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45069100000049

第49章 学生心理障碍辅导(3)

中学生心理焦虑的表现常常有以下三种:(1)急火攻心,遇到困难与挫折,一时又找不到战而胜之的方法,于是干着急,吃不下,睡不好,对完成新的任务更是茫然无头绪,没有信心。人也因此而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怒火中烧,对造成困难与挫折的人或物进行攻击。如,顶撞老师和家长,对同学讥讽、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对书本、课桌椅、文具等物进行破坏,以求发泄心中的焦虑。(2)失望逃避,遭遇困难与挫折后便心灰意冷,悲欢失望,失去了进取的信心。人也常常会变得自暴自弃,对所学的课程或所从事的工作丧失兴趣,一旦遇到与之相关的事物及场合就有如坐针毡的难耐。于是对本该面对的事情或本该完成的任务常常选择逃避,如逃课,怕考试见到老师回避,等等。(3)压抑转移,千方百计地想把遭受挫败后的焦虑情绪压抑下去,有时也会找到一些宣泄的方法。但这种压抑与宣泄是被动的,是勉强为之的,其朝向也是负面的。如,一次考试考砸了,就认为是“老师故意和我为难”:一次交往、工作或生活的体验失败了,不是去总结自己这次体验中的不足,而是迁怪别人,认为是别人的过错,或者认为他人会比自己还差。有时,表面上看来是把焦虑的负面情绪压下去了,但这时却变成了“急火归心”,被压抑的焦虑反而深入到内心,而往往会通过噩梦或身体上的不适(头痛、眼花、心悸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压抑对身心的损伤更大。

2.正确的对待困难与挫折、释放焦虑的方法(1)适当调整,巧妙迂回,遇到困难与挫折的原因常常是自己的心理预期过高,不切实际。如本来基础较差,想在一次考试中“扳本”。这时就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或将一个较高的目标分解成一些分阶段的小目标,逐步加以实现。如本来英语基础较差,考试一般都在50来分;那么对下次的考试的预期值应定在60分左右;如果实现了,再加到65分;不能实现,以后再努力。有时心理预期难以实现倒不是目标过高,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不对,这时不必调整目标而应改变方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应另择新枝。例如,高考失利,可以考虑继续学习的多种途径,如专攻某一方面(音乐、美术、体育、经营、餐饮、电脑操作……),在适应自己的领域内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不断地调整目标,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是战胜困难与挫折、释放焦虑的有效途径。(2)再接再厉,勇敢面对。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经常在心里说说这句话,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应。面对挫败,不要焦虑,要知道,挫败只不过是一种未能如愿以偿的结果而已。“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在挫败中看到其中孕育着胜利的可能,就能够让你像胜利者那样信心十足。如果你拒绝了失败,也就拒绝了成功。所以,不应把挫败看成一种打击而焦虑不安,而应把它当成一次考验、一次磨砺的机会。要知道,勇敢地面对挫败,才能冷静地思考遭遇挫败的原因,才能从中找出避免重蹈覆辙、踏上成功之途的方法。(3)自我疏导,集思广益,遭遇挫败之后,还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寻找一些自我疏导的方式。自我解嘲是自我疏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自我解嘲不是自贬或自卑,而是抛开挫败烦恼的一种超脱性反应,也是对挫败的一种蔑视态度。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对应的自我解嘲的心理:①酸葡萄心理,即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次考试考砸了,不妨想一想,也许这次是“试题太难了”(是“酸葡萄”),或“我对这类题不大适应”,“以后多练练我一定能行”。②甜柠檬心理,一次工作体验不尽如人意,遭到批评甚至指责,可以在心里想一想,“别人做也许还做不到我这样好”,我也许是“最甜的柠檬”。当然如前所述,这样的自我疏导之后应是对挫败原因的寻找与总结,而不是自我开脱,自我放任。

另外,邀请三五好友在一起谈谈笑笑,放松自己;或者到野外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看看金黄的油菜花,听听泉水叮咚,鸟声啁啾;或者静静地舒服地坐在躺椅上,闭上眼睛,听一段小夜曲,让自己进入月光如水、荷香四溢、蝉鸣虫吟的美妙境界……都不失为自我疏导的好方法。

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出现焦虑时,个人的疏导释放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积极的渠道还有集思广益,即找一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起来商量对策。有人曾经提出过一种叫“脑力激荡术”的方法,就是将几个好友邀在一块,大家就遇到的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观念:奇思妙想甚佳,荒诞不经也可以。这样的“脑力激荡”使思维的火石相撞,往往就能撞出智慧的火花:大家互相启发,突发的奇想往往具有创造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由当事人自己加以综合改进,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人生在世不遇到困难与挫折是不可能的,而遇到困难与挫折后的焦虑则是戕害身心的毒药。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并运用释放焦虑的种种方法,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以求在困难与挫折的情境中积极应对,在人生的坎坷征途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三、多动

(一)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学名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英文为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写为ADHD)。它的定义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

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一个将ADHD各要素包罗起来的定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主要特征是发展性的、不适当的不专心、多动和冲动。这个问题通常出现于儿童早期阶段,是慢性长期的。但并不是由神经生理、感官、语言、运动障碍或是严重情绪障碍等造成的,同时这些症状多会造成遵守规则困难或维持一定表现困难。

把这个定义拆分开来,包含下列要点:

1.ADHD的主要特征

(1)多动,这是ADHD儿童最容易被发现的症状。他们的多动除了表现在动作之外,也包括说话,无法安静,动个不停,而且他们的活动通常与情境无关,白天多动,晚上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在家里或别的场合会表现出多动,也就是说,ADHD儿童的多动行为具跨情境性。(2)注意力功能障碍,ADHD儿童一般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一件事情上,很容易被外界的无关刺激分心,从而常东张西望,忙乱不停;此外,对于同一个场景,ADHD儿童所注意到的内容,要比同年龄正常儿童少,或者对不该注意集中的事物不断地注意,应该注意的事物无法长期集中注意。ADHD儿童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此外,有少数ADHD儿童,表面上无显著多动行为,但是长时间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思想飘忽,东张西望,注意力明显涣散,小动作很多,上课开小差,不知学习什么。这类儿童仍属于儿童多动症之列。(3)冲动,ADHD儿童不能遵守规范或指示,或是无法在社会要求的情境下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常会影响他/她在集体游戏中的表现和被接受程度;ADHD儿童常快速对情境做出不正确的反应,比如上课会抢先举手表示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站起来之后却答非所问或对教师叫自己起来感到茫然;ADHD儿童的冲动还包括在不允许对其要求延迟满足,即他们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而且,ADHD儿童的冲动性并不能因受到惩罚而有所收敛。

2.排他性

ADHD儿童的问题不是由于神经生理、感官、语言、运动障碍、智力障碍或严重情绪障碍等引起的,即儿童的多动等症状要排除是其他心理疾病的后果。

3.相关后果无法习得规范行为和成就表现不稳定ADHD儿童常被教师抱怨不听指示、无法持续听从教导、无法依照教师指导进行作业、或是做事杂乱无章;有些教师或家长抱怨孩子不专心,做事慢吞吞没效率。同时,ADHD儿童不能用学过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持稳定的表现。

(二)ADHD儿童的鉴定原则和鉴定标准

1.鉴定原则

对ADHD儿童的鉴定是一项需多方面人员协作的工作。其主要成员应为医生、心理学家和教师。比如在美国多数的ADHD儿童的鉴定和药物治疗以儿科医生为主,而且美国的学校系统里常有学校心理学家负责心理测量工作。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医生要负责和解释生理和脑神经方面的检查,以确定儿童是否有脑神经解剖上的异常或其他生理症状;检查和确定儿童造成ADHD的病因,如遗传、造成脑伤的病史等,收集和确定儿童是否具有符合ADHD的症状,检查或通过儿童的疾病史,确定药物治疗对儿童是否有任何明显的危险性。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心理学家要执行和解释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并进行综合判断。而且,在具体鉴定过程中,教师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父母或养育者之外,教师是长期直接接触学生的人,由于教师接触与被评儿童年龄相仿的儿童经验较多,能对学生做出较合适的判断。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包括儿童的能力表现、成就、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及其他社会行为等在内的完整资料。

2.鉴定标准

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正式提出以下诊断参考指标,为本症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标准。符合下列指标愈多,诊断正确性愈高。

(1)病于学龄前期(6~7岁以前),病程至少持续半年以上。

(2)必须符合以下症状表现中四项以上:①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②容易兴奋和冲动。③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④做事常有始无终。⑤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变。⑥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意,否则就要产生情绪反应。⑦经常多讲话,好插话或喧闹。⑧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⑨学习成绩差,但非智力障碍引起。⑩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3)并非由于低能、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等原因所致(通常由专业医师咨询检查加以诊断)。

要注意区别ADHD和一般多动行为,即要区分ADHD儿童和一般多动儿童。二者最大的区别为多动行为的跨情境性——真正的ADHD儿童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表现出多动忙乱的行为。另外药物治疗实验常使ADHD儿童明显改变多动症状,而对一般多动儿童则没有影响。

因此,鉴定“多动症”是一个慎重的、涉及医学和教育领域的严肃、科学的问题。

(三)ADHD儿童的治疗和教育

ADHD儿童的治疗和教育对ADHD儿童的干预方法有许多种,在国际上获得最多认可的主要有四种,即药物治疗、行为干预治疗、家长训练和咨询以及特殊教育。

1.ADHD儿童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兴奋剂治疗ADHD儿童。兴奋剂的效果主要在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CNS)的警觉或兴奋,因为中枢神经与兴奋剂的组织和脑神经传导物质类似,因此可改善ADHD患者因中枢神经传导物质缺乏所造成的问题。服药对患儿情绪和行为自控有益,这给行为规范养成期的儿童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改进儿童的品行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专家建议,每日上课前(早上和午餐后)服用,每周只服四天,双休日和某一天课程不紧张的日子停服,避免耐药性或失去药性。暑假、寒假和其他节假日也不必服用。(2)行为干预治疗,这种治疗是基于一个这样的认识:ADHD儿童对行为后果和行为间的联结不易建立,即一般儿童能由上次表扬或惩罚来获得经验或教训,在下次类似的情境时,他/她会利用上次的经验提醒自己,但ADHD儿童不能建立这样的联结,所以给人以不怕打、不怕骂的印象。行为干预通过在ADHD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里,为之提供明确的提示使他们知道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随时获得提醒,以减少他们因接触环境刺激不当而表现出不当行为。比如,教师用有特殊意义的指示牌,提醒ADHD儿童应该举手发言、可以小声说话、可以离开座位等。此外,还可以运用行为矫正中的逐步消退、代币制等方法来帮助儿童树立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关于行为矫正方法,在心理学类书籍、文章中有许多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3)训练家长及为家长提供咨询,对ADHD儿童的干预,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家长的态度和家长对这类儿童的教养技能。因此,对家长的训练和咨询应当包括增加家长对ADHD的认识,并对之进行行为干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和帮助,当然,家长能够配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首先要能够接受自己有一个ADHD孩子。

2.ADHD儿童的教育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ADHD儿童,对其教育的重点应有所不同。(1)婴幼儿期的ADHD孩子。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应着重与孩子建立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抚育者应学习教导这类孩子的管教技巧,要避免被孩子的“不讨人喜欢”的特点引至暴躁、愤怒的教养态度,那样只会使孩子的情况更糟,并使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困难。(2)三四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是ADHD儿童最容易被识别出的阶段,他们经常惹祸或发生意外等。对他们不要一味地提要求或指责他们的不是,或是轻易放弃他们,应该利用有效的行为管理方式,耐心地训练他们常规行为。(3)进入小学的ADHD儿童,进入小学后,由于他们的学习环境里出现了许多规范和要求,ADHD儿童的症状更加明显,但也是最好的训练阶段,因为此时他们的症状还不是非常复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教导中,运用行为干预方法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协助,对他们进行正向的引导和帮助,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并为他们建立起自己可以改变的信心。校方和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宽容的环境,而不是一种嫌恶的气氛,因为负面的态度会强化儿童的反抗和攻击,并打击其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4)中学阶段的ADHD学生,中学阶段ADHD学生的多动、冲动和分心状况有所好转,但与同龄人相比,其行为仍属不当。再加上,ADHD学生进入青春期,其身心发展对外界的要求、逆反心理的增长、对同伴压力的敏感等都使其症状的成因复杂化,出现攻击、违纪、焦虑、忧郁等问题。这时对他们的教育,应从构成其异常行为的关键问题入手,逐步舒缓其压力和症状。

总之,ADHD是一个异质群体,目前还不清楚其病因,而该症的表现形式也有许多种。应该说,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积极地认识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四)多动症的学生教育心得

小儿多动症是指人的自控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于好动、上课做小动作,爱说话,经常与同学打闹。多发生在小孩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有所缓和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