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制度大全
45069200000025

第25章 教师管理概述(6)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因素,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的心理特征,教师的需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注重精神需要,成就需要更为强烈。教师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和劳动特点形成了他们求知欲强,注重信誉,讲求贡献。教师在心理上的这种状态决定了其需要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精神需要。

第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密切相关。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论其道”。人们对物质的需要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发展。但教师的物质需要是与精神需要密切相关的。在他们的物质需要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因素。这是教师需要第二大特点。如教师迫切需要改善住房条件,这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为了有一个能专心看书备课的安静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正确运用管理理论,并根据教师需要的特点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做法上应注意:第一,要全面关心和了解教师的愿望和需要,把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作为学校管理目标的一个方面,将办好学校同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

第二,要处理好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物质需要对于精神需要具有基础的性质,只讲精神需要,不关心物质利益,就会使精神的东西无所依托。在当前教师平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住房及医疗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要,对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的层次水平。需要有一定的层次。一般而言,社会性需要高于物质需要,成就需要是精神需要的最高层。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控制和调节低层次的需要,使低层次的需要服从高层次的需要。

2.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激励因素。根据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能够对工作人员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除上述的适当满足并引导工作人员的合理需要外,还应该不断增强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工作。要增强教育工作的激励因素,应该增强这一工作的下述特性:(1)工作的多样性,即引导教师以多种技能或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样可以使教师不感到工作单调乏味。

(2)完整性,即尽量让教师系统地担任一个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最好是采取“跟班制”,让一个班主任、几位科任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从入学送至毕业。最好不要频繁地调动教师的工作。这样做,能使教师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亲切感。

(3)重要性,即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各方面的意义。这样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4)自主性,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如自己掌握工作进度、工作方法、工作时间等。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不宜对教师限制得过繁过死。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自主性,会使教师产生高度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5)绩效反馈性,即让教师随时都可以取得自己工作结果的信息,知道自己所做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

三、全面考核原则

考核是学校教师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这一工作的要求,就是要全面。

所谓全面,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确定和运用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时,要全面,即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方面,都要涉及到,不能缺漏。

二是在考核过程中要充分收集有关的信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不偏听偏信。

三是考核方式方法要全面,把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经常性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四、使用与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使用,就是分派给教师以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和其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任务,让教师有用武之地;所谓培养提高,就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进修学习,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以便跟上科技发展和教育技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培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使教师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培训也就失去了意义,并使教师业已形成的才干无从施展,潜在的才干无从发展。教师得不到使用或者使用不足(工作量太小),这是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管理者应该采用多种措施(如让业务水平不高者参加进修学习等),让每个教师都走上讲台,都有当班主任的机会。

学校除了要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国家规定的有关进修培训外,还要努力挖掘校内潜力,区分层次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培养提高。首先,对刚从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要通过新老挂钩的方式,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其次,对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作通盘考虑。对中、青年教师,要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将感性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并鼓励和组织他们选定课题,加强研究,力求精通所任的学科业务,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发挥中坚作用。再次,对于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业务,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科业务上再学习、再提高,还要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让他们多了解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动向,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有关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五、优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合理地组合教师队伍,注意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个体积极性的调动是基本的。但如果教师集体没有合理的组合,个人的积极性、个人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教师集体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必然要受到影响。合理的组合则会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师集体,使教师个人的积极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1+1≥2的工作效力。因此,对教师集体进行合理组合,以形成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结构,是教师管理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为了使教研室(组)和年级组的教师组合趋于合理,在配备教师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互补充:

1.能力互补

将具有不同突出能力的教师,按照互补原则组合成一个教师群体,往往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经验互补

在组建教研室和年级组时,应考虑教师的工作经历,使教师之间在经验上具有互补性。这样做,既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3.年龄互补

年龄互补的实质,是在不同年龄的教师在经验、精力、体质、心理、阅历等方面的互补。在选配教研室(组)、年级组教师人选时,应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使教师群体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以便使这个群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在教研室(组)队伍建设方面,更应如此,否则,都处于一个年龄段,一方面有可能使教师产生相互不服的内耗力,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人员定编的限制,青年教师补充不进来,影响教师队伍的后劲。

4.个性互补

教师之间不仅存在着能力、经验、年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的气质、性格、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心直口快、热情洋溢,有的沉稳内向、工作严谨;有的爱好广泛,有的兴趣专一;有的刚强、果断,有的温和、寡断;有的精细、耐心,有的粗疏、急躁等等。教师的个性不仅使工作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对工作成效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配备教研室(组)、年级组成员时,应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5.品德互补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都受过各不同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影响,因而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一个教研室(组)或年级组中,居于主要地位(主任、组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师以及资格较老的教师,他们的品德如何,往往能对其他教师产生重大的影响。许多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正是从老教师、居于主要地位的教师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少的优秀品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等,从而以他们为榜样,使自己在思想品德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有不少老教师从青年教师身上,看以不少自己需要的东西,如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等,从而使自己变得“年轻”一些。至于各个教师之间,通过多方面的经常接触,相互交流思想,在思想品德方面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因此,在配备教师时,应考虑品德的互补性,使各个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品德互补作用。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

让教师参与学校总体目标的制定。这有利于使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每个教师的工作联系起来,激发教师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吸收教师(通过教师代表大会)参加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利用各种形式,如讨论会、座谈会、联欢会等,使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经常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学校领导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协调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领导在调节学校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矛盾时,要以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为中心,使教师之间的关系服从于学校的共同目标,不能为迁就某些人而牺牲学校的奋斗目标。

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节教师之间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是调节教师之间关系、调动教师积极性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仍然是人们的谋生手段。因而,劳动和物质报酬之间的关系,必然在教师心目中产生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公平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物质利益上(工资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坚持公平合理的按劳分配原则,是调节学校人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