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与思考(第三集)
45008700000029

第29章 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科学发展

(2008年4月7日)

一、建校八年多来,银川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辛创业历程

(一)艰苦创业阶段

1999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投资,银川大学正式筹建。2001年9月,教育厅批准我校开始招生。2001~2003年的招生,均属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和中职教育类型的招生。2001年首次招生68人,2002年招生141人,办公租用宁夏农行学校的两层楼,教学租用灵武矿务局中心区的教室,有十几位教师常年恪守在那个偏僻荒凉的地方,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学生的高低床由教师动手安装,招生的条幅由教师自己制作,学生的宿舍和整个教学区域的卫生都由教师打扫,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招生工作只有几个教师承担,大家不辞辛苦,跑遍了宁夏的所有县(区)。

在这种困难面前,我们始终坚持,有1个学生也要办学,有两个学生也要上课,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到2002年底,学校又由灵武矿务局中心区搬迁到原宁夏农学院,租用该校西北角落的两栋楼,集办公、教学和师生住宿为一体。学生上体育课不得用农学院的场地,学生在农学院食堂打饭也被区别对待,事事处处面临寄人篱下的困境。学校办公设施的简陋,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学条件和师资的匮乏,使学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校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和代价。但大家硬是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咬牙坚持着。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03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招生一举达到615人,大家欢天喜地、笑逐颜开,向世人昭示了我们学校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为了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2003年6月,我们毅然决定出资2700万元整体收购了这所拥有40年办学历史的本科大学校园,使办学基础条件一步到位。我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园,从此结束了学无定所、校无定址的历史。

(二)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同意备案正式设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序列。银川大学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2004年以来,是我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4年,是校园环境旧貌变新颜的4年,是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4年,也是我校对外影响和社会声誉日益扩大的4年。4年来,在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强抓机遇、负重拼搏,到2007年,可以说我校实现了第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

学校始终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依法行使决策权,支持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学校举办者做到了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不图赢利,不图回报,办学9年来,独资保证了办学各项经费的投入。全部资产在学校名下,享有完全的法人财产权。财务制度严格规范,财务账目每年都通过中介机构的审计。

学校遵循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坚持不懈的艰苦创业中,树立了“爱国、爱生、爱校、爱岗、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71人,其中高职生3290人,为国家培养了合格毕业生1839名,其中统招毕业生1023名,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刚收购的宁夏农学院,由于年久失修,当时的校园内楼宇陈旧,道路不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一片荒凉。我们用1年时间,以超常规的速度,使校园建设有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冬天开始到2005年,宝塔石化集团先后投资,不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改造、维修新建的新校园,奇迹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学校总资产达1.7亿元。校园占地622亩,生均1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66889平方米,学生宿舍39426平方米。设有化学、化工、电子、电工、物理、计算机、热能、机械、工商管理、综合模拟等实验室40个,2000平方米的金工实训中心,有800元以上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3640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生均6353元,图书馆藏书33.6万册,生均102册,建有数字化图书馆,有电子图书6万册,教学用计算机756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2569个,建成了校园网,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文化、体育、餐饮、医疗等设施设备完善。2005年,我校又新征新校区建设用地1178亩和2400亩鹤泉湖湿地,建设设计规划已获区市政府主管部门审定。目前,一期基建工程已经启动,新校区建设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自治区领导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12月21日,自治区有关方面正式批准给我校下达银川大学化工基地2007年自治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我校申报的实施方案已于2008年2月29日正式批复,包括化工专业工程实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装置设备控制培训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及石油化工装置模型系统等共计1059万元的仪器设备专项资金。目前正在组织拟定标书报送政府采购。预计下半年这批仪器设备将陆续交付使用。届时,我校的化工实训基地将建成为自治区乃至西部一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3.专业结构日趋合理

现有各类专业24个,涵盖工、管、文、法等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19个,在工学专业中,石油化工专业6个,电力电气专业6个,制造专业2个,建筑专业3个,电子信息专业2个,突出了能源化工专业,总体结构科学合理,适应宁夏及周边地区对能源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为设置银川能源学院奠定了基础。

4.师资力量逐步增强

现有教职工320人,教师总数235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固定兼职教师6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51人,外籍教师2人。专任教师的高职称比和高学历(学位)比分别为31.2%和30%,另有在读研究生20人。教师中有两人获自治区和银川市优秀教师称号,77人成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5.教学经费得到保证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千方百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教学经费投入576.9万元,2006年教学经费投入670.5万元,2007年教学经费投入1058.3万元。

6.教学管理不断加强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人员到位,配备了长期在高校担任过教学领导的同志,担任教务长、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加强了教学管理,先后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等管理与评价、实验室和教材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实行了教学督导和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开展了评教评学活动;坚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和教学计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7.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学校按照“按需设岗、引入竞争、合理流动”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使机关处室人员得到了精简,基层一线人员得到了充实,实现了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学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2007年从区外引进副高以上职称14人、研究生6人,外省重点院校本科生28人,学校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坚持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实行了“导师制”,2007年在全校举行隆重的“拜师会”,首批确定了34名正副教授与59名青年教师结为师徒关系,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8.教职工待遇稳步提升

学校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学校财务状况持续保持良好稳健的势头。学校在积极争取集团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不断通过市场化管理拓展资金来源,学校自筹资金能力和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教职员工充分享受到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成果。一是学校人员工资总额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个人收入稳步提高,先后3次调整工资,行政人员人均增幅达到10%以上,教师人均增幅达20%以上。二是新建了两栋教师公寓,不仅解决了本校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外聘教授的住房,还为外省专家、教授配置了家具、通讯工具等,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三是购置了接送教职工上下班的车辆,为全体教职员工加发伙食补助费,为教职员工定期进行体检。四是为教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期分批为教师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五是建立了教工之家,解决了师生的洗澡问题,增加了教龄津贴,为教职工定制校服,在年终为教职工发放考核奖金,各种节日发放福利费等。待遇的改善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9.注重人文关怀,关心群众生活

一是坚持“送温暖”活动,把学校的关心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教职工在生育、生病和家中有困难时,派人探望;教职工结婚时,学校免费用车,婚礼上给新人送上鲜花;双职工结婚时,购买微波炉等生活用品表示祝贺;教职工有直系亲属去世,学校送去花圈表示慰问。这些举措,使广大教工充分感受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二是广泛调研,及时向校领导反映教职工的心声。利用各种方式如召开座谈会、到学院与教师交流等,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并把教职工比较关注的有关他们切身利益等问题及时向校领导反映,使学校尽可能地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通过这些方式,拉近了校领导与教职工的距离,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三是开展多项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针对学校青年教工多的特点,每年都组织各类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如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篮球、乒乓球、象棋、钓鱼、扑克牌等体育竞赛,“卡拉OK”、迎新春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出外到兰一山庄、苏峪口森林公园、崆峒山和六盘山等地游玩,使教职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彼此的了解,加深了感情。

10.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成绩突出

我校始终把学校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做到了安全稳定工作的组织健全、制度健全、预案健全。成立了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小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设立了地方公安局派出机构的警务室,聘请派出所教导员为法律副校长。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在做好经常性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加强了敏感时期和节假日的安全稳定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实行一票否决,连续几年没有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

11.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

我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实现了校企双方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做到了组织有保障,资源可共享,工学相结合,过程保通畅。学校还与宁夏化工集团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内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5个培训机构,可开展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近两年,我院有1010名学生获取了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方向上,以扎根基层、服务企业为目标,注重学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我院毕业生95%成为本区和周边地区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有些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在教学改革中,努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行了“2+1”教学模式,学生用1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技能。推行了“双证”教育和“订单培养”,加强了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重视办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近几年先后为企业举办职工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200多人。

宝塔集团大力支持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540多万元的两套小炼油装置无偿划拨给学校,又进一步彻底维修改造,使之完全恢复生产功能,现已建成生产性实习工厂。

12.科研工作水平有了新提高

我校教师与企业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技术攻关、应用研究。苏致兴教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进行了《聚合物改性石油沥青研究》项目,已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成果鉴定,在相关企业推广应用。企业科技人员与我院合作研发的《低品质汽油进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催化改质技术》、《新型锰基汽油抗爆剂》、《低灰低铁煤质活性炭技术》等成果,已在有关企业推广应用。我校教师还注重结合教改开展科学研究,2004年以来,完成区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19部、教材两部,其中《现代国际法原理》、《线性代数》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材;在各种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6篇,其中核心刊物14篇。

13.学生管理特色鲜明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在组织纪律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学习生活中,关心体贴,以人为本。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我校按150:1的生员比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兼任班主任,其中大部分为中共党员。辅导员做到了与学生“四同”、“五必到”,成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计划,成立了学生艺术团、学生活动中心、军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有各种社团28个,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14.招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在招生工作中,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认真落实招生计划。收费标准经自治区物价局核准,公开透明。各专业生源比较充足,报读我校第一志愿者达85%。近4年,新生报到率达94%。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常年有专人到全国各地联系就业单位,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不断拓展新的就业信息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制订了就业服务工作流程,确保毕业生安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工作得力,我院四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2007年被评为全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15.各项评估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2004年以来,尤其是2006至2007年,我校先后迎接了几次大的评估。学校高度重视各项评估工作,将其列为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从人、财、物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通过成立迎评工作领导机构、召开全校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加大对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咨询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查找了不足,使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持续提高,各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升本”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6年,学校被评为宁夏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在四项高层次、高规格、高标准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完成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正式评估的各项工作,评估结果为良好;二是顺利完成了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进行的“升本”工作考察评估,学校定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等均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为实现“升本”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高质量完成了全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评估,取得了优异成绩;四是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区级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二、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我们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在我校创建伊始,我们多方调研论证,把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核心问题,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学习,不断深化认识,认准了的事,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以贯之地坚持去实践。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这是因为,一是办企业缺乏人才。在办企业过程中,明显感悟到,当今社会,一方面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和紧缺人才,但到社会上找不到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因不适应企业需要而就不了业。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决定自己建一所民办高校,为自己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二是受教育情结所系。我是大学教师出身,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当财富足以支撑一所高校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办一所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回报,而办教育就不能图赢利、不图回报。以此来实现我多年热爱教育的夙愿。三是“智力扶贫”愿望的驱使。在我们宁夏贫困家庭子女上不了大学的人数较多。办大学就要办在贫困人口较多的本乡本土,让更多的贫困生能接受高等教育,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二)科学的办学定位是我们办好学校的坚强基石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只有按照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才能又好又快、继续健康协调地发展。我校在办学的初级阶段,把学校定位为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工科类院校,以工科为主干专业,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电气等能源化工专业为特色,瞄准了为宁夏1号工程培养人才的大目标,这在宁夏来说顺应了社会需求,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才能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办学活力。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宁夏,辐射周边,面向企业,面向基层,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使我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他们毕业成才大有用武之地。

(三)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我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

“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综观我校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我校始终牢牢把握了就业和招生这两大关键,才使我校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如果不是我们的就业率年年达到95%以上,如果不是我们每年招生达2000人左右,大家可以想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正是由于全校上下、师生员工都投入到就业、招生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才取得了学校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

(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是我们办好学校的生命线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始终坚持用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政策导向,向教学工作和一线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有力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从人、财、物各方面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校各级干部和行政后勤人员为师生服务,保证教学和教师的中心地位。这些政策,有力地保证了我校的教学秩序稳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只有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决策快,执行力强,工作效率高。我校实行的全员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酬薪资金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员责任事故追究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特岗特酬”的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辅导员倾斜的工资制、评先评优的奖励制、低职高聘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我校行之有效的优势所在,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和赞同,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一如既往地加以贯彻落实。

(六)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积极向上、敢打硬仗的精神,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决定力量

这一点,在去年的几次重大评估和每个关键性时刻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校这支队伍经过历练,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成熟。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应首先归功于全校师生员工。

回顾学校过去几年的工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家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形势比较、与国内一流民办大学横向比较,还存在明显不足和较大差距,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思路还不够开阔,建设措施还不够有力,务实工作还不够彻底,创新举措还不够坚决。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比较匮乏,顶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亟待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还需要继续增强和提高;如何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使石化与电力等专业优势更加集中、特色更突出,从而带动教学、科研获得快速发展,形成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实力与水平以及品牌与影响的协调统一,有效地推动学校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学校整体的科学精神、学术氛围以及人文素养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弥补不足,正视问题,迎头赶上。

三、2008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任务

1.继续做好“升本”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升本”申报材料,细化“升本”后首批设置的专业课程,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本科招生计划,加强“升本”工作的协调联络,争取“升本”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以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年内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教师各10名,选派10名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按18:1的生师比核定教师数量,坚持优胜劣汰。

3.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加强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抓好自治区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和评估认证工作。今年我校推荐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申报自治区骨干示范专业。

4.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已列入自治区级的两门精品课程,完成2006年确定的5门重点课程,完成2006年确定的6项教改项目,今年再推荐1~2门课程,列入区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5.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新校区300亩土地上,今年完成10000人生产实习厂房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成自治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全面落实自治区资助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筹措学校配套经费,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集实训、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进一步配置校内2000平方米实训厂房的仪器设备;全面落实与宝塔集团各生产厂的实质性合作,用好、用足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芦花台生产实习工厂的作用,巩固我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建立的37个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实质性合作领域,学校要主动寻求为企业服务的项目。

6.结合我校特点和办学优势,加强学生实操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工种比赛,争取获得前三名。

7.努力完成招生、就业任务。2008年计划招收各类学生2000人,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8.落实工作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为目的,进一步修订、补充、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进一步落实准军事化管理,增强可操作性措施,注重与人性化、人文关怀相结合,争取学生管理工作能在自治区级会议上介绍经验;后勤工作要坚持服务第一,提升各项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尤其是食堂管理和环境管理,要抓出特色,争取在自治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

9.加大中职改革力度,抓住当前国家对中职扩招和学生资助政策的机遇,制定出《中职教育发展实施方案》,适当扩大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今年中职招生力争完成600人左右的任务。

10.校园文化体育建设要有特色、出精品。积极引进在文艺、体育等专项上有特长的教师,招收在文艺、体育等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进一步组织训练好我校的文艺、体育团队,提高竞技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文艺节目要在区级比赛中拿1~2个第一名,争取有一个项目进入全国比赛;男子足球、篮球争取在区内大中专院校比赛中夺取冠军和亚军;校园文化建设争取出经验、出成果,力争在全区高校会上交流经验。

11.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针对各类人员的岗位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系统的或专题进行培训,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尽快适应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年将重点对中层干部、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2.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提高全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教职工的办公和生活条件,解决教职工生活上的困难。要关心教师的职称晋升、业务进修提高,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3.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学校要适应社会,班子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个人要适应自己的岗位”的要求,坚持政治理论与业务自学制度和每月一次集体学习制度。配齐配强院(部)领导班子,推行院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确保在各方面都能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把院(部)领导班子建设成一支业务强、团结好、善抓管理和教学的领导集体。要通过招聘引进、自主培养和个别调整等方式,选配专业对口、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员充实中层管理干部队伍。

14.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学校紧急事件处置预案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预案实地演练,做好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工作,确保学校无重大恶性事件和群体事件的发生。安全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

15.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争取低息或贴息贷款促成新校区开工建设。

(二)工作措施

1.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落实倾斜教师的优惠政策,让更多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得到实惠;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学生、爱学校、爱岗位”活动,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三是继续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待遇;四是进一步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酬薪奖金激励机制、目标考核竞争机制、全员责任事故追究制。

2.继续实施稳才引才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按照《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以培养选拔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为重点,把脱产进修、在职离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学历)、校内培训、低职高聘选拔重用等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精干、高效原则,以优化教职工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实行定编、定岗、定员,逐步实行工资包干,把工作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大对管理服务队伍工作实绩的考核力度,对行政工作重大失误实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保证人员正常流动和合理更替,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高职教育各专业课程,要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各科教学计划。培养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继续落实“2+1”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要落实好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全过程的工作;三是根据两次“评估”专家提出的要求和市场反馈的情况,继续实行“多证制”教育和“订单”培养,加大实训教师的引进、培养,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并力争获奖;四是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不断增加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使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前能拿到相应的等级或技能证书,要创出独具我校特色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品牌;五是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六是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以说课、备课、授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教案展评、作业展评等活动。

4.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各项措施

一要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监控体系,坚持教务处、督导组、各学院、教研室四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三定期一随机”教学检查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加强执行力度,杜绝严重教学事故的发生;二要强化教学质量在教师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中的主导作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三要全面落实“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过好备课、讲课和实践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四要落实实训环节管理的各项任务,要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文件、实训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

5.强化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一是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作为重要的课题来思考,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继续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明理诚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国爱校为主题的一系列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活动。二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搞出特色、创出品牌。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节、辩论会、演讲会、普通话大赛、书法绘画展、漫画大赛、歌手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同学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展示自我提供广阔的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管理、教育和关爱相结合的育人原则,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解决普遍存在的和带倾向性的问题,重点做好行为自律能力较差学生的教育帮助工作,妥善做好违纪学生教育转化工作。五是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六是加强学籍管理和学生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和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通过贫困助学金等方式加大贫困生的扶助力度。七是要继续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民主法制求和谐;要始终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建设,以提高治校能力求和谐;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以协调发展求和谐。八是要关心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精神追求,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6.全力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一是认真执行并模范遵守国家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行为,严肃招生纪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选派一批精明强干的招生人员,力争圆满完成招生任务;二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就业程序。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与区内外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展就业市场,建立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保持顺畅的就业通道。四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制订并完善有关学生就业实习期间安全、劳动管理办法(协议),为学生劳动与安全实习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学生在就业见习、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五是妥善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就业见习—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与考核工作,确保合格毕业生90%以上都能顺利就业。

7.加快中职教育的发展

要适应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大环境,按照统一领导、相对独立的思路,尽快完成基础部与中职学院的分离任务,使中职学院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8.做好成人(网络)教育和校内外培训、鉴定工作

一是进一步发挥我校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联合办学的优势,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学条件,突出石化和电力专业特色,开办各层次的网络教育;二是加强与内蒙、陕西等周边地区联络协调,拓展成人办学范围,扩大招生。全年完成创收30万元的任务;三是做好成人教育教学、学籍管理、学生管理、考务管理、催缴学费等工作,完成全年创收任务;四是选配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辅导任务,认真研究自考课程教学大纲和试题命题规律,不断改进教学辅导方法,努力提高学员的课程通过率和自学考试毕业率;五是加强对校外企业的培训,积极推进对全区农民工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工作,积极做好对外培训工作,全年完成校内外培训、鉴定创收60万元的任务。

9.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对后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大对伙管中心的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师生关心的饭菜质量、价格问题,确保饮食卫生与安全,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三是做好医院的管理改革,提高医疗水平,在保障服务师生的同时,努力拓展服务范围。

10.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融资力度

一是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做好资金融通、经费的计划管理与使用,加强成本核算,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认真做好物资设备的招投标、采购、安装、验收,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核准和项目决算等工作;四是做好各基建项目的收尾工作和建设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保证技术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五是加强全校各有关单位财务管理,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涉钱、涉物单位的监管与审计,杜绝违纪问题发生;六是转变观念,动员各种力量与政府、金融机构加强协调,争取低息、贴息贷款,努力开发建设新校区。

11.做好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一是按照设置本科院校的要求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班子,从土地、基建等多方面积极疏通、排除障碍,确保新校区建设顺利实施,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二是按照总体建设规划,抓好新校区首期实训基地建设和单体设计方案及招标工作,逐步开展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单体设计和建设准备。

12.落实好考核、任用和全员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对管理服务队伍工作实绩的考核力度;二是加大监察和责任追究力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督查,对学校部署的工作任务执行不得力,落实不到位,给学校整体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的,必须及时、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各级领导和普通教职工一视同仁。

四、“升本”工作及实现“升本”后学校发展的初步规划

“升格”本科院校,是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校师生员工的热切愿望和共同目标。我校的“升本”申报工作,自2005年4月启动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厅和银川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升本”审批到了最后冲刺阶段。2006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申报材料上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批。2007年,学校又一次上报了内涵建设的补充材料。学校领导几次与自治区领导、教育厅领导进京进行汇报,经过多方努力、艰难争取,2007年12月20日,迎来了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4人到我校实地考察评估。但因我校尚没有三届毕业生的缘故,“升本”的最后审批还处在继续协商争取阶段。审批事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无论这次“升本”能否得到批准,但立志“升本”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全校师生一定要抱着必胜的信念,实现“升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地方支柱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建设服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夯实基础学科,瞄准市场急需和科技进步,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办学特色,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定位

升本后,要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兼办高等职业教育。以工科为主干学科,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电力电气等能源化工专业为重点;立足宁夏,辐射周边,面向企业,面向基层,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奋斗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当、学科特点明显,办学机制灵活,培养模式先进,管理体制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在宁夏有较高声誉,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工科类民办高校。

(三)发展规模

合理设置和建设本科专业,逐年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到2011年,在校本专科生达到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4000人。

(四)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宁夏太阳山基地及宁夏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计划2008年首设工学、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的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4个,即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管理学类专业3个,即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房地产经营管理。我们计划在现有建设自治区骨干示范专业的基础上,从起步开始,把化工和电力两大专业建设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充分彰显我校能源化工的专业优势。计划今后几年每年新增2~3个本科专业,到2011年,共设本专科专业35个左右,其中本科专业15个左右。新增专业以能源化工为主,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群。

(五)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为重点,按照“整体优化、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积极引进、高薪聘用、攻读学位、校本培训、离职进修等措施,按照18:1的比例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2008年教师总数达255人,专任教师达19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位)的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3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30%;到2011年教师总数达到340人,专任教师28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位)的教师达到10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7%;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1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3%;兼职教师稳定在65人左右;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在现有40个实验实训室基础上,高标准配置基础课实验中心和化学、化工、电力电气、电子等实验实训条件,到2011年再建7个本科专业实验室;进一步补充完善2000平方米金工、电子电工实训车间的设备、设施;充分发挥校属芦花台实训工厂的作用;要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到2011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多媒体教室和数字语音教室达2960座,教学用计算机达1100台;继续巩固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宝塔石化集团下属7个生产工厂提供的实习条件;在新校区300亩土地上建设生产性教学实习基地,2008~2011年完成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积极落实政府支持资金和学院自筹配套资金,配备仪器设备。

(七)科研建设目标

从学校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学术群体。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注重应用性科研,力争科技成果转化。石油化工、电力电气方面的科研成果在全区高校占有相当的地位。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承担社会企业的科技攻关和各种培训工作。

(八)图书资料建设目标

根据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加大图书采购量,到2011年,再建1个100座的电子阅览室,扩展数字化图书馆功能,馆藏图书达42万册,电子图书达20万册。

(九)校园基本建设目标

2008~2011年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使校园建筑面积达到17.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万平方米,生产实习基地2万平方米。

我校新校区还有1178亩建设用地和2400亩鹤泉湖湿地,建设设计规划已获区市政府主管部门审定,一期基建工程已经启动,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现代化的新校区。

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绘就,新的征程召唤着我们,新的宏伟目标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奋进,爱校敬业,提高质量,为把银川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