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师工作管理。指对教师的工作制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班主任工作等的管理。
(7)教师的待遇管理。指对教师职称评定、生活待遇、社会活动的管理。
三、教师管理的地位和意义
(一)教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部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教师能否胜任社会赋予他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能够胜任这一职责,学校就能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而教师能否胜任其担负的职责,这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即取决于教师与其所从事工作的适应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管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2)学校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分为对工作(事)的管理和对人(教师、职工、学生)的管理两大方面。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地位,所以教师也是管理者,是管理学生的管理者。教师作为相对于其工作对象的管理者,他们也必须受到某种形式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是教师对其所担负的工作进行管理的前提,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其工作对象的管理,影响到教师与其工作的关系。因此,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二)教师管理的意义
在学校的各类工作人员中,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实施者,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师管理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把全体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由于在任何学校里,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完全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列宁),“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因此,加强对教师思想的管理,使其具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人才标准相一致的思想觉悟,具有全面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和业务素质,是绝对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片面倾向,其结果,一方面使大多数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培养而厌学,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另一方面使得不少所谓的“尖子”学生“政治方向的不明,发展前途不清”,高分低能,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这种严重违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现象,虽然是一种表现在教育上扎根于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但与不少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业务素质不高不无关系。
(2)加强教师管理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社会因素,但学校内部管理方面的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注意协调人际关系,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因素。相反,学校领导者对教师漠不关心,评价不公,用所非长,缺乏理解与尊重,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情绪低落,人心涣散。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来开展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因素。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需要激发需要调动,需要培养。而教师不仅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还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3)加强教师管理是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需要。教师管理的另一个职能是有计划地对教师加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不只是对教师的安排和使用,还包括着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领导应该一方面通过经常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教师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修养,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献身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学习进修,指导帮助教师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管理的原则
根据教师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心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教师管理的经验,对教师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合理安排原则合理安排原则是要求根据教师的素质状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来安排使用教师。这一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1.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不同的教师在素质上是不同的。教师在素质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平均素质水平上,更突出的是表现为各种具体素质的差异和同一种素质中各种要素的差异。根据每个教师的能力大小以及能力作用方向的不同,把他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这就是用人所长。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在素质上的差异表明每个教师都既有优点,也有弱点或缺点。如果将每个教师的优点、长处汇总起来,就能形成一所学校的力量和优势。所谓学校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的特色。要把学校办出特色来,就需要把每个教师的长处集中起来,使之得到充分发挥。
对教师用其所长,就要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主要看教师的优点、长处的观念。
用人所长就是知人善任。通过经常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教师之中,在听课、交谈、参加各种活动中,来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对教师的素质及能力作出评价,从中找出每个教师的长处。只有对教师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对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和使用,才能使教师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愉快地施展自己的才干。
2.能职相称
即使教师的能力与其担负的职务一致起来。由于知识、见识、年龄、体质、主观努力等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能力、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差异。职务泛指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即某职位或岗位应完成的任务。教师职务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而设置的。教师职务有一定的等级和定额。教师职务等级既包含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也是对教师当前的业务水平、思想素养、能力大小的评价与确认。能职是否相称是影响教师积极性和能否使教师很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学校领导,一方面要把好职称评聘关,在高一级职称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让能力最强、业务水平最高、思想素质高的教师担任高一级职务,避免只按年龄大小、任职年限长短、学历高低评定职务的做法,尽量使教师的“能”与“职”相称;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师的职务,明确其职责,使其承担的责任与其职务相一致。职责是由职务带来的责任。不同的职务有不同的责任。另外,由于各种因素,教师职务评聘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能职不相称,即某些教师不称职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并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调节,作出适当的处理。
3.因事择人
学校的教育教学岗位是根据规定设置的,有一定的数量限定。在学校教师人员编制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绩效,就必须因事择人,物色最合适的人选担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在岗教师的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也有利于组成教师队伍的最佳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否则,为了迁就某种关系、照顾某种情绪,而因人设事,就势必会造成人员臃肿,队伍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目前,不少学校存在着教师缺编问题,但也有不少学校存在着教师超编问题。在教师超编的情况下,因事择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激励原则
该原则是要求教师管理者通过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等措施,不断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根据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教师管理者要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或较为强烈的“我要教”的愿望,应该做到:
1.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要达到的目标,都总是围绕着满足需求的欲望进行的;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导向行为的初始动机。这说明,要调动人工作的积极性,就需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需要中往往有某一方面的需要为优势需要,它占据着主导地位,制约着其他方面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要全面关心和了解教师的愿望和需要,根据教师需要的特点善于分析并满足优势需要,兼顾其他需要,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