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45069100000024

第24章 个别心理辅导(2)

在这一阶段,要达到上述目标,辅导员必须学习细心观察来访者非语言行为,并对他们有关的言语行为作出有意义的回应。最常用的技术如贯注与倾听、简述语意、情感反应、复述和初次共情等。辅导员必须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来访者正在叙说的事情上,并留意他对这些生命中的事件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一种典型的反应如:“你和女朋友的事被父亲知道后,你很担心,在父亲与女朋友之间,你不知如何选择,所以很矛盾。”这样的反应等于传达给来访者这样的信息:“你所说的问题我都十分关注,而且我也在尽力与你共同面对困难。”如果说话时再配以适当的语调,就更容易使来访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真诚和支持的力量。

如果上述技巧运用得较好,来访者将更有勇气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谈出更多有关问题的细节,甚至把原本想隐瞒的也讲出来。通常是:“其实,我本来是不想讲的,可忍不住要讲给你听……”有人把这个关键时刻称为建立“工作同盟”。来访者不仅向辅导员陈述问题是什么,他同时也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明确自己的问题,对自己产生更多的了解。

在这一阶段,有些新手会想当然地把一些世俗化的行为以及“专家型”的助人模式带进咨询过程,因此出现了阻碍沟通进行的无效行为。

1.辅导员的习惯性预设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都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社交准则,如: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社交场合中应避免出现情绪化的内容和举动。比如,一对恋人在一次聚会上发生争吵,其他客人必定出面制止或打圆场。人们通常知道如何对别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以尊重对方的隐私。如果辅导员援用相同的行为原则,来访者的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将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辅导员要学会接纳与回应这些带有浓厚情绪化和隐私化的信息,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辅导员另一种习惯性预设是总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专家”,应该能立竿见影地协助个案解决问题,降低心理痛苦。辅导员的这种态度可能会使来访者初期的自我表露短路而中断,把问题推向不成熟的解决途径。

2.过早的忠告和说教

通常来访者在诉说出一些困扰、压力、激动或无助时,辅导员很想提供一些解脱的良方。于是给予忠告“为什么你不……”,或发表一些贤者的智慧,但在这一阶段来访者对这些忠告的反应大概是这样的:“对,我很清楚,但是……”双方的关系很可能就有了隔膜,使来访者变得更加自我防御。

(二)深层探索阶段

在深层探索阶段,辅导员必须发挥艺术创作的才能,把高层次共情、立即性反应、面质和探询等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帮助来访者扩展了解自我及他人的能力,产生对自我及他人的新的洞察与领悟,发展出双方都可认同的对问题的诊断。这里的诊断是一个过程,它不同于医学上的诊断,通常医学上的诊断过程是医生问病人一大堆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然后将所有的资料汇集起来形成诊断。这完全是一个医生主动、病人被动的过程。而个别辅导中的诊断是为了确认特定来访者所面临问题的性质,诊断不是辅导员独自下结论,而是双方一起去参与资料的收集以及假设的测试来共同分享对问题的了解(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并不忌讳使用“诊断”这一名词)。诊断是在双方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来访者领悟的基础上确立的。

这里所谓的领悟是通过与来访者探讨一些重要话题、模式和利害关系而获得的。在第一阶段,某些初步问题核心已被确定,而到第二阶段时,这些问题核心就变成了注目的焦点。如双方对下列问题的探讨:造成来访者目前人格及其状况的一些重要事件有哪些?来访者在处理生活环境的能力上有哪些不足之处?哪些力量是来访者本身具有的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未能用得上?在来访者生活中对他的想法、感觉及行为(包括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些未完成事件)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人物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怎样?有哪些行为曾经隐含在来访者的努力中,但没有成功地解决问题,而现在是不是可以作为行动计划的准备?

当来访者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去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时,那些已经隐入背景的思想观念开始部分地浮现在知觉的前景位置,那些被否认、埋藏、遗忘的臆测、信念、情绪、动机互相碰撞,这些矛盾之处让来访者越看越清楚,因此这些经验被启发的同时,也引发了紧张、焦虑的情绪。辅导员此时要持续地运用第一阶段的主要技巧来促使且维持来访者对辅导员的亲近及信任感,同时还要点缀地运用较具挑战性的第二阶段的技巧。

第二阶段的技巧包含了高级共情、即刻性、面质、解析和探询等介入性的技巧。这些技巧的共同点是都有可能引起来访者的一些防御,因此必须结合初级共情、情感反应等支持性技巧一起使用,才不至于超过来访者可接受的极限。

(三)投入行动及结束阶段

在第二阶段,目标虽然没有完整界定,达到目标的方法仍不清楚,但改变的整体轮廓已经若隐若现。那么第三阶段就应该使这个轮廓更加清晰并决定该如何确定特定的改变目标,引导来访者将那些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的目标缩小到特定范围,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重新评估不成功的行动方案,对来访者的成功给予充分的鼓励并结束个别辅导。

第三阶段的第一件工作是设定目标。在第二阶段结束时,辅导员及来访者对促使来访者求助的问题有一清楚的诊断,并且充分了解到来访者的能力及应对问题的资源。然而,改变的目标相当笼统,达到改变目标的行动过程仍很模糊。例如,在第二阶段结束时,社交焦虑者认识到他倾向于过低评价自己,他把个别人的冷淡误解为所有的人都在嘲笑他,以及他童年的经历等是造成他困扰的原因。但问及他想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时,他表示他的目标是与人交朋友、克服焦虑。此时,辅导员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把这个笼统的目标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使目标明确化的过程可帮助来访者清楚地了解他应往哪个方向走。

一旦目标确定,下一步就是要决定一连串的行动计划来帮助来访者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也包括可提供来访者选择的其他可能的替代行为,并评估每一种行动的可能结果。但最理想的状况还是辅导员从旁边鼓励,让个案自行发展不同的方案。

有些行动计划很快便成功,有些则必须经过再修正、考虑,所以辅导员需要对来访者的行为方式进行适时的强化和再评估。当新的行为或观念已经运行自如到来访者满意时,咨询工作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虽然,我们把个别辅导过程分为以上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不是严密的线性关系,而且也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或标志性事件来清晰界定。辅导员必须在形成观念时采取更为弹性的态度,才能有效地帮助来访者。

四、个别心理辅导案例

案例一

1.案例介绍

刘××,女,8岁半,某县城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读小学一年级时,成绩处于全班下等水平,家长高度重视她的学习,将她转到城区某重点小读读二年级,寄希望她的成绩上升,不料转学以后,成绩竟成了全班倒数第一。

刘××的父母都是供销社的职工,均已下岗,自谋职业挣钱,省吃俭用,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的成绩优秀,但孩子的成绩却这么差。于是,他们十分心急,也十分恼火,认为女儿不争气,时常在她身上发泄。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家长就更心焦,“恨铁不成钢”,捏她,揪她的耳朵等。因为学习成绩差,学校的老师开始很重视,耐心辅导,但因效果不佳,也逐渐忽视她,让她坐在不显眼的地方,极少喊她答问等等。

二年二期暑假,家长特别请了一个老师做家教,寄希望他们的女儿把成绩赶上去,跟班读三年级。一个暑假的家教并没有使刘××学习有多大的长进,从事家教的教师怕毁了她的名誉,向笔者投诉,建议给刘××做全面诊断。此时,刘××已十分害怕学习,不愿继续上学,特别是听到“考试”二字,就害怕,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就害怕回家,平时的表情木呆,反应更加迟钝。

2.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恐怖的案例,主要是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以及教师对她的忽视所致。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孩子的智力水平低与他们过高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们当时做了智力测验,这个孩子的智商是83,低于我国同年龄儿童智商的中等水平。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是有一定联系的,智力水平很低的儿童绝对不可能取得很优秀的学习成绩。刘××的家长希望她的女儿成绩优秀,这种过高的期望就像一副重担,压得这个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的惩罚就使这个孩子逐渐产生了学习恐怖,特别是考试恐怖,加上学校老师的忽视,这个孩子就逐渐变得神情木呆起来,反应更加迟钝起来。

3.个别心理辅导策略与效果

首先是着重向这个孩子的父母讲清如何面对孩子的智力条件这个现实,要求他们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使之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匹配,给孩子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是向学校老师通报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当时写了一份教育建议,由家长交给刘××的班主任。建议中除了希望学校老师更加关心她以外,还建议刘××重新读一个二年级。

家长完全接受了咨询建议,调整了教育期望,改变了教育态度。学校老师非常理解这个孩子,完全接受了我们提出的教育建议,采用“病休”的措施让这个孩子重读二年级。在重读二年一期四周时,我们进行随访,这个孩子已经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很愉快地进行学习,恐怖现象完全消失。

案例二

1.案例介绍

车××,女,10岁半,发育快,个子高大,某县城重点小学五年级二期学生。一天,她突然不去上学,家里很奇怪,一连几天劝她上学,她不做声,只是流泪。这个学生的父亲病故,母亲搞个体小生意,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靠祖父的退休工资补贴家用。看着孩子不上学,一家人都很不安,责备她,骂她,她的表现越来越糟糕,时有痴呆表现,有时整天不说话,不和人接触。班主任老师多次上门做工作,她答应上学,有时去一天或半天,有时口头答应去,但没有行动。她对学习有愿望,有时在家看课本(语文,数学)。

2.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的上学恐怖是由于同学对她的刺激引起的。经过调查,她所在班有一个同学给她取了一个绰号——“门板”大姐,意思是讥讽她长得太高大。取绰号以后老师开始不知道,没有来得及作预防工作,后来发现她不上学后,做思想工作就迟了。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对她的教育方式简单,缺乏诱导,因此,她的内心非常痛苦,越来越内向、孤僻。

3.个别心理辅导策略与效果

县城“关心下一代协会”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向笔者投诉。我全面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后,采用认知疗法,对她进行了第一次个别心理辅导(六年一学期开学不久),效果较好,她认识到了个子高大并没有什么不好,第二天也上了学,但只上两天,又不上学了。家长焦急万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着重向家长讲明,这个孩子心理受了伤害,家人要彻底改变以往责备,训斥的态度,要给她更多的温暖。

二是鼓励她在家自学,定期请老师检查自学效果,拿试卷到家里考试。

三是多引导她参加活动,以利她良好人格的形成。

四是鼓励她上学,但如果她硬不去,决不限制,要有耐心,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放松,特别是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她会主动上学。

实践证明,这些个别是辅导策略是正确的,这个孩子在家自学的效果很好。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在家里进行,数学打了84分,语文打了68分,性格逐渐开朗。六年级第二学期临近毕业时返回学校,后来以较好的成绩跨入初中,再没有出现过“逃学”现象,各方面表现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