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因其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不过,这种结合既不是用原有德育方法去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不同之处
(一)学生观不同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作塑造对象,把自己视为“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辅导人员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从旁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在师生关系上,德育工作中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辅导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
德育工作者更多地持“评价性学生观”;辅导教师则更多地持“移情性学生观”强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当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认可学生一切思想和行动。
(二)内容不同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内容存在交叉关系。除了共同的部分外,各自都还有一些地方包含不了解的东西。如学习辅导、择业辅导中就有一些内容不属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也不处理和解决诸如神经过敏性焦虑、强迫观念、厌食等纯属于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心理辅导一般不直接解决、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立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德育(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心理辅导与德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三)目的不同
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在我国来说,它们都是为四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具体目标上它们又有差异。
德育工作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辅导除了注意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还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平稳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两方面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因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及其发展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潜能和优越之处越是有可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德育工作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去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他现在所承担的与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心理辅导侧重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上去考虑,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同周围环境、同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
德育工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问题,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解决高层次的社会定向问题;心理辅导则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准备心理基础。
(四)原则不同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在应遵循的原则上也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而心理辅导人员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这样做不是不管价值取向,而是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其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培养其抉择能力,由学生自己作合理的判断。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激化矛盾,展开思想斗争;心理辅导有时却可以采取引导宣泄、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的做法。思想工作中鼓励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心理辅导却强调要为当事人严格保守秘密,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思想教育要求学生面对现实;心理辅导在特殊情况下却允许采用心理防卫机制暂时地“回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目的是使当事人渡过难关,不至于精神崩溃,以便积蓄力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些处置问题的不同原则似乎矛盾,但由于它们适用于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或适用于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因而不一定构成冲突。如心理辅导虽有时允许当事人暂时地“回避现实”,但最终还是要引导当事人面对现实,承担对现实的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说,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是可以互补的。
(五)方法不同
德育工作方法很多,伦理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沟通分析等,其中有许多方法是德育工作中很少采用的。
二、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联系
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统一在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中,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
心理辅导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做人”的基本问题,例如,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不良习惯,如何选择专业与职业,如何设计生活道路,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意识等问题,却很少过问。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与延伸,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心理辅导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心理辅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学生人格培养来说,心理辅导具有两重意义:第一,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下了心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遇到挫折怨天尤人,逃避困难和责任,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二,通过心理辅导发展起来的自我调整、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妥善地弥合友谊中的裂痕等能力,本身就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在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定向,而缺乏适应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会落空。
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第一,实施心理辅导促使我们自觉地学习与运用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知识,以服务学校德育工作。
第二,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第三,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尊敬、理解和信任,辅导教师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价值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克服心理障碍,找回迷失的生活路标,从整生活的勇气。由于学生不必担心教师的嘲笑和指责,敢于敞开思想,这就大大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了充分的内部条件。
总之,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下服务于现代教育,正确认识各自的特点,加强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联系,是现代化教育不可忽视重要方面。发挥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各自应有的潜能,其将为现代化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