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概括地讲,教师要具备影响人、改变人、造就人的人格和智慧。这些其实是对“教师”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使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做到教育本身要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出发。人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心理内因的那些环境和教育条件所决定的。所以,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熟悉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特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那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问题
年级中度行为问题(%)严重行为问题(%)
小学79.41644.2
初中82.9122.9
高中82.7182.5
通过对北京市某中学300余名高一学生用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与全国抽样的结果基本相符;而且还说明,心理完全健康的学生很少(仅占3.6%),大部分学生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有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
1.有中等以上心理问题的百分比及表现
强迫(22.8%)、敌对(19.2%)、偏执(18.6%)、人际(17.3%)、抑郁(16%)、焦虑(13%)、恐怖(13%)、精神病性(12.7%)、躯体(8.1%)。
主要表现:
强迫:有不必要的想法,忘性大,担心,感到难以完成任务,反复检查,难以做出决定。
敌对性:易烦恼激动,不能控制地发脾气,想破坏东西,与人争论,大叫或摔东西,无端怀疑别人。
偏执:投射性思维、猜疑、妄想、夸大事实等。
人际:敏感、自卑、消极。
抑郁:苦闷、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
焦虑: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无缘由的害怕,心跳得厉害,紧张恐惧,心神不定,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恐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因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怕失去什么似的。
精神病性:孤单,苦恼,感到脑子有毛病。
躯体化:头痛,头昏,肌肉酸痛,软弱无力。
2.男女生比较
在躯体、焦虑、恐怖、总指数四项指标上,女生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有心理困扰和问题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另外,在其他各项指数上,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均高于男生。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在心理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理条件,或这些生理条件不充分,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或阻碍。
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庭中有症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可能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不良的遗传影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者对多动症的家庭性倾向进行了研究,也说明了遗传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变的。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2.分娩因素
很多研究发现,母亲分娩过程异常,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早产、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的百分数,均显著地高于正常学生。
3.发育迟缓因素
生理发育迟缓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不利影响,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生理发育迟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生理发育的程度、体内激素的分泌等,会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体内的生物化学介质的增加和不足,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伴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其基本心理功能也在发展,如果生理上发育迟缓的话,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一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2.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的百分数显著高于正常中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4.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教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5.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中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2.教师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因材施教;好的教师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能理解学生……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人际关系状况
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中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中小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应充分发挥社区对中小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
总之,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