侧后转动、扩胸,手尽量上提至肩上,前腿随势伸直。后腿略屈;下按后上身和两腿随之恢复原势;上下搓动时两脚均不得移动;一提一搓走内劲,气贯五指;呼吸要细、匀、深、长。
[4]功用
本节动作又称“吐纳功”,一提一搓走内劲,有疏通手三阴经和壮大脏腑之气的作用。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吐尽浊气,纳入清气,故又称为“调息功”,可增强肺部和肌体的气体交换功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保证了对大脑和各脏腑器官氧气的供应,进而可消除脑部的淤血现象,振奋神经系统机能。本动作的前俯后仰,对腰、腹、肩、背也是很好的锻炼。
[5]歌诀
一提一搓走内劲,深细匀长当记详;疾病可防身体健,吐故纳新元气壮。
第八节 乌牛摆头——曲丹田
[1]预备姿势
直立。左脚向左侧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手背贴近右腮,左臂在体前伸直,掌心朝下护裆。
[2]动作要领
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同时上身向右下侧倾倒至最大限度、吐气;随后立直身体,同时吸气,右手经胸前换成护裆掌、左手经胸前向面部画弧,手背随势贴近左腮;重心左移,上身向左下侧倾至最大限度,屈左膝,右腿蹬直,如此左右交替各做7次,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上身侧曲时,不要前俯后仰,头颈、躯干和腿成“拱形”曲线;目视前方;立直身体时用鼻吸气,侧曲时用口呼气。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做。
[4]功用
本动作以较大幅度的左右侧弯运动,更好地加强了腰腹背部、脊柱、肌肉韧带的锻炼。“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腿”,故本节有外健腰腿、内固肝肾之功,也属武术防护技击法之一。
[5]歌诀
乌牛摆头幅度大,心血管病莫练它;速度快慢量力为,内健肝肾外腰胯。
第九节 磨豆腐——磨丹田
[1]预备姿势
立正势。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右前弓步,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置于右胯前10公分处;左手拇指朝后,另四指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右手“外劳宫”。
[2]动作要领
右手向左→向前→向右→向后成推磨状水平画圆至右胯前;腰随势转动,先向外转再向内转,各画圆5次。换手、换脚后,同上再各做5次,然后恢复直立。
[3]注意事项
全身放松,动作要缓慢、柔和,上下协调,呼吸自然;画圆要平稳,手平带脉,目视“外劳宫”。
[4]功用
本节动作有启动带脉、平肝顺气和平衡阴阳的功效。它也是为实现“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打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之一,可单独在花木丛中或空气清新之地反复做,持之以恒者必将受益无穷。
[5]歌诀
弓步旋膝来推磨,轻松缓慢“得气”多;启运带脉作用大,平肝顺气益于我。
“热身法”整套动作锻炼至此,周身会微微出汗,掌心会有不同程度的胀、麻、冷、热之感,神清目明,筋骨柔软,关节灵活,实为全身气机通畅之征,为在马步站桩后能尽快地进入“气功态”创造良好的条件。
(2)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1]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2]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画弧;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
[3]站桩要领
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尖内扣10度左右;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收腹,提肛;圆裆,松腰;含胸拔背;虚领顶颈;舌抵上颌;目视前方;鼻尖和肚脐成垂直线(即鼻尖和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百会和会阴成垂直线(即“百合”穴和“会阴”穴的连线重直于地面);虚腋;沉肩坠肘;小臂和地面平行;两小臂互相平行;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线;手掌呈瓦状;手指呈梯形,拇指和食指呈鸭嘴形;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把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一个强调: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4]要求
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爆发力”越大)。
(3)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它主要练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 双臂揽月
[1]预备姿势
继马步站桩姿势。
[2]动作要领
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呈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揽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3]要求
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4]功理
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的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 十字手
[1]预备姿势
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
[2]动作要领
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呈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出,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出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一收为一遍,做7遍。
[3]要求
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4]功理
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一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第三节 抱球
[1]预备姿势
继十字手后恢复马步站桩姿势。
[2]动作要领
两手距胸腹约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呈抱球状。抱球5—10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向上拉至平“百会”穴,左手向下至“会阴”穴——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至肚脐前,两手相距约10厘米——谓之“压气”,停1~3秒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次。
[3]要求
姿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4]功理
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呈“抱球”状,两掌心可有明显地相斥或相吸(因人而异)的“气感”,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作用于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四节 丹凤朝阳
[1]预备姿势
继抱球后,直立,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
[2]动作要领
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到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向左手方向画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停2~3秒钟,然后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左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3]要求
前推时收腹提气,同时用口呼气,收手时用鼻吸气,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
[4]功理
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经手三阴经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增大,内外气的交换循环大大增强,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第五节 仙人指路
[1]预备姿势
和“丹凤朝阳”预备姿势相同。
[2]动作要领
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推出,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蓄劲而收回腰际,再恢复原待发势。做7遍。
[3]要求
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4]功理
本桩势是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阳经而发,由手三阴经而回。久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外气的交换,增大气量,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第六节 力劈华山
[1]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2]动作要领
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臂伸直,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时呼气;略停1—3秒,双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弯,直线缓缓向上,肘打弯,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恢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3]要求
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4]功理
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第七节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1]预备姿势
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
[2]动作要领
两手掌心朝前,呈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贯气于掌指,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同时吸气;松腕,手指朝下,弯腰,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恢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3]要求
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4]功理
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患有一定疗效。
第八节 霸王举鼎
[1]预备姿势
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
[2]动作要领
接上式,两手缓缓上托至锁骨处后,小臂内旋,翻掌向上,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呈“举鼎”状,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从两侧缓缓下落——“八卦圈”,同时呼气;当两臂落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呈“大字桩”,同时吸气;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3]要求
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呈“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脚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4]功理
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合在一起练习。
4.少林强身健体功:金刚桩内功
金刚桩内功乃少林真传,法简效宏,功效极为惊人!习者用心修习10天即可令丹田聚气成团,身心剧变判若两人,一般疾病不药而愈。继而打通大、小周天,从而产生超常的攻防能力。
(1)预备式
两脚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口微闭舌抵上颌,全身放松,自然呼吸。虚领顶颈,下颏微收,眼微闭,两手心自然相对下垂体侧,肩要沉,胸宜含,总之使身体舒适为宜!
(2)第一式
接上势,两手缓缓上提抱于胸前,两手距胸30厘米,手指似弯非弯,似夹非夹,劳宫穴相对呈抱球状,两手相距5厘米为宜,身躯正直,做到松而不软,紧而不僵,静站5分钟。
(3)第二式
接上势,两手慢慢同时外拉,拉至10厘米左右再缓缓内合,合到3厘米左右时,再同时向外拉,如此反复练习,但动作一定要放慢,不可用僵力开合,要体会两手之间似乎有物,不久你就会发现两手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牵引力,令你双掌合不拢、拉不开,此即内功初生之兆!呼吸与动作也需配合,开时吸,合时呼。
(4)第三式
上式修习10分钟后可做收功,两手于胸前抱住不动,将掌中内力分成两股,各自从双掌劳宫穴吸入,并沿两臂上行至胸部合而为一,然后下沉至小腹丹田。连做3次,每次动作都是吸气运行,呼气时两掌下按配合内力同时下沉丹田,然后双掌叠放于下丹田,意守丹田30分钟为宜!
(5)收功式
上式做完须起身行走数趟,两手互相揉搓至发热,轻蹬双腿,宁心静气片刻即可。
5.少林护身功:天罡护体功
秘不外传的少林天罡护体功属于技击性内功,习本功法者,必须遵守武德,以防身为本。
该功法的要诀是:腹部内收为吸,腹部鼓起为呼。闭气:口全闭,不松,鼓足气力闭住气;顶气:意念有宇宙之精华,像顶东西一样顶上去;吞气:就像吞食物一样,将呼吸之气连口水一块儿吞下;喷气:吸气后迅速将气一下喷出,喷气有声。
(1)养丹功
盘腿打坐,双腿散盘或单盘坐于床上或地上均可(练功环境要清洁,干净,不要潮湿)。脸面向东,舌抵上腭,鼻与会阴呈一条直线。眼睛微闭,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上相叠,两手拇指相触,贴着于丹田。吸腹部内收提肛,然后再呼腹部鼓起,意念丹田部位有大自然精华在转动,松静、自然、没有杂念,初练10分钟,一个月后,不得低于25分钟。收功时,左右手五指全伸,覆盖于右手上顺揉丹田36圈。本式相当重要,主要练好丹田内功,每次练功前一次。
(2)站桩(双手托天)
两脚左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心相对(手心劳宫穴采气)。吸气时,提肛,五趾抓地,舌顶上颌,意念大自然之精华慢慢向上托起,托过头顶稍停。呼气,全身绷紧用暗劲,掌心向下、翻掌,两手五指分开,意念大自然精华之气往下压,初练9至18次,随功增加至36次。
(3)力劈华山
两手掌心向上;分开3寸距离,呼吸与二式一样,然后在心窝处下落,稍停半分钟闭气。两掌用暗劲往下劈,下劈之力要慢,意念劈倒一座山,此式与二式一样。
(4)顶天立地
两手五指稍弯曲呈抱球状。一呼一吸为一次,吸呼与二式一样,然后吞气一口意念与二式一样,将口水、大自然精华吞入肚中,固在丹田处,稍停15秒,提肛,五趾抓地,意念大自然之气从丹田至百汇。
(5)收功
将全身自然放松,轻轻拍打头顶和丹田,以及全身各大穴位10分钟。
练功中的注意事项:
[1]未练前必须大小便解干净;
[2]最好自己做一根腰带,随自己腰而定;
[3]练功中多喝开水,不要吃辣椒、刺激食品,练功之前最好不做房事;
[4]有事不要发脾气。
6.少林防治疾病功:罗汉卧功
少林罗汉卧功通过意识的内守,手掌的转动,使得腹腔内的各种器官得到内气的按摩医治、滋养调补,从而增强了脏器自身的调节功能。事实证明,饭后练罗汉卧功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均有特效。
(1)预备
吃过饭后,稍事活动,排除大小便。然后将床上的被子或软垫折叠成斜坡状靠墙铺好,坡度约控制在40度左右,接着宽衣松带,双腿自然盘屈,仰卧在床上,靠被子或软垫,头与上身呈斜直线,使小腹处于整个身位的低位,再全身放松、牙齿微合,舌抵上牙根,自然呼吸,返观内视小腹丹田,慢慢用意念将全身之气归于丹田,闭目养神1~3分钟。
(2)正功
接上,双手重叠放于脐下丹田处,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同志相反)。此时意想小腹丹田如水中旋涡(或热气团等)在转动,一分钟后,左手不动轻捂丹田,右手抬起距左手一寸左右,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不能太快也不宜太慢,一般三至五秒钟转动一圈为宜。同时内视丹田,意想腹中有一旋转物在随手而转,心中默转圈次数,以180圈为度。转完后再换右手轻捂丹田处,左手抬起逆时针方向转动,意念照上,亦转动180圈。
手掌画动的圈不要太大,以小腹丹田为中心,最好在直径10厘米以内。掌要横放而转,指尖不要朝下,大拇指不要朝上,以免内气乱冲窜。掌转动时要松而不懈,用意不用劲,注意体会腹内气感反应。腹内转动,是靠意识去指挥,靠大脑去想,靠手掌的感应去引动的。想的过程中,腹内的现象会在脑海中闪现,闪现点就是印堂处。练功中要轻松自然。每掌各转动180圈后,如有时间可适当再增加转动圈数。
(3)收功
接上,转圈完毕,双腿依然保持盘屈,上身坐正,双手重叠捂丹田,内视小腹丹田,静坐片刻。尔后双掌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慢慢上端至胸部,再反掌下按至腹部,上抬时吸气至腔中,下按呼气归丹田,如此三次,再双掌掌心向上,从体两侧上抬收气,捧气贯顶,到头顶时十指相对下按至腹部,意想全身之气在两手作用下归于丹田。呼吸要做到慢、匀、细、长。
功效:初练时没甚感觉,随着时间、功夫的增加,慢慢地每逢手掌转动时,丹田处自有感觉,腹内气随手旋转,小腹发热、发胀,一股电麻感流经会阴,尾间、命门等部位也随之产生胀、热、跳动等感觉。气感初显时,气势匀称和缓,后来逐渐加大,向外扩散,全身均有气感,甚至全身热气沸腾,此起彼伏不可制止,心情也特别愉快。各人体质不同,反应有所差别。有的人练习三两次丹田处就有气感,产生热、凉、胀、麻、咕响等感觉,丹田真气充实,随之真气循经下行会阴,会阴有跳动、热、麻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