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日常生活宜忌全集
45013300000004

第4章 进食宜忌篇(3)

原来蛋壳上有许多就像我们人的皮肤上的汗毛孔一样的小孔,而蛋壳表面常带有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当外界环境温度剧变,蛋壳上有水凝结或有机械损伤后,这些微生物就通过壳上的小孔进入蛋内。由于微生物和蛋中酶的作用,蛋白质被分解。首先是蛋白系带分解引起蛋黄移位,形成“贴壳蛋”;其次是蛋黄膜分解蛋黄散开,形成“散黄蛋”;如果微生物继续繁殖,则蛋黄、蛋清混为一体,形成“浑汤蛋”;蛋白质迅速分解后形成硫化氢、胺类、粪臭素、吲哚等腐败物质,而散发出恶臭,形成“臭蛋”。“贴壳蛋”、“散黄蛋”如无异味仍可食用。但如果颜色发绿、发黑的“臭蛋”,则千万不可食用。“臭蛋”中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吃后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的健康。

胡萝卜和白萝卜不宜同吃

许多人喜欢把胡萝卜和白萝卜切成块或丝做成红白相间的小菜,其实,这种吃法不科学。因为白萝卜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但是和胡萝卜混合就会使维生素C丧失殆尽。其原因是胡萝卜中含有一种叫抗坏血酸的解酵素,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

另外,胡萝卜被称为“维生素A的宝库”,但维生素A是脂溶性物质,只有和食用油或肉类一起烹调,才能使维生素A充分为人体吸收。所以,胡萝卜不适合生吃。

鸡蛋不宜生吃

鸡蛋的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其组成比例适合人体需要。鸡蛋也是维生素、无机盐的良好来源,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

有些人喜欢吃生鸡蛋。觉得鸡蛋煮熟后营养成分就被破坏了,以为生吃比熟吃补身体。其实,这种吃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一是鸡蛋由鸡的卵巢和泄殖腔产出,而它的卵巢、泄殖腔带菌率很高,所以蛋壳表面甚至蛋黄可能已被细菌污染,生吃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病、肠道病或食物中毒。二是生鸡蛋还有一股腥味,能抑制中枢神经,使人食欲减退,有时还能使人呕吐。三是生鸡蛋清中含有一种叫抗生物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妨碍人体对鸡蛋黄中所含的生物素的吸收。鸡蛋煮熟后既可将鸡蛋内外的细菌杀灭,又能破坏抗生物素,所以鸡蛋不宜生吃。

不宜用报纸包装食品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有些人用旧报纸、杂志、书页来包装食品,街头巷尾小商贩的摊点上用旧印刷品来包花生米、瓜子等食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为何不能用废旧报纸包装食品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印刷报纸所使用的油墨说起。油墨中含有一种叫多氯联苯的有毒物质,它的化学结构跟滴滴涕差不多。如果用报纸包食品,这种物质便会渗到食品上,然后随食物进入人体。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并积存起来,很难排出体外。

如果人体内多氯联苯的储存量达到0.5~2克时就会引起中毒。轻者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重者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全身肌肉酸痛、咳嗽不止,甚至可导致死亡。

此外,旧报纸多经传阅,难免沾染上大量细菌、病毒等,用来包装食品是很不卫生的。所以千万不要为图方便而用旧报纸包装食品。

不宜空腹吃柿子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柿胶酚和一种叫红鞣质的可溶性收敛剂。

未成熟的柿子以及成熟柿子的果皮中这两种成分含量最高。

柿胶酚和红鞣质遇酸就会凝结成块。如果空腹吃进大量柿子或与酸性食物同吃,柿胶酚与红鞣质便与胃酸或酸性食物凝结成硬块,形成“柿石”。胃里若有“柿石”,就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如果仍不注意,继续空腹吃柿子,硬块就会越结越大,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胃扩张,造成疾患。因此,柿子宜在饭后吃。

由于胃酸已与食物结合,就不容易出现“柿石”。

不宜吃油炸火腿肠

据资料介绍:咸肉、香肠、火腿肉、火腿肠等熟肉制品往往含有微量的亚硝胺,而火腿肠等这类熟肉制品经过热油的煎炸后,会产生一种叫亚硝基吡咯烷的物质,而这种物质恰恰可以致癌。再说重复使用的食用油有损健康,所以食用油炸火腿肠对身体的损害可谓“雪上加霜”。

油炸火腿肠的小摊大多设在路边,这里汽车尾气弥漫,周围空气污浊,不是进食就餐的适宜环境。有的小摊把竹签重复使用,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而经营者的双手,收找完钱后立即投入“现场加工”制做。鉴于上述原因,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路边油炸火腿肠,慎吃!

不宜用胡萝卜下酒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肠道中经酶的作用后可变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人体缺乏维生素A,易患干眼病、夜盲症,易引起皮肤干燥,以及眼部、呼吸道、泌尿道、肠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降低。儿童缺乏维生素A,牙齿和骨骼发育还会受到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胡萝卜中含有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成分。即将胡萝卜经石油醚提取后可得到一种不定型的黄色物质,对动物和人都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此外,人若每天服三次胡萝卜汁,可降低血压,并有抗肺癌作用。英国癌症研究会主席理多尔认为,吸烟者常吃些胡萝卜,癌症发病率比不吃胡萝卜者会明显下降。

虽然胡萝卜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医疗价值,但专家却告诫人们:“胡萝卜下酒”的吃法是不利健康的。因为胡萝卜中丰富的胡萝卜素和酒精一同进入人体,就会在肝脏中产生毒素,引起肝病。所以,人们要改变“胡萝卜下酒”的传统吃法,胡萝卜不宜做下酒菜,饮酒时也不要服用胡萝卜素营养剂,特别是在饮用胡萝卜汁后不要马上饮酒,以免危害健康。

不宜与牛奶同吃的食物

果子露、橘子汁、酸梅汤等酸性饮料。有些人喝牛奶后,很快又会喝橘子汁等饮料,以为这样可得到较全面的营养成分,实际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酸性饮料在胃中与牛奶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凝结成较大较硬而且消化吸收比较困难的凝块,所以不能同吃,应在喝牛奶一小时以后再吃。

巧克力。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巧克力中则含有充足的热能和草酸,若两者同时食用,牛奶中的钙和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而生成草酸钙,草酸钙在人体内不但不能被消化吸收,反而会引起儿童生长缓慢、腹泻等不良症状,甚至使头发干燥、无光泽,出现尿结石等症状。

橘子、杏、酸石榴等含酸较多的水果。这些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果酸,与牛奶同吃后,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果酸很快结合形成较硬的凝块,消化吸收比较因难,所以应在喝牛奶一小时以后再吃。

麦乳精。因麦乳精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糖,这会引起儿童胃口不良,也影响牛奶的消化。

成年人喝牛奶最好不要加糖,这是因为糖在人体内会分解形成酸,而酸容易与牛奶中的钙质中和,影响钙的吸收,所以最好不要加糖。

有些人习惯把牛奶与鸡蛋,或把牛奶与豆浆同煮后食用,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不能长时间煮沸,牛奶加热到63摄氏度时乳清蛋白就开始凝固,若加热到80摄氏度,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全部凝固,营养成分受到损失,煮沸的话,不但维生素B1、B2、维生素C会受到破坏,而且蛋白质凝固变性,矿物质中的钙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豆浆食用时要煮沸,并要煮沸后再煮几分钟,这是因为豆浆中含有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皂毒素,这种毒素只有加热到90摄氏度以上才能被破坏,当豆浆加热到80摄氏度左右时皂毒素受热膨胀,会形成假沸产生泡沫上浮,如果喝这种半生不熟的豆浆,就会发生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鸡蛋和牛奶不易同煮,这是因为鸡蛋在形成过程中,细菌可以从母鸡的输卵管、卵巢中直接进入鸡蛋内,有的放的时间较长的鸡蛋,细菌也可以从鸡蛋壳的气孔进入鸡蛋内,另外鸡蛋中的卵白素,能使食物中的维生素B失去作用,并能使人体内的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鸡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能直接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只有把鸡蛋煮沸7分钟以上才能消灭鸡蛋中的细菌,并破坏卵蛋白素、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以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同时蛋白蛋黄才能很好地凝固,也就是煮熟,这样才便于食用,消化吸收率也高。

春夏秋冬进食宜忌

春三月宜食物品

春季除了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补食品之外,还宜食下列物品:

韭菜

每当清明前后,民间有“吃头吃尾”之说。“吃头”即指清明韭菜,“吃尾”是指重阳韭菜,也就是刚刚上市的韭菜和即将下市的韭菜尤为好吃。

马兰头

又名路边菊或田边菊,闽南民间称毛蜞菜,浙江群众称马兰青,是一种时令蔬菜,常于春天摘其嫩茎叶作时菜食用。春天肝火易旺,或患有肝胆疾患和黄疸型与无黄疸型急性肝炎,食之最宜。

豌豆苗

俗称豌豆头,民间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的梢头,作为时令性蔬菜食用。尤其是高血压病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常用豌豆苗一把,洗净捣烂,包布榨汁,每次半杯,1日2次,最为适宜。

荠菜

为春令时菜,过去民间常于初春采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现代市郊菜农有用人工栽培。食之有明目、养胃、利肝、止血的作用,尤其是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肺出血、尿出血、子宫出血、鼻出血、视网膜出血,以及小儿麻疹、急慢性肾病、乳糜尿患者,每到春季常食荠菜,更加适宜。

大蒜

春天气候转暖,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人们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所以,春季宜常吃大蒜,这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胃肠道传染病,均有益处。

大蒜是江苏南京地区常食菜蔬,当地民众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炒炸作菜,或煎汤食用。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旺之人每于春季眩晕目赤、头脑昏涨、性情暴躁者,食之尤宜,可以起到降低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

茼蒿

富含挥发油、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磷、铁、钙等。近代有学者认为,茼蒿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所含的氨基酸和挥发性精油能令头脑清醒,兼有降压补脑的作用,常吃茼蒿对记忆力减退、血压偏高者尤宜。又因含丰富的维生素A原、钙和食用纤维,故春季常吃茼蒿,对贫血、骨折和习惯性便秘之人,亦多裨益。

山药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胃的作用。山药味甘补脾,故春季宜食之。由此推之,其他味甘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饭豇豆、番薯、大枣、芡实等,春三月皆宜服食。

春笋

即竹笋产于春季者,以鲜采鲜食为优。竹笋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少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铁、草酸的含量亦多,还含食物纤维等。刚采挖的春笋,没有涩味,经过数小时后,水分和香味将会逐渐消失,肉质变硬,涩味增加。

民间有“早上采,当天吃”的说法。因此,新鲜的竹笋宜尽快烹调食用。

荸荠

春季温暖,风多物燥,荸荠多汁,能生津养阴、清热除烦、止渴润燥。人体每于春天阳气发泄,水分体液亦易耗散,出现口干唇裂,皮肤干燥,故宜生食荸荠,亦可煮熟食用。

清明茶

清明前后,是品尝“明前茶”的季节。“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是指春意融融使人瞌睡。饮用清明茶,有醒脑提神之功效,正如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所说:“茶苦而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民间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说。无论螺蛳或是田螺,功用相近。性寒,味甘,有清肝、养肝和明目的效果。清明前,螺未产子,体内壮实,且寄生虫少,故宜在清明前服食。

春三月忌食物品

春季气温转暖,人体阳气渐旺,故春三月忌吃羊肉、狗肉、獐肉、雀肉、鹌鹑、红参、川芎、肉桂、茴香、洋葱、花椒、白酒、炒花生、炒瓜子、炒蚕豆、炒黄豆等。

夏三月宜食物品

夏三月宜吃下列食品。

白扁豆

性平,味甘,有清暑化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尤其是长夏之时,暑湿吐泻,食少久泄,脾虚呕逆者,食之最宜。中国医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曾介绍:“中暑发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或夏季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时,选用白扁豆30~60克,煮汁分2~3次饮服。”健康之人,常用白扁豆煮粥服食,也颇适宜。

绿豆

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为夏季祛暑佳品。明代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中介绍:“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这是高濂的经验之谈。民间常于炎夏之季,用绿豆煮成稀薄粥食用,亦颇有益。

梨子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甘露饮”,意思是梨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炎夏酷暑、津伤烦闷之时,食之最宜。明代李时珍说“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

甘蔗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复脉饮”。蔗浆甘寒,有解热、生津、润燥、滋阴的作用,通常作为清凉生津剂。在炎热夏季,对口干舌燥,津液不足,烦热口渴者,食之最宜。

乌梅

在民间,有用乌梅同冰糖煎成乌梅汤放凉后当冷饮供夏天饮用的习惯。乌梅味酸,同冰糖煎汤,又甜又酸,非常可口。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炎夏饮用乌梅汤,有生津止渴、祛暑养阴的效果。不仅如此,乌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多种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因此,夏季饮用乌梅汤,不但是清凉饮料,并且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

草莓

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的作用。草莓是一种鲜红色的浆果,果肉柔嫩多汁,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60~80毫克,还富含磷、钙、铁等矿物质,果味酸甜适口,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夏季天然的清凉止渴剂。

桑椹

性寒,味甘,是一种球形多汁的小浆果,每100千克新鲜桑椹能榨出果汁40多千克,有人用它制成桑椹汽水,甜酸适度,风味别致,是夏令理想的清暑饮料。桑椹有滋阴养液的作用。

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多汁浆果,有补气血、开胃口的作用。古人对葡萄给予很好的评价,认为“葡萄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可谓是水果中的隽品,夏天食之颇宜。

椰子浆

又称椰子汁、椰酒,为椰子胚乳中的浆液。夏季饮用椰子浆,既能补充随汗丢失的体液,又有补虚、祛暑、止渴的功效。

特别是对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水肿之人,食之更宜。据国外资料称,对311例心衰伴水肿者的观察,认为饮用椰子浆有良好效果。

柠檬

味极酸,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的作用。《食物考》中记载:“柠檬浆饮渴瘳,能辟暑。孕妇宜食,能安胎。”所以,炎夏之季,宜用柠檬绞汁饮,或生食,尤以怀孕妇女食之更宜。

西瓜皮

又称西瓜青、西瓜翠衣,为西瓜的外皮。有良好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对炎夏之季,暑热烦渴者,食之最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能“凉惊涤暑”。《饮片新参》亦云:“西瓜皮清透暑热,养胃津。”或洗净凉拌,或煎汤代茶饮服均可。

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