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圆的50个密码做事要方的50个细节
45067300000012

第12章 淡泊名利,圆和做人(1)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种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荣辱不惊的最佳境界——静若止水,心平气和,淡泊超脱。成功时不心花怒放,莺歌燕舞,纵情狂笑;失败时也绝不愁眉紧锁,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5淡泊看功名,圆和看利禄

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和名誉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金钱,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了争名逐利,使自己背上了一生的污点,有的甚至丢了性命。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三名勇士,立下许多功劳。但这三个勇士自恃功劳过人,非常傲慢狂妄,就连国君也敢顶撞。

当时晏婴在齐国为相,对这三位勇士非常担心。因为他们勇武过人,又缺少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受人教唆利用,则必成大患。晏婴便与齐景公商议,要设计除掉这三人。

一日鲁昭公来访,齐景公设宴招待,晏婴献上一盘新摘的鲜美的大桃子。宴毕,还剩下两只桃子,齐景公决定将这两只桃子赏给臣子,谁功劳大就给谁。当然,这是晏婴的计谋。

若论功劳,自然是三勇士最大,但桃子只有两个。于是,三人各摆功劳,互不相让,都要争这份荣誉,其中两人竟先动起手来,一人失手杀死另一人后,自觉对不住朋友,自杀身亡,剩下的一位见闹成这个样子,为了两只桃子而死去两个朋友,不愿独活,也当场自杀。

齐景公就这样去掉了心头大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功名一向是人们拼命追求的东西,真正把功名置于身后,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却也有人为了大局放弃了这一切。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他渴望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由此也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又有忍耐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多次向大陆会议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了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他泪流满面地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他甚至还贴补了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不认识的人哪知道这曾是一位叱咤战场的英雄。只是迫于局势,才不得不出任总统。

让人主动放弃权利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总统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但是,华盛顿的辞职为美国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

36淡泊名利,踏实做事

不与人争名利,成人之美是一种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样一个人人羡慕的光环的。有的人为了一生的辉煌而背负名利的重石,有的人却视名利如草芥、一生只为国家大局考虑。

汉文帝在位期间为人仁慈宽厚。一天,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便问:“丞相陈平为何没有来?”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请皇上谅解。”

汉文帝心里纳闷,昨天还见他好好的,怎么今日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道了,退下吧。”

退朝后,汉文帝换上日常便服,亲自到陈平家去探视。见到陈平,汉文帝说:“今天听太尉说你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你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能耽误啊!”

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便对汉文帝说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大罪啊!”并借此机会说出了欲把相位让给周勃的想法。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说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自己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终于灭掉诸吕夺回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

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除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汉文帝本来不知道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一天上朝时,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出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汉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旁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并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汉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大多朝代的开国元勋都喜欢论功请赏,争名夺利,这也往往是很多新建朝代内乱的开始。为了名利,他们往往争得不共戴天、势不两立。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不争名夺利、互相让位。他们只为国家社稷着想,不但不计私利功名,反而相互谦让,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

只有把精力投放到现实生活中,踏踏实实走路,老老实实做人,摆脱贪权求荣的束缚,才会活得更有意义,人生才会更丰富多彩。

37不与人争名利

人生在世不能嗜欲太多,更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权位,而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生的岔路口。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祖告诫世人说:“财色之取,譬如小儿食刀刃之馅,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里巴巴的哥哥高西木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万分欣喜,攫宝不已,结果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却忘了回家,致使强盗回来,把他砍死。其实,在古人的眼里,“富贵”两字,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很宽阔的,不论是当官还是为民,有钱没钱,都各有各的活法儿,都一样可以活得丰富多彩。功名利禄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即使官至高位,如果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知识渊博品质高尚,照样赢得世人的尊敬!但是,由于人性的弱点使然,好像没有功名利禄的追求就活得乏味没有奔头,“七品”的还想闹个“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馋“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如果只在“品”级上巴结,人品就大大地降低了,这也活得太累。

持有一种“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身外之物不必刻意追求。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当得而得,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如此人生才是超然世外的大人生。

其实人生的舞台就是一个庞大的竞技场,每个人不管多么奋进,技术运用得多么出色,结果总会有相对于胜利者的失败。享受欢呼的,只是那个在成千上万竞争者中博得胜利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物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而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哀愁的味道呢?

“付出才可能有收获,不付出绝对没有任何回报!”是的,生活就是这样不可捉摸,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并没有获得什么。确实如此,有时生活确实存在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职称提薪水,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机会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机会给了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点、看淡些,不能耿耿于怀,愤愤不平,更不能失去理智,失意又失态,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加薪不就是千儿八百的事吗,不能为几个小钱闹不痛快,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宽己心,低调地去转移自己的痛处,找回自己的心态乐园。

每个人生存立世的价值,只要它确实存在,就不会因为穿着华服或破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虽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的精神却万古流芳。故古人说:“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的确是足资凭借的箴言。

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构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该自傲而自豪。从社会需要来说,每一种工作都是必需的。若从生活的价值来说,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浪费这百岁年华的宝贵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以安心,即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8省身克己不求虚名

在很多人的眼中,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目标,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张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待得到以后又害怕其会化为泡影。

因此,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还有时间去品尝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晋武帝时期,在众人的眼里,王湛为人低调得像个大傻瓜,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连他的侄儿王济也瞧不起他。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明明有许多好菜,王济也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吃不到好鱼好肉,就是吃点蔬菜,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了,但宽厚的王湛并不因此而恼怒。

王济一次到叔叔的房子里串门,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而又深奥的书。王济认为这位有点“愚笨”的叔叔怎么可能读懂这样一部书呢?于是就问:“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看看。”王济以为叔叔读《周易》不过是做表面文章故弄玄虚而已,便有意请王湛说说书中的一些意思。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练而有趣味,这是王济前所未闻的。于是,他留在叔叔的住处,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比起叔叔差得太远了。他惭愧地叹息:“我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三十年还不知道,我真是犯了极大的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大度而客气地将王济送出门口。

王济养了一匹性子很烈的马,一般人很难降服它,王济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有点爱好。”王济就让王湛试试,王湛不推辞,骑上这匹烈马,胜似闲庭信步,速度快慢随心掌握,连最善骑马的人也都很佩服他。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地喂养,等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进行比试。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背着重量才能知道它的能力,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于是,王济就让两匹马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就摔倒了,而买自督邮的马还像平常一样,稳如金钟。通过这样一些事情,王济对叔叔王湛的学识和修养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回家以后,就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如此智慧的叔叔,强我百倍,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真罪该万死!”

晋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呆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开他的玩笑,说:“你的傻叔叔死了没有?”要是在过去,王济会羞而不作答,但是这回,王济大声回答说:“我叔叔根本不傻,而且聪明过人。”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地讲出来,晋武帝信了。后来晋武帝任命王湛为汝南内史。

行走于世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因为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只要像王湛一样善于忍耐,不追求虚名,就能够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和赏识。

39名利是虚无缥缈的

能做到淡泊名利,其实是人生的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你在一定程度上了摆脱了物欲的枷锁,相反那些成为物质的奴隶之人,虽然有房有车,未必比你幸福,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总结出来了“金钱并不等于快乐”,而对其过度欲求反而会使我们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